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西方哲学的高峰,它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研究德国古典哲学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的突破口之一。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这既是马克思成长的思想历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历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续、发展和变革。因此,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的内在逻辑和基本线索,以及它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联系,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青年马克思对实践理解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核心范畴。但对马克思实践范畴的确切把握却依赖于:青年马克思探讨实践理论的思想底蕴、深层关怀;青年马克思对实践范畴理解的演化过程。本文试图由此把握马克思实践范畴的科学涵蕴。 一、青年马克思的深层哲学探讨:思维和存在的统一问题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哲学的思想来源之一是理论界的共识。这至少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德国古典哲学,如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直接为马克思所吸收利用;二是“问题哲学”,也就是那些仅仅为德国古典哲学家们所提出的而没有能够(或者不可能完美的)给予回答的疑问,这些困惑古典哲学大师们的问题诱导、启发了青年马克思的思考,使马克思对这些问题作出了自己独特的思考。 贯穿德国古典哲学整个发展过程的最重要的线索,就是思维和存在如何统一的问题。作为  相似文献   

3.
苏志宏 《天府新论》2003,1(5):16-19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近代哲学二元论历史观批判是其形成的基本前提.这一前提贯穿在马克思对于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和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相关论点的批判之中.作为这一批判的理论结晶,社会实践观应当成为我们整体性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品格的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起点.这应当成为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进行理论创新的思想前提.  相似文献   

4.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生产力与唯物史观的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产力概念最初在古典经济学中被广泛使用。马克思首次使用生产力概念(Produktionskraft)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此时还沿袭着古典经济学的用法。经过《神圣家族》、《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等文本,马克思变革了生产力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通过在恩格斯手写稿上的加写来进一步确定生产力概念(Produktivkrafte)的哲学内涵,并且把生产力理解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概念的革命性变革还在于,它优化了德国古典哲学与英国古典经济学中的诸范畴。以生产力为理论坐标,马克思和恩格斯建构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5.
洪堡作为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第一个使用“异化(Entfremdung)”概念的学者,在其教化(Bildung)理论的阐释中,展示了他对这一术语进行的辩证式哲学思考,丰富和扩展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异化理论形态。对洪堡异化理论的分析可以成为对马克思之前的异化理论的一个补充,同时揭示了异化概念的教育层面内涵,使整个德国古典哲学时期异化概念的发展呈现出一个清晰的继承与发展的脉络,并在对人类理想实现的共同关切上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互相呼应,对相关理论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论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遗产的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哲学的主要理论来源。在马克思的理论视野中,人、市民社会、实践、自在之物、历史意识和自由等问题构成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基本遗产。马克思也十分重视蕴含在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但他总是把辩证法融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中。唯有重新解读德国古典哲学的遗产,充分展示出这一遗产的丰富内涵,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才可望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7.
柳祥美 《江汉论坛》2006,4(1):63-66
对象性活动原则,作为马克思实践原则的雏形或初拟形式,是马克思早期著作尤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讨论的核心范畴之一。它是马克思在全新的思路上对费尔巴哈感性对象性理论和整个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自我活动”原则加以创造性整合的结晶。它实际上是展开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是打开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钥匙,是理解和重建当代人与自然界现实统一性关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实践人学是对传统人学理论的革命性变革,它扬弃了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理性人学和费尔巴哈的感性人学;它以"实践"为基石实现了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个体与社会的统一;马克思实践人学的思想内涵及其人学研究范式在当代具有不可超越性;它与"以人为本"实现了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王文臣 《理论界》2009,(3):129-130
德国古典哲学之所以在西方哲学中具有"经典"的意义,其原因就在于它的研究主题具有传承性,其发展也一脉相承,并且这种传承居于哲学发展的主流地位.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最终成果是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则标志着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不仅如此,德国古典哲学还与马克思哲学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为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来源.再次深入了解德国古典哲学对于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在新时期下把握好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对于财产权的批判是马克思毕生的理论和实践主题。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范畴,财产权不仅贯穿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发展中,而且体现在德国古典哲学的逻辑演进之中。伴随现代社会的兴起及其内在冲突的展开,在"自然法"和"市民社会"若干争论的基础上,康德将财产权规定为以"实践理性"为前提的"理知的占有",费希特通过对"理性"的重新界定提出"一切财产都以相互承认为根据",黑格尔则进一步论证"财产是自由最初的定在",并在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中用"国家"扬弃了"财产权"与"市民社会"。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中法权学说的思想史考察,特别是透过财产权重新审视"理性"、"自由"、"国家"、"劳动"等概念的理论效用,以及德国古典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关联,将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建构提供新的支撑。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实践范畴并不是抽象同一的,而是包含着思想发展的创新与质变。《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一般”逻辑形成于马克思对黑格尔及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中,但由于其作为哲学普遍性范畴而残留着抽象一般性形式,因而被扬弃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作为具体总体的“生产实践”逻辑;与此同时,“生产实践”也成为了马克思构建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枢纽性范畴。马克思的实践观之所以能够获得深化发展,一方面源自其早年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即“政治经济学—哲学”持续融合的研究方法以及理论与现实深入结合的思想取向;另一方面得益于第二阶段的经济学研究成果,即《布鲁塞尔笔记》后期摘录与《曼彻斯特笔记》中所获得的具体思想环节与经验内容。从思想发展和理论建构逻辑来看,马克思实践观从“实践一般”逻辑到“生产实践”逻辑的上升发展,恰恰表征了其资本主义社会批判“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演进逻辑。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2007,(1)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建路径李世忠撰文《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建路径与体系架构》指出,马克思实践哲学不同于“解释世界”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与经院哲学,它是以“改变世界”为己任的“实践形态”的哲学体系,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建路径是:由经济学转升到哲学。即:由经济学范畴“劳动”上升为哲学概念“对象性”和“实践”。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全面界定了他的实践哲学各范畴,尤其是“主体”、“客体”概念的本质含义,并对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从而形成了实践唯物论、实践认识论、实践主客体辩…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哲学诞生是否实现了哲学发展中的革命?这是一个久远而又常新的课题。资产阶级学者历来对这个问题持否定态度;在马克思主义阵营内部,存在着对这一重大课题的简单化理解,以为马克思哲学是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相加。一百多年来,也多次出现贬低、抹煞哲学中革命变革的思潮,在理论上造成了种种混乱。祝大征教授的新著《哲学中伟大革命的系统总结》(1988年陕西师大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系统总结》),对哲学中的革命变革进行了历史考察和理论论证,旗帜鲜明地批判了上述错误思潮。这本书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  相似文献   

