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朝鲜 《统计研究》1990,7(4):57-60
一、处理工资、物价和劳动生产率三者增长关系的一般原则(一)职工平均实际工资的增长速度一般应当慢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1)工资是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中V的变动,与平均工资的增长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成反比,因此,只有使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慢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才能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2)这是保证市场商品供求平衡、保证物价稳定的重要条件。(3)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取决于许多因素,只有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的提高才可直接引起  相似文献   

2.
以我国东、中、西部共十五省市为研究对象,估算了加工贸易从业人数,并运用面板数据和多变量模型分别检验了2005~2009年东部、中部、西部省市和整体十五省市的加工贸易从业人数与加工贸易出口、劳动生产率、工资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加工贸易出口对就业有显著的正效应,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的就业效应为负;就一定期间的实际就业效应而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工资水平的上升对加工贸易出口增长的就业创造效应有抵消作用。  相似文献   

3.
CPI与PPI波动呈分异趋势、PPI对经济增长的敏感性增大、物价上涨的结构性特征显著及通胀效应大等特征说明新一轮通胀有着深层的结构性原因。基于货币供给软约束框架分析了结构性通胀的运行机理。指出M2的过快增长伴随着贷款产值比的下降削弱了稳定通货的基础,输入性通胀因素的不断强化加大了通货管理的难度;因农业与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过大而形成的农业工资推动的通货膨胀是刘易斯拐点后出现的一种新型通胀,它是"滞胀"的潜形式。推动工资与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并不是劳动力供给"短缺",而是工资定价机制的转型与劳动生产率差距过大的结合。通货管理应由应急型的以"总量调控"为主的粗放型管理模式,转为更加强调结构性手段运用和绩效的长期稳定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劳动生产率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主要指标和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日益受到有关部门及经济主体的高度关注。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经济发展,劳动生产率低,分析影响劳动生产率发展的主要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途径,对促进青海省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经济增长何为快,何为慢?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解。前美国总统特别助理包道格认为,美国会回到3%左右的快速增长,2020年美国会强势回归。您看,3%的增长居然是快速!到了中国呢,那还得了?低于8%都不成,千方百计得保8啊!这个8,相对于我们三十年接近两位数的增长,就  相似文献   

6.
赵丽 《四川省情》2001,(7):10-12
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国民经济发展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是经济增长的直接目的和结果。经济效益低下,经济增长就推动了后劲,也就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作为人口大省的四川,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经济效益就显得尤为重要。影响宏观经济效益的因素有许多,但最基本的因素有三个,即劳动生产率、资本要素效率和科技进步率,至于规模效率,结构效率是前三个因素的合理选择和配置。  相似文献   

7.
百元产值工资含量(以下简称“百含”)包干是建筑施工企业分配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它打破了施工企业不论效益好坏,按人头平均计算工资的分配模式,把企业工资总额与施工产值紧密相联,使职工工资的增长建立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之上.“百含”包干工资是根据施工企业自行完成的建安工作量,按确定含量系数提取的,它是企业工资基金的唯一来源.至于含量系数,则是根据概预算中按百元产值所需要的定额工日与取费标准来确定的.  相似文献   

8.
砚耘 《统计研究》1990,7(6):28-31
1965年三年调整时期和“六五”时期,其他各时期的劳动生产率增长都比较慢,经济增长贡献份额也不高。三年调整时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走的是效益型的增长方式。“六五”时期劳动生产率的较快增长主要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特殊增长。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衡量工资与经济增长适度关系有两个标准,一是工资总额增长不能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二是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不能超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每一物质生产劳动者创造的国民收入)的增长.近年来,不少人对这两个标准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这里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统计口径范围问题.这既有“职工”与创造国民收入的劳动者之间的差异,又有“工资”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口径的差异.如农村中大部分劳动者的收入(含乡镇企业职工工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实际数据讨论结构变化对浙江经济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结构的变化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促使浙江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力量,因此主动在各部门之间重新配置已有的要素,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成本较小的推动浙江经济增长的一个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结构调整与要素再配置对生产率提高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对中国案例研究发现,1985~2007年间中国工业行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在水平值与增长率上都存在系统性差异。工业整体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工业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贡献度达到94.79%。而行业之间的劳动力再配置对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不显著,其中静态资源再配置效应为0.81%,动态资源再配置效应为4.39%。  相似文献   

