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中后期,在道、州行政体制的制约下,支郡刺史的权力大为削弱,由此带来地方统治局面的恶化。为了恢复对地方州郡的有效控制,唐代统治者采取了多种提高刺史地位的措施,目的在于重新实现对各地的稳固统治,从而改善地方统治局面。总体而言,唐代提高刺史地位的努力虽然没有改变藩镇体制,但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其做法为五代北宋统治者所继承,并最终重新实现中央对州郡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
几乎整个唐代服饰都显示出华丽奢侈的风气,这种风气在盛唐至晚唐尤为明显。统治者为限制社会的奢靡风气,多次颁布禁侈令。禁侈令多包含禁止服饰僭越的内容,其表面上是体现帝王的简朴作风,实质上是维护阶级特权。唐代服饰奢华的基础是发达的经济与技术,推动这种风气盛行的主要因素是宫廷贵族的奢侈风气。另外,与国外的交流也推动了一些奇服的流行。  相似文献   

3.
汉代狩猎是一种体育性游乐活动,又称田猎、狩猎、羽猎、校猎、畋猎等。狩猎者猎取野生动物使用猎马、猎车、戟、猎犬、猎禽、弓箭、罗、网等捕兽专用工具,采用了围猎、射猎、游猎、捕猎、渔猎、巡猎、伏猎、诱猎等狩猎方法,猎获了虎、牛、鹿、兔、野猪、雁、鱼、鳖等动物。狩猎活动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祭祀天地神灵与祖先、招待宾客、丰富庖厨生活的需要,还可以练兵、娱乐,可以满足兴趣、锻炼身体。  相似文献   

4.
唐代官员基本都是通过科举入仕,但是从科举制度的本身来看,所涉猎到官员法律素养的内容,仅有在铨选过程中的"判词"一项。众所周知,唐代地方官员集行政、司法于一体。那么,唐代中央政府是如何保证通过科举入仕的举子们能够在独立处理司法事务中,准确、有效的践行唐代基本律法,从而进一步维护地方政权的稳定?文章旨在通过科举制度来探求地方官员的法律素养,试图进一步了解唐代官员与律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大业五年(609年),身为最高统治者的隋炀帝西巡青海和河西,历时近10个月。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巡幸河西的中原王朝的帝王。其巡游不仅有深刻的政治目的,而且在河西乃至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刍论中国古代舆情收集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舆情收集制度可以大致归纳为采诗观风制度、吏民上书制度、朝议制度和官员巡查制度。采诗观风是一种古老的舆情收集方法,目的是观风察政,通过它可以体察民情,了解民俗,人们也能比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吏民上书言事也是执政者了解舆情的一个重要方式,其目的是劝谏统治者,具有多种形式;朝议也叫集议,朝议是官员们对政治的议论和对舆情的反映,因而是沟通皇帝与民众舆情的中介;官员巡查则是官方主动收集民间舆情的重要措施,每一种巡查方式都会根据需要探访的不同的舆情信息采取或"明察"或"暗访"的手段。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对我国古代的舆情制度进行梳理,无疑是对于我国舆情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7.
文章纠正了唐代陇右道不是官吏贬谪地点的观点,指出,唐代西域有一些贬谪官吏,并对这些贬谪官吏遭贬的原因及时间进行了分析考证。学术界有关贬谪官吏败坏了地方风俗的观点也不完全正确,唐代贬谪到西域的官员多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们具有良好的政治文化素养和治国安邦的才能,对唐朝经营西域及地方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还对唐代有关贬谪官吏"量移"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明代中后期政权运作与亵渎帝王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盛于明代中后期的亵渎帝王的小说创作风气由多层面的机缘促成,但若仅就政权运作层面来讲,徐了有最高统治者的行为导向外,当道官员的权力运作、政权运作体系本身的建构状态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此为明代政权集团不同权力阶层共同运作、政权运作体系本身建构坏损共同促成的结果.这些亵渎帝王的小说严重损伤了国家的威严,于朱明王朝的治化是极为不利的.然而若就小说创作发展而言,这有利于小说创作题材的丰富、多元,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9.
兴盛于明代中后期的亵渎帝王的小说创作风气由多层面的机缘促成,但若仅就政权运作层面来讲,除了有最高统治者的行为导向外,手握重权当道官员的权力运作、政权运作体系本身的建构状态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此为明代政权集团不同权力阶层共同运作、政权运作体系本身建构坏损共同促成的结果.这些亵渎帝王的小说严重损伤了国家的威严,于朱明王朝的治化是极为不利的.然而若就小说创作发展而言,这有利于小说创作题材的丰富、多元,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0.
唐代书法繁荣昌盛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书法教育的普及.唐代帝王本身就喜爱书法,对太子、诸王以及后宫的书法教育亦相当重视,这可以说直接促进了唐代书法的兴盛.唐代皇室的书法教育,不但是唐代书法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唐代教育兴盛的一个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1.
呼伦贝尔草原是一个诞生传奇的地方。这里是北方游猎、游牧民族的成长摇篮,中国历史上有5个少数民族建立过统一政权,其中鲜卑、契丹、女真和蒙古族就发源于呼伦贝尔。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从这里出发,最终统一了蒙古高原,并在其后50年内,和他的后继者们一起,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国家蒙古帝国,[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唐代官员驳谥主要有谥字是否恰当、单复谥之争、是否追谥、是否避讳等四种类型;唐代官员驳谥普遍化产生的原因有唐代政治相对开明、部分礼官的贪腐、部分逝者家属的论枉以及官员对给谥依据的不同看法等;唐代官员驳谥不仅对维护唐代等级统治有一定的作用,而且对澄清唐代吏治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唐代有很多官员受到贬谪处罚,但官员受贬过程纷繁复杂。文章通过对官员受贬依据、受贬地点及官品下降幅度等方面的考察,认为唐政府依照一定的惯例,即依法贬官、补阙外任、品阶相近、重罪重贬等原则来贬谪官员。这些原则也是理解唐代官制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西汉上林乐府所在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府是西汉时从武帝到哀帝一百年间最为重要的宫廷音乐机构。文章认为 ,乐府不在城内上林苑中 ,其大致位置在长安城西 ,建章宫北 ,与平乐观相邻之处。文章在理清乐府、太乐、黄门、掖庭这些宫廷音乐机构的地域分布的基础上得出 :武帝立乐府于城外是出于郊祀游猎活动的需要 ,乐府被罢是由于帝王活动中心集中于宫中和礼乐活动走上正轨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唐代选举制度与官僚政治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举是中国历代统治者十分重视的问题,唐代选举制度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与前代不同,唐代学校毕业者并不能获得出身,一般还需要通过科举才有入仕的资格;与后代不同,唐代科举出身者并不能直接入仕,还须经过吏部的铨选考试,方可任职当官。因此,唐代人才的培养、选拔、任用是一条锁链上的三个环节,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唐代选举制度究竟有何特点?在唐代官僚政治中,科举制起多大作川?本文就此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6.
民族融合与中国古代狩猎诗的中兴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汉魏至齐梁,是狩猎诗的消歇期,这和文学本身的分工有关,也是农业文明导致作家片面发展的结果。北朝民族融合使狩猎诗在《诗经》之后出现中兴局面,它的作者既有北朝本土文人,又有自南入北的王褒、庾信。北朝狩猎诗表现了游牧民族的风尚,把狩猎作为纯娱乐活动看待,但还缺少深刻的意蕴,猎手形象的个性不够突出。唐代真正实现了狩猎诗的中兴,注意对单独猎手的刻划,同时又流露出对时政的关心和参与,用政治功利对狩猎活动加以规范。狩猎诗从北朝到唐朝的演变过程,在辽金元到清代又再度重现  相似文献   

