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经纪模式的消解:土地改革与赋税征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土地改革期间中共的赋税征收过程及其合法性问题。传统时代的赋税征收有赖于既连接又离间着国家与乡村社会的“经纪”体制,致使赋税不公和贪污中饱的积弊难以消除。共产党则借助土地改革的强行再分配和赋税负担的公平化,赢得了资源汲取的合法性;又通过控制赋税征收过程和将村款征收权收归国家等措施,大大降低了赋税征收中的损耗,从而使“经纪”模式得以消解,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和汲取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相似文献   

2.
清初吏治清明 ,社会逐渐走向恢复和繁荣 ,赋税日渐增加 ,出现了历史上少见的康雍乾盛世。然而 ,自乾隆中期始 ,社会由盛转衰 ,官员腐败普遍化 ,赋税征收失控 ,以嘉庆中衰为契机 ,终于铸成清朝统治的衰败之局。在封建专制主义条件下 ,由于封建政治体制本身的痼疾 ,加以时势的变化 ,吏治从清明转为腐败 ,中央政权的统治力也由强变弱 ,时势的变化是必然的 ,社会的救治就只能从冲破封建制度着眼。  相似文献   

3.
乡村政治关系和谐构建与农民有序政治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农民政治参与程度及其秩序直接显示乡村政治关系状况,在一定意义上也反映我国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的状况。针对我国农民政治参与不足与非制度化趋势的现状,构建和谐乡村政治关系的关键在于不断拓展农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4.
邓慧君 《兰州学刊》2005,2(1):269-271
近代化是学术界在研究近代史时得出的共识.政治近代化是封建专制向资本主义民主共和的变化.甘肃地处偏远,清末民初,地方政治开始向近代启动.地方政治的近代化主要表现在近代行政机构的设置和立法、司法机构的出现.行政机构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设置的,在传统社会转型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立法、司法机构在地方政治变革中命运多舛,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反映出政治近代化的艰难曲折.  相似文献   

5.
从税费征收视角审视乡村关系的变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实行“村民自治”制度以来,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得到一定程度上的重新界定。从农村税费征收的视角审视乡村关系的变迁,可以比较清晰地梳理出乡村关系历史嬗变的逻辑,以及当前乡村关系问题的实质。在农村税费改革的背景下,农村的利益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未来乡村关系将朝着“乡政村治”的政治格局发展。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乡村精英离乡的“新学”教育原因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郝锦花  王先明 《文史哲》2002,2(5):145-150
近代以前 ,中国社会以传统的“旧学”教育一统天下。 190 5年科举制度废除 ,标志着“新学”教育制度在中国最终确立。新式学校的迅猛增加 ,“新学”教育机会的拓宽 ,以及失去往日旧学教育内在社会整合机制的“新学”教育体制 ,为绅士阶层提供了社会流动资源。与此同时 ,近代“新学”教育体制在学堂地域分布、各专业学堂比例、主要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始终疏离于乡村社会 ,从而进一步加速了乡村精英离乡的步伐。  相似文献   

7.
《新学术》2007,(1)
构建和谐乡村是我国现代乡村治理发展的要求,是后农业时代乡村治理的追求目标。构建需要农民有序政治参与,和谐需要有序体现,有序政治参与是和谐的要求,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建和谐乡村的过程是乡村治理组织不断为农民提供良好服务、农民反作用与乡村治理的过程。农民通过有序政治参与,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主动性与创造力,进而形成全体农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平和局面,减少农村社会矛盾,减少冲突,促进和谐乡村的建设,和谐乡村治理则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权益表达及保障。  相似文献   

