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百年前,即1905年9月2日清廷奉上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在中国威赫赫凛凛然运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戛然而止,一道人类文明史上的制度奇观在内外交困中黯然拉上了历史的帷幕.在千百年的历史行程中,科举制以其特有的法力导演了一幕幕人生悲喜剧--"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洋溢着金榜题名的扬眉吐气;而"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却渗透了名落孙山的悲苦和绝望.正是在这对人生或喜或悲的宰制中,科举制形塑了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2.
一百年前,即1905年9月2日清廷奉上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在中国威赫赫凛凛然运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戛然而止,一道人类文明史上的制度奇观在内外交困中黯然拉上了历史的帷幕。在千百年的历史行程中,科举制以其特有的法力导演了一幕幕人生悲喜剧——“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洋溢着金榜题名的扬眉吐气;而“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却渗透了名落孙山的悲苦和绝望。正是在这对人生或喜或悲的宰制中,科举制形塑了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虽然已废止百…  相似文献   

3.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科举虽废,却仍产生了一批进士与举人。不过,这批进士和举人不是从生员中却是从留学生中考取的。鸦片战争后,清王朝迫于形势相继派出了一批人去留学。这些留学生有的在外国虚度光阴,有的确也学到了一些资本主义文化和现代科学知识。分  相似文献   

4.
王毅:2005年之中,一个很值得纪念的日子,就是废除科举制度一百周年。科举被废除虽然已经整整一个世纪之久了,但是它的影响、它给中国历史留下的许多值得思考之处,这些东西的意义还远远没有消逝。所以恰逢这样的时候,我们似乎可以就科举制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以及科举制度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关系做一点讨论。王学泰: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在这个题目之下,有些什么值得今天特别回味和深入认识的问题。科举之废与晚清局势王毅:现在人们对于科举和科举时代的教育与考试制度可能已经感觉十分遥远。举一个例子,汪曾祺先生在1957年发表一篇介绍国子监…  相似文献   

5.
王毅:2005年之中,一个很值得纪念的日子,就是废除科举制度一百周年. 科举被废除虽然已经整整一个世纪之久了,但是它的影响、它给中国历史留下的许多值得思考之处,这些东西的意义还远远没有消逝.所以恰逢这样的时候,我们似乎可以就科举制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以及科举制度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关系做一点讨论.  相似文献   

6.
王小静 《兰州学刊》2008,(8):129-130,134
科举废除之前,新式学堂会奖励毕业生一定的科举出身和官职,按成绩优劣奖励会有所不同。这种制度最早试行于同文馆,延续至清亡。这一制度是科举制度和新式学堂结合的产物,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学习,招徕学生,发展西学教育,培养西学人材,以适应富国强兵的时代需要。尽管这一制度到晚期已暴露出一定的缺陷,但总体上还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进步制度。  相似文献   

7.
清末社会,承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于传统中裂变.清末学生群体,是一个迥异于传统士子阶层的新兴群体.他们喷薄于民族危难之际,以其理想、激情与不懈的努力,去追求振兴民族的道路.考察清末学生群体,对于了解清末社会的结构和走向,对于中国近百年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清末社会,承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于传统中裂变。清末学生群体,是一个迥异于传统士子阶层的新兴群体。他们喷薄于民族危难之际,以其理想、激情与不懈的努力。去追求振兴民族的道路。考察清末学生群体,对于了解清末社会的结构和走向,对于中国近百年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劳动教养废除论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劳动教养问题,有一种意见是主张废除之。这种主张忽略了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实情,忽略了我国法制化的形势,忽略了法制成本观念。从劳教工作发展实践来看,劳教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预防和矫治轻微违法犯罪人员的特殊措施,是不可替代的。劳动教养制度只能是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完善,而不能废止、中断。  相似文献   

10.
科举制废除及绅士阶层在新式教育领域中的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给中国传统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绅士阶层更是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绅士阶层一向以登科入仕为他们的最高人生选择,但当他们面对这种冲击时并没有被击垮,他们中一大批人反而积极投身于新形势教育中去,为中国的新式教育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罗晓华 《中州学刊》2004,(2):110-112
乡村社会的士绅阶层既拥有一定的科举功名,又有一定的财富,并且还是宗族中有影响的人,他们构成了乡村社会的精英.士绅们在乡村社会的领导地位是凭借其所拥有的一系列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资源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科举制的废除中断了士绅阶层的产生机制,然而在一定的时间界限内,士绅们凭借其所掌握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从而在新的权力机构中仍然居于领导地位,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仍然是乡村社会的精英.  相似文献   

12.
清末废科举的教育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年科举制的消亡产生了多重教育效应。一方面它改变了教育发展的导向 ,在提升学校地位、变革教育体制、转变培养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和促进留学教育等方面 ,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 ,在教育转型中 ,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及改革措施的失当 ,对于新式教育的科类与层次结构、区域分布及教育公平等产生了某些负面影响 ,对此我们应有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宋代书院重视科举文学教育。以家族书院为代表的私立书院以科举文学教育为旨归,以朱熹、吕祖谦为代表的南宋讲学式书院以传道为己任,然不排斥科举。宋代书院的科举文学教育在学规、语录讲义及教材等方面具有鲜明体现,对文学和书院的发展各有利弊。  相似文献   

