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杜拉斯作品中的“东方形象”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咏 《东方论坛》2004,(1):67-71
法国女作家杜拉斯的许多作品以越南殖民地为背景,东方为杜拉斯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风格.作为白人女性,杜拉斯在国家、种族的维度上获得了强势.站在西方文化本位的立场上,杜拉斯赋予了东方独特的品质和格调.在她的文本中,东方是一片有着神奇"本质"的土地.东方"异"文化和某种种族气质存在着必然联系.杜拉斯还通过西方人的眼睛,塑造了一群同质而次等的东方人形象.  相似文献   

2.
"无父文本模式"是张爱玲和杜拉斯作品中存在的共同主题。作为女性作家,她们具有强烈的女权思想,在作品中她们以"无父文本模式"表达了自己对父权社会的无情嘲讽和否定。张爱玲的态度是彻底和完全否定的,杜拉斯则是在否定中还期待着男性与女性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只有通过读者的再造想象才能为人所理解,有它自身的局限性.法国当代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作品不仅在文学本体追求上达到了精湛的程度,使一个词、一句话都包含着深沉的象征意蕴,而且还把绘画、摄影、音乐等艺术有机地运用到文学之中,达到了其他作家所不及的水平高度.一个个图景、一幅幅画面,能直观、生动、准确地传达出一种感觉,启发读者领会到其中凝聚着的真意.音乐的妙处更是无法言传,舒缓的节奏、和谐的旋律,似行云流水,如歌一般轻盈而卓绝.读杜拉斯的小说,仿佛进入了一个美妙的艺术天地.  相似文献   

4.
玛格丽特.杜拉斯前期作品的风格与后期作品的风格并不一致,但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一种情绪,从而使情节淡化。她用独特的情绪在被异化的世界中追寻人的本真,颠覆现存的状态去寻求真正合理的秩序;同时她又以强劲的笔力与新颖的思想为基础,为创作带来强大的生命力。杜拉斯实际上是用另一种方式追求人性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马格丽特·杜拉斯是法国20世纪最有代表性的女作家,她的小说<琴声如诉>摒弃了小说的传统写作手法,借鉴了绘画、电影和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运用"不叙述"的开放结构和印象派的手法,形成杜拉斯独特的文笔风格,是20世纪50年代法国"新小说"流派的代表性作品.  相似文献   

6.
詹姆斯·鲍德温的短篇小说《桑尼的布鲁斯》讲述了一对非裔兄弟各自走向觉醒并最终再次团结的故事。文中"光""暗"意象是除音乐之外另一重要意象,但常被人忽视,故本文将从人物的心理变化、非裔美国人的历史及布鲁斯音乐的意义等方面来探讨文本中"光""暗"的意义,从而进一步揭示其所展示的作品的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7.
童年经历对杜拉斯的创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父亲的早逝和母亲的漠视对她作品题材的选取、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作品个性的确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杜拉斯的代表作《情人》为范例,分析了童年经历对杜拉斯与其年龄差异很大的中国情人的异国恋情的影响及对其女性主义书写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杜拉斯善于用诗意的文字将虚构与真实融为一体,她虽然是在创作,但许多故事都源自她童年的回忆。无论是她对待自传的态度,还是精心塑造的"母亲"和"情人"这两个人物形象,都体现出强烈的非虚构性特点。  相似文献   

9.
杜拉斯创作的内容和文字形式都充满了叛逆的符号。她的反叛是自发的,这一根源来自紧张压抑的家庭气氛和少得可怜的母爱,以及她对过去历史有意识的颠覆,塑造理想镜像自我的渴望。杜拉斯强烈的女性意识、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和独特的叙述风格使她的作品表现出了非凡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安妮宝贝从各个方面模仿和接受了杜拉斯,文章主要从叙事与主题两方面分析她与杜拉斯的一致性,也分析了这种"接受"对安妮宝贝的创作造成的限制。安妮宝贝与杜拉斯之间的不解之缘,映照出21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进程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1.
玛格丽特.杜拉斯以其独特的文学气质和自传性的取材在文坛独树一帜,而在她一生的作品中,年少时的情人事件占有很大的部分,且出现了多个不同的版本。该文通过精神分析的方法,探寻杜拉斯的童年以及情人事件真实始末对其后来创作的影响,并以镜像理论定义文学创作之于杜拉斯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玛格丽特.杜拉斯是法国当代最有影响的女作家之一,其作品独特的语言风格尤其为人称道:简洁、流畅而又反复、重叠,潜伏着多重意义,富于跳跃感和张力;优美而极具韵律感的行文,暗含着丰富的意象。其小说语言有着深刻寓于平淡之中,耐人咀嚼、令人回味的诗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副领事》是法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玛格丽特&#183;杜拉斯的一部重要作品。虽然作者本人对该部作品钟爱有加,然而批评界一直对其重视不够,而且评论观点不一,莫衷一是。本文结合杜拉斯独特的个人经历,通过对小说中三位主要人物精神家园幻灭的分析,以论证作者试图描绘殖民地各阶层人们精神家园的幻灭,进而展示整个殖民地的精神荒芜,从而深刻地揭露殖民主义的虚伪与罪恶。  相似文献   