12.
在1958年工农业生产的大口跃进中,全国使了三亿几千万个劳动力,其中物质生产部门使用的占75%。社会劳动生产率比1957年提高了70%左右,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增长速度最高的年份(1953年增长10%,1956年增长9,8%)还要快六倍。但是,劳动力仍然十分紧张,特别在8月份工农业生产用人达  相似文献   

13.
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对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因此,目前国家在制定工资政策时,把劳动生产率作为重要的决策参考指标,坚持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不高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这对于安排好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保证整个国民经济  相似文献   

14.
 计算、比较中国与主要出口竞争国的单位劳动力成本(ULC),发现中国制造业仍然具有较大的国际竞争优势,原因是多年来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速明显快于工资增速,使单位劳动成本保持下降趋势。相对单位劳动力成本(RULC)的比较结果显示,即使不考虑提高工资将促使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升以及基础设施、国内市场、政治环境等方面的优势,现有劳动生产率水平上,中国制造业仍能够承受约50%的劳动报酬上升。用购买力平价调整后的ULC数据说明,尽管汇率低估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但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这种附加优势已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经济实力的增强,我省工资分配机制不断完善,职工工资水平显著提高。一、工资分配机制不断完善,职工工资水平显著提高建国六十年来,我省职工的工资制度经过供给制、工资分制,发展为现行的货币工资制;工资制度经历了1956年、1985年、1993年和2006年4次大的改革。随着工资分配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职工队伍的扩大,全省职工工资总额增加,职工工资水平显著提高。2008年,全省城镇单位职工人数为44.55万人,比1949年的0.63万人增加了43.92万人,年均增长7.5%。全省累计发放的职工工资总额达136.9亿元,比1949年增加136.87亿元,年均增长15.4%;其中:国有经济单位114.43亿元,增加114.4亿元;城镇集体经济和其他各种经济单位从无到有,2008年分别为3.11亿元和19.36亿元。改革30年来,全省职工工资总额增加132.6亿元,增长了30.9倍,占1949年至2008年增加总量的96.9%,比改革前29年增加工资的总数多30.1倍。其中:改革前20年增加了42.41亿元,占30年增加额的32%;后10年增加了90.19亿元,占68%。2008年全省城镇...  相似文献   

16.
在治理整顿期间,改进国家与企业的分配控制模式,有效地控制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是十分重要的。在实践中,我们采用“倍界累进法”计算利税工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种方法既保留了对企业的激励机制,又可从宏观角度有效地控制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实施起来也较简便,易于普及。  相似文献   

17.
在新古典经济学的视角下,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要素投入的增加,二是要素生产率,即劳动生产率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单纯依靠要素投入扩张的经济增长以粗放式地消耗要素和资源为代价,从长期来看是不可持续的,只有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能保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论文借鉴文[1,2,3]将产业结构变迁从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中分解出来,对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进行分析。论文试图通过研究甘肃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分析,为我省产业结构变迁提供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采用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法(LMDI)分析劳动生产率、人口年龄结构等因素对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与贡献,结果表明人均GDP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各省区各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由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变动所带来的人口红利并不明显.中国经济要保持持续稳定较快增长,一是要大力提升劳动生产率,二是要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要努力挖掘人口红利的潜在空间,四是要兼顾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前关于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作用,一般认为科学技术的运用,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物耗能耗、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一些决策部门与实业界有一种错误认识,认为只要提高科技水平就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因此,面临的任务也就统统概括到“科技兴市”、“科技兴省”里去了。这种认识具有很大的片面性,也过于简单化了。为什么有些同志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工作简单归结为科技进步,主要是因为这些同志以科技标准来区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20.
湖北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区域产业结构合理与否,影响着经济增长快慢。本文以湖北省为研究对象,利用2006年《湖北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分析了近20年来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