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马克思指出:“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生产就其片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它要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一百零二页)生产决定流通,流通反作用于生产。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它们“在每一瞬间都互相制约,并且互相影响,以至他们可以叫做经济曲线的横座标和纵座标”。  相似文献   

2.
一、非均衡的产业结构与财政调节 由于在市场经济中,社会再生产分化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其中分配和交换只是由生产通向消费的中间过程,生产和消费及其对应关系才是最终的和根本的。这样,供给和需求是国民经济的两大基本力量,产业结构要同时放在供给和需求中考察。合理的产业结构由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是与市场需求结构相适应的市场供给结构;否则是非均衡的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与消费关系的性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中,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毛泽东同志指出,只有发展生产,才能保证供给。交换、分配和消费又会反过来影响生产。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往往反映出一个社  相似文献   

4.
任何社会的再生产,都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四个环节的不断循环,不断运动。这四个环节形成一个统一体,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缺一不可。在这四个环节中,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一环,它决定分配、交换、也决定消费。不仅,生产的性质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性质,同时,生产的方式决定分配、交换与消费的方式。所以,生产这个环节应被高度重视。当然,重视生产,决不是可以忽视消费,因为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只有消费才使生产得以最后完成。  相似文献   

5.
(1)在关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原因的讨论中,对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上层建筑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是必要的,有益的。然而,“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因此,我们的讨论应当深入这一“整个社会生活以及整个现实历史的基础”——物质生产领域。 (2)马克思说:“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支配着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支配着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恩格斯也说过,“每一历史时代  相似文献   

6.
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析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分配领域的成功运用和具体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大发展,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又一突破。贯彻好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对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按生产衰素分配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又一大突破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循环过程,是生产方式的基本运动规律。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反作用于生…  相似文献   

7.
(一)所谓家庭消费方式,指在家庭范围内,家庭成员消费消费品的方式,以及家庭对家庭成员的消费的组织形式。家庭消费方式决不是可以由家庭成员任意选择的。马克思说过:“不仅消费的对象,而且消费的方式,不仅客体方面,而且主体方面,都是生产所生产的。”消费的“对象不是一般的对象,而是一定的对象,是必须用一定的而又是由生产本身所媒介的方式来消费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4页—95页)消费方式是由生产方式以及生产所媒介的方式决定的。家庭消费方式同样如此,它要受到社会生产的、历史的、传统习惯的、以及家庭成员的消费心理偏好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根据制约和影响家庭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劳动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中生产和消费的关系,重视消费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对于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马克思指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2页)这就是说,在社会再生产过程这个总体中,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相似文献   

9.
二元经济结构转型是我国长期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经济结构可以定义为不同部门中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使用.结构转型导致产业转构和融合,而产业的转移和融合又促进了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型.众所周知,消费在任何经济发展阶段都是由生产和产业结构融合以及居民收入及其分配结构所决定的,在我国,收入及其分配结构决定于二元经济结构转型的状况;生产和产业结构调整又是由产业转移和融合的状态所决定的.因此,消费提升决定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的转移与融合.  相似文献   

10.
<正> 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必须在研究生产问题的同时,重视对交换问题的研究,在致力于发展工农牧业生产的同时,相应地发展商业,只有这样,地方经济才能获得协调的发展。其所以如此,是由于交换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所决定的,或者说是作为连续的交换、从总体上看的交换即流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客观作用决定的,并非某个部门、某个个人的主观愿望。 恩格斯指出:“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07页),  相似文献   

11.
当前,消费基金膨胀已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弊害,也是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重点之一。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告诉我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循环往复,构成整个社会的再生产。在这四个环节中,生产是决定的因素,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也没有交换,更没有消费。“大力发展和提高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根本的任务”,这一论点已经日益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但是,如何对待消费这一涉及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问题,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  相似文献   