8.
万历朝鲜役是四百多年前发生在朝鲜半岛的一场国际战争,战争最终虽以正义的胜利而告终,却使明朝与朝鲜由盛转衰,并给女真以迅速崛起的机会.此后,后金取代明朝成为朝鲜的宗主国,形成了新的东亚政治格局.战争彻底改变了日本国内各派政治力量的对比,丰臣秀吉集团的势力彻底垮台,此后以史为鉴的德川幕府,再未动侵朝的念头,一直持续到明治维新以后.万历朝鲜之役对当时东亚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是一场宏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它彻底改变了乡村社会的权力结构、生产关系,完成了对乡村社会的重新整合,农民协会成为了乡村社会权力体制中最重要的政治力量.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1903-1920)的直隶商会是在清末新政国家与社会关系调整背景下成立的,以天津商会为首遍布直隶地区的新式商人组织网络。商会虽为保商而设,但在时代大潮影响下它们利用国家提供的政治活动空间积极参与政治,试图影响国家和地方的政治进程,因而也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自1903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文化格局的变迁是社会利益关系调整的深刻反映,必然对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王蕊 《东岳论丛》2020,(5):125-133
清末民初北方乡村女性并未获得财产继承权,因此女性拥有的家产处分权更能反映出她们在日常生活中实际拥有的经济权利。通过对地方志《列女传》所载北方乡村女性在慈善捐赠活动中与家产处分权相关史料的勾稽分析,可以看出北方乡村女性拥有较大的家产处分权,不仅其家产处分的范围包括土地等重要的生产资料,而且拥有家产处分权的女性身份突破了以往学者以及大理院判决例中提出的一些身份与条件的限制。清末民初北方乡村女性的慈善捐赠作为一种良善习俗,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和扩大了北方乡村女性的家产处分权。  相似文献   

13.
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准确把握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所作的重要判断。文章以调研资料为据,分析农民阶层分化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两面性影响,并据此提出引导农民阶层良性分化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仍有50.32%的人口居住在农村,中国未来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的发展,乡村政治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乡村积淀了几千年的村落家族文化对乡村政治有深远的影响,表现在对村民自治、政治整合、政治参与以及乡村法治等方面。乡村的发展要有良好的政治环境,要创造有利的条件促进村落家族文化的消解,减少它对乡村政治的负面影响,合理利用其有价值的部分来促进乡村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车辚 《学术探索》2007,(1):114-118
清末民初的云南地缘政治形态包括地缘政治环境、行为、中心、心理、思想和格局等若干方面。中法战争是云南地缘政治形态变迁的转折点,英法两国的地缘政治角逐是近代云南地缘政治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从1884年起,云南作为中国地缘战略区,其地缘政治地位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6.
试论日俄战争对清末政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中国而言,日俄战争决不是一场局外战争。它的引发、战场及其最终解决,都与中国满洲休戚相关。日俄战争对清未政治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日俄议和“将满洲交还中国”,清政府趁机废将军,建行省,加强了对满洲的行政控制。其次,日胜俄败的结局,使“专制不如立宪”成为朝野上下的共识,清政府开始了“预备立宪”,意味着中国政治制度向民主化迈出了新的一步。再次,为避免战后日俄垄断控制东北,清政府在外交上开始引欧美势力入东北,以遏制日俄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的结局之一就是国内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变。国共两党的力量出现了此消彼长的变化,到抗战结束时,形成了几乎“均衡”的政治格局。中间势力形成了代表自己政治意识和利益的政党,对平衡政治格局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的各阶层、阶级进行了重新的分化、组合并根据政党先进性这一深层次的标准选择了不同的阵营。这次国内政治格局的变化为未来中国社会的根本走向的变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现阶段,伴随着经济关系的调整和变革,社会的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阶层政治关系也处于不断调整和变化中。阶层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变化,对政治稳定的实现将产生重要影响,分析阶层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变化对政治稳定产生的影响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对于我国社会发展进程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2010至2019年中国内地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乡村振兴指数,利用σ收敛、绝对β收敛以及莫兰指数研究我国乡村发展规律。研究发现:(1)从空间演变规律来看,乡村振兴具有地域聚集性,京津冀、长三角地区等东部地区乡村振兴指数呈现高-高集聚的空间正相关,而生态功能区为主的西部地区呈现低-低集聚的空间正相关;(2)从时间演变规律来看,乡村振兴水平在稳步提升,而且区域之间呈现收敛趋势,但“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并未改变。据分析,我国乡村演变规律与区域发展战略以及地理区位相关,据此提出乡村振兴两个逻辑:乡村振兴要与区域发展战略相融合、乡村振兴要与新型城镇化相融合。  相似文献   

20.
1971年南亚危机是南亚地缘政治新旧格局交替的“分水岭”.一方面,它是推进美苏中战略大三角形成的“催化剂”,直接地影响危机之后南亚的权势格局,巩固并强化了苏印与美中巴的战略对立;另一方面,危机之后的南亚地区格局总体上呈现为印巴之间的不对称均势.印巴之间意识形态、国家理念、国家安全等领域的全方位直接对抗并未消除,如何在核时代,通过战争之外的方式获取对对方的优势地位是印巴在1971年战争之后考量战略竞争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