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常常会有老师问我:你写了那么多文章都是怎么写出来的?为什么你总有那么多东西可写,而我一天过完了却找不到可写的东西? 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怎么写出来的?自然是每日所做所思然后诉诸指端敲出来的。因为学理科,我不懂修辞语法,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写,并自我解脱:老师不是专业作家,我们要呈现的就是我们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思想,不必过于雕琢文字,花里胡哨的文字假如没有思想充盈的话,只是一件华美的外衣。  相似文献   

2.
上一次写到隗老师,还是为了祝寿.不过十年,却是要纪念了!时过境迁之意,竟如此无情,今始顿悟!呜呼,能不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我本想写一篇正式的学术文字,请隗老师检核,看看学生的学业是否有进展.会议主办者指示:以写个人之间的交往更合适.自然遵命.  相似文献   

3.
蒋显经 《老友》2012,(4):68-68
我与《老友》有过一段文字情缘。2009年.我的一首小诗《种茶小吟》在《老友》刊登,给了我很大鼓舞;不久,我写的《奋蹄夕阳乐奉献》又有幸被发表;后来,我的一篇征文《从赤脚老师到公办老师》又被采用,实是人生写作路上的大喜事。从此,我一有空就给《老友》写稿、投稿。《老友》真是我退休以后的相知伴侣和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4.
诸位学长大家好; 我于八月中旬接到之惠学姐来信,知道学长们要于今年九月初为羡季师逝世卅周年举办一个纪念会。希望我能写点纪念文字交给学长们在会中宣读。当时,我曾给之惠学姐回信,告知她我正计划写一篇评说性的文字,介绍老师在词的创作方面的成就。只是因工作太忙,一时恐无法开始,但我答应了之惠姐写点简短的文字或许可以传真送至北京。可是自从八月中旬到现在,我简直忙得日无暇晷,原想回到温哥华把我的一个博士生的论文评审完  相似文献   

5.
我校文科学报终于在有关部门的关心与学校同仁的努力下复刊了,我能为复刊第一期写一点文字实在是十分荣幸的事。我想围绕办好学报与深化教育改革的关系发表一点粗浅的意见,聊表对于学报的期待之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已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最近,党中央在强调三中全会两个基本点的同时,进一步把改革、开放、搞活提到总方针与总政策的高  相似文献   

6.
不知不觉,我在延安大学学习、工作、生活了五十个春秋。由青年步入古稀之年,好似一场梦。细想起来,值得回味的东西也还不少。今年是延大校庆71周年,恢复重建50周年,写一点纪念性的文字还是应该的,也许有些价值。  相似文献   

7.
世界上不可能用任何人力材料建筑的宫殿,原可以用文字作成功的.有人用文字写人类行为的历史,我要写我自己的心和梦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外国小幽默     
老师不如我儿子:“妈妈,老师的语文不如我。”妈妈:“你胡说。”儿子:“真的!她写的字我认得,我写的字她不认得!”  相似文献   

9.
谈史学研究的工作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经常遭遇大学生同志们或者研究生同志们向我提出一个质疑。他们说,“我们想搞一点史学研究,我们想出一点成果,更具体一点说,我们想写一篇论文,我们该怎么办?”积累了多次答疑以后,我自己仿佛也对这一问题增进了理解。其实,这些大学生和研究生同志们并不是一点经验也没有的。给黑板报写一篇稿,对课堂讨论写一个发言稿,这已经就是经验嘛。问题在于,要从自发的经验向自觉的经验上升。自觉的经验较之自发的经验,往往更加准确,有效率,也就是说,更加多快好省一些。  相似文献   

10.
老师给了个题目,说能不能写一篇《我理想中的老师》。因有过不少这方面的思考,便应允下来。过后想来,觉得这不是一个轻松可谈的话题:说浅了没意思;说深了怕“离题万里”;勉强说又怕落得个“不在此山中,只在云深处”的尴尬境地。所以,这里只就我目力所及,谈一点感想。  相似文献   

11.
我是四年级学生。语文作业不会写字。字写得缺胳膊少腿,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有一次,我把作业本交上去,老师正在批改作业,接着就是我的。老师翻开我的作业说“:令研文,你出来一下。”我连忙走到老师跟前,他和蔼地对我说,你的作业太乱了,还给我详细地讲了写字的方法。老师说“:写字首先要一笔一画,结构要匀称,一个字和一个字之间要有均匀的距离,不能拥挤,先写好再写快,不能急。”从此以后,我做作业细心了,字也写得一笔一画的,从此以后,我做作业细心了,字也写得一笔一画的,(写下的字方方正正,速度慢了些,但作业整齐了。当老师批改时说“:我的…  相似文献   

12.
这是我三十六年前为悼念朱佩弦先生逝世而写的一篇习作。根据篇末所记,我从先生逝世的次日(四八年八月十三日)开始动笔,到十月四日才脱稿,前后共写了五十天。读者不难从文字中看出,我是带着悲愤抑塞的心情来写这篇读书札记的。在当时的政治气氛下,我不愿写覜般的浮泛悼念文字,所以采取了这个方式,来纪念我由衷敬爱的师长。几十年一眨眼过去了,回顾一下当年所写的文章,发现自己今天在政治上和学术上并无显著进步,深感有愧于当年的师辈对我的期望和教诲。近年来,出版界陆续重印了陈寅恪、朱光潜、朱自清和俞平伯等先生的旧著,我以为这是大好事。因此我想,今天的读者除了从老一辈学者当年的学术成果中汲取营养之外,是否同时也披览一点彼时的读者在刚刚读完这些新著对写的学习心得,作为参考呢?于是搜检旧稿,仅于字句间略事增删,并把所引《诗言志辨》的原文据新版一一加以校订,拿来发表。这既作为对朱先生的纪念,也算是对自己的鞭策。文中错误在所难免;希望读者能用今天的新尺度给予批评,则受益尤多。谨此先致谢意。一九八四年七月笔者记于北京。  相似文献   