12.
(一) 世间一切事物都有质的方面与量的方面。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也不例外,它既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规定性。因此,可以从质与量两个角度对它进行考察。我们先从质的方面对它进行分析。就生产一般来说,人类生产劳动的社会目的是消费。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则处于中间地位。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  相似文献   

13.
<正> 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关系,是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关系,它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和物质资料的流通过程,这两个过程体现在国民经济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而市场则是国民经济各个环节和部门活动的“轴”,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都要围绕  相似文献   

14.
胡方 《晋阳学刊》2001,(4):14-18
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成份在经济中的比重加大。知识的作用贯穿经济过程始终 ,并促进新一轮的经济循环。在经济活动的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过程中 ,也是知识的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知识经济价值是知识的对象化、交换的表现 ,是具有一定历史条件的。哲学社会价值才是知识的永恒价值 ,它使人们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所以 ,今天的知识 ,就是明天的产品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二大文献指出,要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英明决策。当前人们在这一问题上的疑惑之处在于:按劳分配与精神文明究竟是什么关系?这是一个很需要认真探讨的理论问题。 一、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性质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素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马克思说:“分配本身就是生产的一种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因为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因为参与生产的一定形式决定着分配的特定形式,即参与分配时所采取的特定形式。”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实行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劳动力也不是商品,但与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相比,又不够完善,生产力仍不够高,劳动产品也不够丰富。在这种情况下,既不能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也不能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唯一合理的就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16.
曹克强 《云梦学刊》2001,22(2):27-30
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个再生产环节中,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生产的终极目标.一方面,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受生产的制约,另一方面,消费又可以创造出新的需求,从而引导生产者的行为.因此,当前,要启动居民的消费需求,必须不断改善需求结构,创造新的需求,从而刺激生产的不断增长.  相似文献   

17.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总体战、阻击战,成功夺取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依据政治经济学原理,社会生产作为连续不断的过程,表现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辩证统一,其中“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1]26;同时,马克思曾论述过未来发展的市场是“世界市场”,从理论上讲,“世界市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经济学基础.用政治经济学逻辑和“世界市场”理论审视,可以在学理上更加深入地阐明中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内在机理,进一步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进而更加有效地指导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具体表现在: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通过统筹生产夯实抗疫斗争的物质基础,通过有效分配兜牢“双胜利”的民生底线,通过畅通交换提高商品要素的流通效率,通过提振消费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通过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改革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调整那些与之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中以及上层建筑中的某些部分。不过,现在需要改革的方面很多,涉及到生产、交换、分配以至消费各方面。从理论上,需要抓住整个链条中的关键环节,换句话说,必须找到理论的主线,捉住了它,便可一通百通。我认为,这个关键环节,这条主线,应当是利用好生产和交换的“交互作用”,尤其要充分发挥交换的反作用。这就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阐明的“经济座标”原理。他说,生产和交换,“这两种职能在每一瞬间都互相制约,并且互相影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再生产原理指出:生产和消费是相互推动和制约的。生产决定着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列宁说:“生产消费(生产资料的消费)归根到底总是同个人消费联系着,总是以个人消费为转移的”(《列宁全集》第四卷,四十四页)。与资本主义情况不同,社会主义的生产手段和目的,在基本上是统一的、和谐的。用高速度发展经济的手段,不断满足社会的物质文化需要,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根据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中,要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积累和消费安排得是否合适,决定着生产发展的规模、方向以及人民生活改善提高的程度。因此,选择积累和消费之间合理的比例关系,是发展国民经济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孔子一生热衷于政治活动,其积极入世的参政情怀和济世抱负决定了他必然关注社会的经济改革和发展。从其言行中不难发现其经济伦理思想内涵丰富,主要包括:鄙视体力劳动和“富而可求、富国教民”的生产劳动伦理观;贸易自由、“信”以生利的交换伦理观;依“名”配财、“不患寡而患不均”分配伦理观;“戒奢尚俭”的消费伦理观等内容,这些观点对后世的经济伦理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