17.
享先代帝王礼为中国古代吉礼之一,其享祭对象之选择,彰显礼制建构者对帝王的价值判断和政治诉求。宋太祖时期此享礼经历调整,至开宝四年定型。礼仪根据帝王的身份和功德,对祭祀对象进行选择和分级。这反映了宋朝的立国背景,同时体现了统治者对“大一统”“开国创业”“长久统治”帝王功德的推崇。  相似文献   

18.
廖美玉 《东方论坛》2011,(6):87-101
在唐代统治者“开边”的大背景下,唐代诗人迈出了“浪迹穷荒”的步伐,并用诗歌展开了对边境的书写和对天下的想象。而这一书写题旨的开拓,有很大的成分缘自浪诗人们浪迹异乡的生命经验,特别是在边城绝域、殊风异俗的多重冲击下,产生传统与当下、故乡与他乡、自我与他者的多元交会。  相似文献   

19.
“听鼓者”是晚清官绅对有官职而无实缺的地方候补官员的一种形象称呼。在晚清,“听鼓者”的数量大大超过了社会需求,其质量也难以适应社会需要。候补官员的大量存在及其不良行为对晚清地方吏治具有破坏性的冲击,候补官员的腐败只是晚清官僚整体性腐败的组成部分。文章简要阐明“听鼓者”的内涵、职事的性质和方式;重点论述候补官员对晚清吏治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并分析造成这些影响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在唐代官方视野中,会食是指官员在一起共进"工作餐",同时可以商议政事。唐代官员会食有固定场所与礼节,而且有一定量的食本作为公厨运营的经费,以供官员会食所需。唐代公厨并不能直接等同于食堂,两者是发挥不同作用的独立空间。另外,唐代官员会食也带有较强的目的性。官员会食制度也可以算作盛唐政治制度的外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