14.
杰克·凯鲁亚克是美国"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他在自传体小说《在路上》中,以尼尔·卡萨迪为原型,成功地塑造了迪安·莫里亚蒂这个"垮掉派"热派的代表人物以及他所代表的那种生活方式。本文从内容简介、作品主题、人物分析三个方面加以探讨,有助于加深读者对《在路上》一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有音乐主题。“主题的旋律具有特殊的音乐内容、表情特点和形象集中性。主题不同于一般的旋律,它是在特定的音乐发展的条件中,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独立特点的旋律;在整首乐曲中负担着并决定着音乐发展的主要内容。主题的含义不应该脱离具体的产生条件,抽象地、一般地广泛应用。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中,主题在乐曲中各方面所表现的特点才与一般旋律区别开来”。永儒布的《交响乐作品六首》中每一首作品的音乐主题都富有极强的民族文化根基。作品主题的来源及发展都体现了作曲家独特的创作思路、风格、手法。  相似文献   

16.
莫里森擅长用人物特殊命名法塑造人物、突出主题。在《秀拉》中,她通过赋予人物名字深刻寓意,运用神话原型批评来凸显主题,探究非洲传统文化的渊源,宣扬她本人真知灼见的女权主义思想,从不同的视角说明作品所蕴含的多重寓意。  相似文献   

17.
《九歌》主题与“宾主彼我之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歌》诸篇,宾、主、彼、我之辞,最为难辨”(《楚辞辩证》),朱熹的话道出了《楚辞》研究者的共同苦衷.所谓“宾、主、彼、我之辞”,即作品中神与神或巫与巫之间的彼我称谓,这个棘手的问题,从朱熹到现在,历时八百来年却依然存在,并未真正解决.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九歌》中的宾、主、彼、我之辞,大都介乎人鬼之间,有的似神语,有的似巫代神语,还有的似神巫之间交相而语,头绪纷呈,文意错杂,令人捉摸不透,难于确切把握.更为重要的,我认为是人们没有深入考察作品主题及其历史渊源,并以此为出发点,从作品中去寻找人物彼我之间本来存在着的某种内在关系.这点,恐怕是《九歌》宾、主、彼、我之辞长期未能解决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欲望"是法国当代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创作的独特主题,在其写作中,"欲望"的对象既有自然生理性的目标,更主要是精神性的目标.杜拉斯的创作看似有悖传统道德,却真实反映了处于当代场景中人类的处境和情感,她通过感性的方式实际上言说了哲学意义上的生活,由此,杜拉斯对欲望世界的言说通向了更深刻的思考和终极关怀,并获得了普遍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 O’conner)是20世纪美国南方作家。她的作品中洋溢着浓郁的南方乡土气息。文章以《好人难寻》为例,探讨了奥康纳作品的主题与艺术风格。在这部作品中,读者可清晰地体会到她的故土——美国南方留在她身上的深深烙印;目睹她为读者勾勒出的社会上的“畸形人物”(她试图通过对暴力和畸形人物的描写来达到让人们自己“清醒”的目的);捕捉到对她影响很大的宗教思想的影子。这些主题的成功塑造一方面归因于南方地域文化对她的影响和天主教家庭对她的熏陶,另一方面要得益于她对讽刺、幽默、象征等艺术手法的恰当运用。  相似文献   

20.
唐昭宗登齐云楼,令乐工歌御制《菩萨蛮》。诸王及臣工皆有和作。通过对《菩萨蛮》(登楼遥望秦宫殿)的作品考辨,发现其中隐含着重要政治信息。这首以"思归"为主题的《菩萨蛮》歌曲,实质上是李晔借助《菩萨蛮》音乐传播方式,召集各路兵马勤王的号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