13.
我的小学教育还是遇到了好老师,是这个老师把我内心世界的黑暗点亮,让我体会到作为人的自豪和自尊。一个右派老师的儿子高中毕业后由于成绩优秀,被分到了我们这所村级小学当民办老师,在我所在的班上教我们的语文,那时已经是四年级了。他是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年青人,瘦高的个子,一副白面书生的样子,活泼开朗,写得一手好宇,在校园里经常可以听见他的歌声,他每节课上完了总要找出一点时间给我们讲故事,说如果我们学得快,故事就多讲一些,所以我们上他的课就特别认真,没有说话  相似文献   

14.
文章应有新鲜的题材,如此,方能予人清新怡人的审美愉悦。一些同学题材陈旧,一写老师就写老师带病挑灯改作;就写老师摸黑为“我”补课;就写雨中送“我”回家;就写自己有错,老师找“我”和蔼谈话,端上一杯热茶……老师的形象单一雷同,失却浓郁的生活气息,失却审美价值。如何使题材散发脱俗的气息,展现审美的韵致?就描写老师此一角度,看看有何脱俗之招。一、个性描写法:近乡情感更怯,不敢问来人面对生活,每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演绎。展现展示人物的个性,就是展现人物形象的丰满与真实,就使文章散发浓郁生活气息,有着亲和力。●文例:王老师是傻老师…  相似文献   

15.
幽默三则     
《老友》2013,(9):54
婚姻介绍吕小姐:"我要找一个年龄比我大一点,个子比我高一点,学历比我强一点,收入比我多一点,风度比我帅一点,家里房子要大一点,老人要少一点的男友。"婚姻介绍所的电脑立刻打出如下文字:"吕小姐,你的嘴多了一点,应找一个姓聂的男子与你相配,使他有足够的耳朵听你唠叨。"大象与蜗牛之爱大象爱上了蜗牛。  相似文献   

16.
永远的隐痛     
下雨还是下雨,季节肆无忌惮地落下无端的泪水。小镇蜿蜒的溪流似乎也无法珍藏这漫无边际的嚎啕大哭了。空气里弥漫着缕缕愁绪,一点一点地抑郁着。陀螺般转了一天,停下来反而手足无措。于是翻阅久违的《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近来繁忙,没挤出时间细品,尽管我一直认为这是本有生命厚度的杂志,那来自心灵的文字是稀存的清净。一口气读完两期,几近深夜,一段段似曾相识的情节,一句句充满生命关怀的感悟,一个个激荡生命温度的语词,似无数的银针细细地扎进每根神经末梢。“我是个称职的老师吗?我对学生做了些什么?为什么我没有教育好学生?”我吃…  相似文献   

17.
【案例】“宋老师,我能写两个人吗?”“你看看这次习作的要求。”“嘿嘿!宋老师您就让我写两个人吧,我保证把这两个人都写好!” (每次习作,这个柴辉同学都是只写一百来字。我让他重写,他总是嬉皮笑脸地说自己水平有限,实在抱歉。有时为了应付。就在结尾处随便添几行字。  相似文献   

18.
[中考试题]下面文字摘自一位同学的《毕业留言册》:我的自画像:额头宽了一点——思想的野马正好在这里奔跑。同学留言:最难忘那次联欢会,你的新鲜点子让我们快乐无比!(同学甲)你知道我最欣赏你的是什么吗?就是你总能够别出心裁。(同学乙)我总在想,以你非凡的创造力,十年后会成就一个怎样的你!(同学丙)恩师寄语:你的那些富有创造性的见解常常为我们开启另一扇窗!老师感谢你。结合上述材料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文中不得出现自己的姓名、校名。[写作导引]命题者设置题…  相似文献   

19.
父亲的脚步     
欧阳滋生 《老友》2014,(3):21-21
正直至我迈入花甲的边缘,才想起应该为今已隔如天壤的父亲写一点念想文字。夜阑人静时,我心里就被一种遗憾袭扰,仿佛父亲一身戎装站在异国的山巅上望着我,一会儿转身离我而去,一会儿又回头步来。那深邃的目光伴着匆匆步履,绕过灰蒙蒙的山陵,牵着我涉过孩提的时光。印象最深的便是父亲的脚步。我曾经跟在他的脚步后面走过家乡的山道,穿过山丘之间的田野,以及羊肠般的田埂……尤其是在遍  相似文献   

20.
以前,我很喜欢郑渊洁老师写的童话,他写的作品非常有趣,想象极为丰富。我也一直有个心愿:能见到郑渊洁老师。但有很多人嘲笑我说这是不可能的事。哪知,老师说:"10月16日,郑渊洁老师要到我们学校来讲座。"顿时,我们班人声鼎沸,有人说:"太棒了!"也有人说:"希望这天早日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