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从中国人学习日语的角度出发,结合“视点”这一原本用于心理学和叙事学中的术语,对日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间接命令(要求)句”的句子结构进行分析、归纳。旨在使日语学习者排除母语干涉的影响,轻松愉快地掌握日语中包括“间接命令句”在内的有关“传达”或“转述”表现的技巧。  相似文献   

2.
语言的转述表达是语言交际表达中的普遍现象,它是在某种语言行为进行的过程中导入另外行为人的思考或者谈话的语言行为,即将自己或者他人的语言行为转述给第三人的现象。本文以现代语言学的先期成果为研究基础,根据视点原理下的语法分析,以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对日语的观察为依据,找出日语语法和转述表达方式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3.
“视点”是发话者观察事物的视角或立场。“视点”分析法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手段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现代日语语法研究中。从中国人学习日语的角度出发,运用“视点”分析法,对在日语语法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授受表现”进行分析和解读,旨在使日语学习者排除母语干涉的影响,准确掌握“授受表现”的表达技巧,顺利实现语言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从视点角度看静态存在句中的“着”和“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视点的角度看,静态存在句中的“着”类句反映的是说话人对事物存在状态静态的大纲视点模式,“了”类句反映的是说话人对事物存在状态动态的顺序视点模式。二者所反映的观察方向都是同序的视点模式,但“着”句的视点始终处于句中场景之中;而“了”句的视点首先位于句中场景,然后以回顾性的方向移至与之相对的另一场景,然后再移回到句中场景。  相似文献   

5.
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他"在双宾语句中作间接宾语时,语义指向有三种情况:实指、虚指、或实指或虚指.虚指的原因既跟双宾语句的结构有关,也跟认知有关,同时也与"他"本身的语义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6.
关于主动句与被动句之间的转换,有学者指出“~叫~跪”这个句式成立,而“~被~叫跪”则不成立,即前者主动句不能转换成后者被动句。文章就后者句式是否成立进行了探讨,得出的结论是并不存在能说前者而不能说后者的情况,原因在于两者都符合“某A叫某B做某事/某B被某A叫做某事”的结构要素,是汉语间接引语祈使命令句,因此是成立的。  相似文献   

7.
间接受贿理论上也称为斡旋受贿罪,间接受贿成立受贿罪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为主体利用的是“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是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利;二是无论是索取还是收受财物成立受贿罪,都以“为请托人谋取利益”为要件;三是为请托人谋取的利益必须是不正当的利益,为请托人谋取正当利益的间接受贿不构成犯罪。由于在司法实践中间接受贿案相对较少,理论探讨不多,随着新刑法的实施,如何理解与适用第三百八十八条,存在着一些分歧。笔者通过对一个案例的剖析,试图解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且复反义句”是一种独特的诗歌句式,其萌蘖于《诗经》,正式形成于刘宋,大量出现则在齐梁时期。它的主要特点是以“且”“复”等连词连接前后语义相反的一对动词或形容词,有单句,也有对句,内容以写景为主。其形成过程历时弥久,参与诗人众多。且复反义句不仅反映了其自身文学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轨迹及创作风气。  相似文献   

9.
逻辑界中“直接反驳”与“间接反驳”的实例分析,是非常混乱的.同一个例句,却有截然相反的分析;同类型的例句却有不同类的分析.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目前流行的“直接反驳“与“间接反驳”的分类缺乏科学的标淮。本文认为可以取消“直接反驳”与“间接反驳”的分类;或者将“直接反驳”定义为“不需要假设被反驳判断真进行的反驳”,将“间接反驳”定义为“需要假设被判断真进行的反驳”.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中国山水画怎样超越透视“灭点”的方法作了论述,并根据前人作品进行了比较分析,特别对移动视点、远视距与俯视等作了剖析。这与中国人特殊的空间意识是分不开的,因此产生并导致其表现在绘画中,常以世外鸟瞰的高远之目,以心灵的眼睛游目周览,体现了以大观小、以远观近、以上观下之特有方法。也就是说,超越透视“灭点”的中国画是在时空流动中体现的。  相似文献   

11.
第三人称代词"他"的产生是由作定语时主要用来指别中心语"人",后来发展到单独指别"人",这是从指别功能的多样性向指别功能的单一性转变,而这种指别程度要低于第一人称代词"我"和第二人称代词"你",因此可以用于"远指",这种"远指"功能是"他"得以虚化的语义基础。虚指性间接宾语"他"虚化必须具备四个句法语义条件。  相似文献   