14.
以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回顾其实践观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准确深刻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理论的真谛,并进而澄清和消除某些误解曲解。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是从其本体论上的二元论和认识论上的不可知伦出发,在近代世界哲学史上对“实践”范畴进行了仔细的哲学探讨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具有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的双重维度.在对西方古典哲学延承与超越中,马克思将人的生产与交往契入实践哲学的范畴之中,并以之为基础创立唯物史观.根据实践哲学的思想旨趣和理论品格,有必要在“照着讲”和“接着讲”的融合中反思现代人的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16.
分工理论一直是马克思研究的重要范畴之一,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最终到《资本论》的完成,马克思的分工理论经历了由人本学视域到资本视域、由自然逻辑到资本逻辑的过渡,同时这种过渡也蕴含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建立以及唯物史观的具体运用过程。分工理论本身在这种过程中经由最初的与"异化"概念的置换到区分开社会分工与工场内部分工的不同,从而为科学地分析资产阶级社会奠定了基础。厘清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发展脉络,不仅为研究其自身的哲学和经济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也为当代中国在现代化发展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提供重大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照。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通过“实践”的概念完成了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彻底批判.在马克思那里,“实践”既看成是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唯物论与辩证法“统一体”(具有本体论意义),又看成是检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唯物论与辩证法是否“统一”的标准(具有认识论意义),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根本变革.从具体的、活生生的、现实的并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出发,通过现实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能动地改变世界和改变自身的过程中,自觉地扬弃人自身的异化物而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主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异化主要是指异化劳动,这是一个具有哲学和经济学双重含义的范畴。它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本文拟就此作一些探讨。 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最初的起点 异化一词原是德国古典哲学中颇为流行的术语,异化就是异己化,本来属于自己的东西,脱离了自己,变成了异己的,敌对的东西。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性变革的学术范式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马克思本人创立的第一个哲学形态是经济哲学.迄今为止,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已经历了三个里程碑,从而形成了经济哲学形态的三次提升.一是马克思对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逻辑架构的构建和经济哲学研究范式的确立;二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实践唯物主义理论硬核的探讨和经济哲学学科的创立;三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弘扬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实现社会历史观变革与其本人世界观成熟的全部过程,始终以科学地解决人的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而要这样就必须科学解决历史观的逻辑前提.《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个巨大成就,就是第一次明确阐明了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的逻辑前提.这个逻辑前提的确立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即在《莱茵报》的活动获得了政治实践基础、在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中获得了初步的理论基础、在批判鲍威尔关于犹太人解放的错误主张中有了新的推进、在对经济学的初步研究中获得了实现基础、在批判施蒂纳的“唯我论”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这一过程表明,马克思哲学形成和发展不只是一般地“伴随”人的问题,而是始终以科学地解决人的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