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汉英两种语言都存在着大量表示颜色的词语,它们不仅表示色彩,在不同的语境下还具有多种寓意,体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由于汉英两种文化的差异,颜色词在汉语中的寓意不一定能被英语中相应的颜色词所表现,本文对含有几种主要颜色汉语词汉译英进行探讨,说明在将颜色词汉译英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解颜色词所表现的文化内涵,才能正确地译成英语,使3其在汉语中所具有的文化色彩的英语中得以准确再现。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琳琅满目的国际品牌化妆品涌入中国市场。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拥有一个好的商标词汉语译名是必不可少的。以接受美学为理论研究基础,列举出四种常见的化妆品商标词汉译方法,即音译法、直译法、意译法和不译法,使译名尽可能迎合中国女性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审美情趣,以达到良好的促销目的。  相似文献   

3.
词学师承是具体而微的词学史。常州词派的师承是近代词学师承的主线,张惠言是“祖师”,周济是真正开宗立派者,张、周词学师承分两线发展,一线由谭献承继,同道有庄棫、叶衍兰,复传冯煦、徐珂、陈廷焯、叶恭绰等。一线由端木埰、王鹏运承继,复传况周颐、朱祖谋、文廷式、郑文焯,再传吴梅、龙榆生、夏承焘、唐圭璋等。近代词学师承的学缘、血缘、业缘、地缘“关系”皆较明显。师承中,导师对弟子的词学崇尚、治词路径、成才自立皆有极大影响,优秀弟子也在继承“师说”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近代词学师承多谨守“家法”,偏于保守,对近代学术思想的贡献有限,但有“片面的深刻”。师承中所体现的“师道”,对当下学者人格建设,对纯洁学术,极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艺术的美学特征从古代的和谐美到近代的崇高美以及现代的以丑为美,经历了主体意识从不发达到觉醒,再到过度张扬的历程。这是主体审美意识中主客观关系不断变化的结果,是主体意识从觉醒到膨胀的演变过程,人的主体意识从理性到非理性的变化造成了审美倾向的改变。西方近代绘画的审丑倾向正是这一过程的阶段之一,梳理一下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有利于正确认识西方近现代绘画的种种流派与现象。  相似文献   

5.
先秦诸子学在近千年间一直受到冷落,但在清乾嘉以后,尤其是19世纪中后期复兴思潮逐渐高涨,这与当时的儒学危机、文化保守主义以及西学的涌入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作为消费大国,素来是彩妆国际品牌极力争取的重要市场。同时,口红为最受女性青睐的彩妆产品之一,常常也是彩妆品牌最先吸引消费群体的重要产品。为迎合中国市场的热点,吸引中国消费者,英文口红色号的汉译名称各具特色。本文分析了英文口红色号的语言特点,汉译名称的翻译策略及隐含的文化内涵。通过研究几大海外品牌的口红色号汉译名称及其所反映出的文化因素,总结口红色号汉译名称中的文化内涵及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阐述了文化对英汉翻译的影响,分析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并概括总结了文化特性的五种英汉翻译 方法。  相似文献   

8.
悲壮雄浑的无产阶级战歌—《国际歌》即将迎来公开发表和传唱120周年纪念。本文对照《国际歌》的法文原文,比较其英译词与汉译词的异同,对《国际歌》的翻译问题展开学术探讨。  相似文献   

9.
《圣经》翻译研究是世界范围(包括中国在内)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以勒弗维尔的"网格"概念为切入点,分析文化因素对圣经汉译本特别是唐代景教本、马礼逊译本以及官话本圣经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雪夜林边逗留》汉译的审美重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雪夜林边逗留》是弗罗斯特的代表作,用词朴实凝练,韵律鲜明精巧,意境丰满含蓄。文章重点讨论如何尽可能地表现原诗的语言风格和审美个性,认为译者必须充分考虑译本对汉语读者可能产生的审美感觉,灵活选择贴近于原诗风格的得体词语,力求最大限度地重塑原诗的意境和整体美感。  相似文献   