12.
在日语中,同一事件从不同立场和角度去描述被称为语态。日语中最常用的语态表现有被动态和使役态。在授受补助动词句中,特别是“てもいぅ”句,除了从结构和意义上表达“欲求”与“接受”的意思之外,还可以从其描述的角度和立场考察它所具有的语态特征,特别是与被动态和使役态的关联性。“てもりぅ”句与使役句“使役性”相通,但是存在“谦让使役’’和“尊大使役”的差别,恩惠性互补。“てもるり”句与被动句“被动性”相通,但是存在“受益被动”和“受害被动”的差别。  相似文献   

13.
在日语中,同一事件从不同立场和角度去描述被称为语态。日语中最常用的语态表现有被动态和使役态。在授受补助动词句中,特别是てもらう句,除了从结构和意义上表达欲求与接受的意思之外,还可以从其描述的角度和立场考察它所具有的语态特征,特别是与被动态和使役态的关联性。てもらう句与使役句使役性相通,但是存在谦让使役和尊大使役的差别,恩惠性互补。てもらう句与被动句被动性相通,但是存在受益被动和受害被动的差别。  相似文献   

14.
传统民本思想不仅与民主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而且还含有丰富的"间接民有"、"间接民享"、"间接民治"的间接民主旨趣。但是,传统民本思想所体现的间接民主旨趣,具有先天的局限,主要体现在:个体权利主体严重缺失、民众的机制性利益表达渠道十分欠缺、民众对君主监督制约机制虚置化。所以,我们需要实现对传统民本思想"间接民主"旨趣的现代转换。要实现从集体性权利主体向个体性权利主体的拓展;要完善外部输入机制,变民本思想"间接民主"旨趣的道德性提倡为制度性保障;加强权力监督机制建设,实现对权力的有效制约。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假定交际双方是合作的,而忽视了对贿赂、威胁等情境的考察。平克等人针对间接言语行为“合理否认性”建立的博弈论模型局限于静态的视角,依赖于不确定的“决策函数”,仍不能很好地揭示贿赂等情境下间接表达的意义。在弗兰克的重复最优应答模型的基础上,可以建立一个扩展的博弈逻辑模型,区分合作以及不合作的两类听话人,通过情境描述和推理求解两个步骤来揭示贿赂等情境中使用间接言语行为的合理性。扩展模型既能够描述交际的动态过程,又符合理性原则和认知规律,能够与认知科学的研究接轨。  相似文献   

16.
结合古今中外文学实例,论述了民间文学这一文学形态在作家文学中所处的地位及表现形式;认为创作正统文学的作家主动吸收或改造民间文学的成分,并在其作品中按作者的意愿发挥作用;经典作家作品中民间文学的出现大致有整理、引用、转述、融汇、重构等形式。  相似文献   

17.
在日语和汉语中,都存在被动的表达形式。日语称之为"受身表現",汉语称之为"被动句",而且各自的被动表达都不只限于一种形式,其基本形式可以概括为有标志的被动表达和无标志的被动表达两种。笔者主要对日语中使用频率高、句子结构复杂、表现意义丰富的"有标被动句"的汉译问题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和挖掘翻译的技巧,揭示日汉被动表现的本质特征和区别,为日语教学的翻译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论日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别差异在语言现象中普遍存在.日语中因男女性别不同而形成的语言差异尤为突出.通过对日语中"女性用语"的分析比较,阐述了日语在语言表达、家庭、社会领域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从历史、社会和心理等三个角度,解释了这一语言现象存在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不存在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既包括直接结合的共同侵权行为,又包括间接结合的“多因一果”的侵权行为。对于前者,得适用共同侵权责任规则配置当事人应承担的责任;对于后者,若各侵权人之侵权行为间接结合导致同一损害结果,则对于受害人而言,各该侵权人并不成立共同侵权行为,故此应由责任人对受害人承担按份赔偿责任,而不是连带赔偿责任。责任人责任份额的分配,应依据其各自的过失程度和原因力比例的大小来进行确定。  相似文献   

20.
"作者"与"读者"是叙事交流语境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从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分析福音书的文本,以此强调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认信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向世人传报救赎的好消息,使世人更加笃定对上帝的信仰.这种神学观念的彰显既是福音书的著书目的,又凸显出了其自身独特的综合意识形态特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