14.
清代书院官学化增强,很多书院重视科举文教育,在科举文教育方面作出了重要努力.在利禄的驱使下,一些书院甚至以科举文教育为鹄,此举不仅导致生徒畸形发展,而且使国家难以羁縻实才,不少学者对这种浮而不实的教育现象进行了批判,而阮元在诂经精舍与学海堂中不课科举文的大胆举措是对这种现象所作的一次重要反击.在家长厚望、生徒需要等诸多压力下,清代很多书院对道德学术教育与科举文教育进行了调和.清代末期,西方实学浪潮对一些书院的科举文教育有所冲击,不过,在科举尚未废止的情形下,实学对清末书院科举文教育的冲击程度极为有限.  相似文献   

15.
唐代福建的教育与科举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是福建经济和文化开发的重要时期。福建的人文教育活动也在唐代出现转折,从唐中叶以后进入持续发展阶段,为宋以后福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本文从辨正建中(公元780年)以前“闽人未知学”的旧说入手,追溯李椅福州兴学、陈元光父子漳州办学活动,进而分析常衮来闽以前福建极少进士及第者的原因和唐末科举的兴盛情况,以期对福建早期的文化开发有较明确的认识。一凡是涉及唐代福建文化教育的论著,必然要引述《新唐书·常衮传》中的一段记载:建中元年,常衮任福建观察使。“始,闽人未知学。衮至,为设乡校,使作为文章,亲加讲导,与为客主钧礼,观游燕飨与焉。由是俗一变,岁贡士与内州等。”关于常衮在福州兴学这件事,《新唐书·欧阳詹传》也有类似记载:“及常衮罢宰相为观察使,始择县乡秀民能  相似文献   

16.
苏勇强 《贵州社会科学》2007,207(3):151-155
宋代书籍刊刻之所以发展和兴盛,科举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北宋学校和科举的存在,导致了当时社会对与科举有关书籍的旺盛需求.由于拥有如此巨大且亟待供应的书籍市场,北宋印刷从一开始就在为满足这样的书籍需求而运作.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推动力.  相似文献   

17.
清末直隶新式教育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年,清政府推行新政,废科举、办学堂、广游学,不仅引起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隶省为畿辅重地,兴学热潮几为全国之冠。本文试图通过对直隶新式学堂兴起的原因、发展概况及意义作初步探讨,以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 直隶新式学校教育萌芽于洋务运动时期。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先后在天津开设了北洋电报学堂、北洋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及北洋医学堂等新式学校。1895年,津海关道盛宣怀奏请设立中西学堂,分为头等、二等学堂两种,是为我国最早的一所普通公立中学。  相似文献   

18.
清朝末年乃中国千古变局之关键时期,兴办新式教育、培养新式人才实系政府的基本国策和新政枢纽所在.兴学育才效果如何,握有地方实权的督抚有无作为至关重要.清末著名总督岑春煊以教育为政治之先务,所到任处重教不遗余力,开创的新式教育具有层级多、类型全、开风气等特点.在高等、师范、留学、军事、法政、实业、农林、女子等教育方面均有贡献,并与近代中国一批名校的创办,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他在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定向培养、多方宽筹经费、重用新式教育专才等制度建设上,更是多有创举,不失为中国近代教育史,尤其是近代教育行政管理方面的杰出先驱者之一.  相似文献   

19.
解洪祥 《文史哲》2005,(1):110-116
反思意识的匮乏是晚年丁玲的症结所在。一方面 ,是由于丁玲独特的人生经历和特有的精神结构使她内心深处满蓄着对反思、特别是对政治反思的深切的惧戒 ;另一方面 ,则由于丁玲精神上横亘着勾销论、抵消论这两大思想障碍。丁玲一生 ,有很长一段时间处在社会政治的两极。一极 ,革命生涯 ,忠实的共产党员 ,革命战士 ;一极 ,政治磨难 ,被视为叛徒 ,反党分子 ,右派分子。这种独特人生的两极铸就了丁玲精神的两极。一极 ,革命生涯所带来的振奋和欢乐 ,铸成精神的天堂 ;一极 ,政治磨难则把丁玲推向精神的炼狱 ,痛不欲生。丁玲摆脱政治磨难、追还政治真面的强烈欲望 ,使她的言论、行动乃至创作有了双重性质。一重 ,发自内心 ,是内在要求的自然流露 ,这是根本的方面 ;一重 ,则是有意为之 ,则是向群众、向组织证明自己 ,证明自己同党同革命的始终一致和绝对一致。这种“有意证明” ,极大地堵塞了丁玲反思的路。丁玲的勾销论、抵消论 ,有其片面的真理性和历史合理性 ,不应一概否定 ;但作为反思的障碍 ,却又是决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20.
网络游戏中女性意识缺失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个世纪90年代勃兴的网络游戏,给女性带来的是一个被局限于性别刻板形象的空间,女性在网络游戏中无论是参与人数、外观造型还是所扮演的角色都与我们所希望的女性自觉大相径庭.本文从多角度剖析了网络游戏中女性意识缺失的表现、原因,并对此种现象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