11.
近代翻译对中国现代观念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翻译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个时期具有不同的侧重点,总体上是沿着科学技术翻译、社会科学翻译和文学翻译的线索而发展.这一阶段纷繁的翻译活动书写了中国现代性源起的轨迹,引发了中国现代性中地球模式、民族协同观的形成,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制度转型、道德规范与价值体系重构、人权观念革新、中国旧文学思想颠覆与新文学形式生成以及现代白话文建立等中国现代性的核心元素和特征.翻译的这一历史渐进性书写,发生在中西占今的交叉坐标体系上,经由全球现代化趋势和中国特定文化本根性共同作用而完成,塑造了中国的现代观念.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发生发展既受制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现代转型,又受制于其自身包含的现代性困境,还受制于西方美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影响。这种状况使得建构一种适合于现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中国美学”变得十分困难。中国传统美学自20世纪初王国维和鲁迅对其进行审美“主体性”的现代奠基以来,一直影响着后世100多年中国美学的发展。王国维和鲁迅对于传统美学的复杂的“批判”态度,虽在西方美学确立话语霸权和马克思主义美学被推为座上宾的情况下得到缓解,却在后现代美学“反现代”、“反传统”的强势入侵下再一次得到张扬。鉴于此,今日中国美学的建设在方向上就不可能还是一种单一的“反传统”或“回归传统”,而要考虑诸多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3.
"天"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具有上帝、自然、命运、本体(理、气、心)诸多涵义.近代哲学以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对它进行了新的诠释,赋予了不同的时代精神,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完成了"天"范畴由古代哲学向近代哲学的演变.在此转型过程中,凸现了中国近代哲学发展的融合性、批判性、实践性和终结性四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的服饰变革是长期政治文化影响的结果,同时又是短期内政治社会化的产物。恢复华夏衣冠的号召,一方面说明民族心理和民族政治文化自身的稳定性、延续性、长期性,另一方面也说明革命党人的宣传鼓动对当时人们的政治社会化能够起到相当大的推进作用,启发、刺激和强化了民众的政治意识、民族意识。不久,服饰多样化的出现更说明了其纯粹的政治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宪法对中国而言是不折不扣的舶来品。从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到1946年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华民国宪法》,几十年间,宪法随着政府的更迭在中国大地上如走马灯般变换。这些宪法都或多或少地结合了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同时,宪法的交替也反映了宪政在中国发展的某种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因为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生转型。近代国人在打破“皇权至上”的传统君主观的基础上开始接触西学 ,学习西学 ,最终建构出一种新型的国民意识 ,即要求建立民族国家以争取民族的独立、富强和民主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初,中国美学进入了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时期.促成美学的转型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其中传播手段的革命是至关重要的.在西学东渐大潮中兴起的近代报刊改变了传统的审美机制,使美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促成了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新文学史上现代新诗的发展为纲,概述了从新文化运动初期到20世纪40年代浙籍诗人域外诗歌翻译和创作的互动实践,探讨了群体的诗歌活动对于中国新诗发展的影响,重估了现代浙籍诗人群体译诗对中国新诗学建构的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然而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上不时传来"废止中医"的呼声,直到今天中医的危机依然存在。通过对"中医危机"由来的分析,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对医学提出的新要求和中医自身特点这两个纬度出发,阐述了中医在中国近代不断遭受人们责难的社会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20.
我国近代书装史研究成果(含期刊装帧)大约有50多种,主要集中于宏观发展脉络及人物研究两个方面。宏观发展脉络方面内容研究十分丰富,包括分期、成败、影响、特点、原因分析及期刊等多个方面;人物研究在中国近代书装史领域中,最为引人关注,被研究的代表人物有鲁迅、陶元庆、陈子佛、丰子恺、闻一多等。近代书装史研究的不足之处,最具突出的就是重复性研究,其次是具体内容、理论方法、认知模式、研究范式、资料整理、研究队伍与结构等方面也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