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中国美学研究正在经历着一次重要的转换。这一转换与中国已往马克思美学思想研究有着深层的联系,同时也昭示了今后的发展前景。中国20世纪马克思美学思想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力求原汁原味地解读和介绍的阶段;第二阶段是结合中国国情发展的阶段;第三阶段是反思阶段。我们应当站在历史的高度,把中国21世纪的美学研究与实践导向健康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新实践美学如何向纵深发展——张玉能教授访谈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实践美学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至今大约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实践美学的确立时期(20世纪50~60年代).这一时期的实践美学主要的成就在于初步形成了美学体系的框架,树立了最关键的美学命题,在美学大讨论中脱颖而出.第二个阶段是实践美学的巩固发展时期(20世纪80~90年代).在这个时期,随着中国哲学界对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深入讨论和研究,实践美学的研究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成为了中国当代美学的主导潮流.第三个阶段是实践美学的创新时期即新实践美学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一时期,由于西方形形色色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想、观点、方法涌进中国,逐渐形成了一股"超越"实践美学的"后实践美学"流派.面对着这股潮流,一些坚定主张实践美学的美学家,一方面应对"后实践美学"的挑战,另一方面调整实践美学的体系,努力完善、深化、修正实践美学的体系,出现了一股实践美学的创新热潮,产生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果.以实践美学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历程表明:(1)马克思主义学说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地位是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根本保证;(2)必须立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丰厚基础,离开中国古代和近现代传统美学的根基,中国当代美学既不可能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的美学,也不可能发展成为真正当代的美学以及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3)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同时也离不开西方美学的引进和中西美学的融会贯通;(4)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相似文献   

3.
实用主义产生于美国,并以道地的美国哲学身份跻身于世界思想舞台.其哲学原则最初由查尔斯·山德尔斯·皮尔斯提出,但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注意到这位实用主义的“苏格拉底”,直到19世纪末,威廉·詹姆斯重述并发挥皮尔斯的思想,才引起人们对实用主义的极大兴趣.20世纪初,实用主义更得到约翰·杜威的精心培植.“在最新的美国哲学中,‘最时髦的东西’可以说是实用主义了…….在哲学杂志上谈论得最多的恐怕也要算是实用主义了.”一时间,实用主义成为美国思想界的宠儿,美国精神的代表,其全盛期几乎长达半个世纪.它为什么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崛起并为人广为接受?本文试从社会历史角度对这一现象作一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4.
李泽厚美学是20世纪后期处于中国美学主流地位的“实践论美学”的杰出代表。考察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发展历程,对把握20世纪中国美学的学术进程和构建21世纪中国美学的现代体系,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纵观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细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在50、60年代美学大讨论时期,李泽厚实践论美学初步创建;80年代,随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论争,李泽厚实践论美学不断深化;90年代,在“后实践美学”的批判中,李泽厚实践论美学步入反思期。  相似文献   

5.
从边缘到中心:非裔美国文学理论的经典化历程论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非裔美国文学理论(黑人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比黑人文学史的地位在美国文学历史上确立要晚得多,这个漫长的经历体现了黑人文学批评艺术的“杂糅性”特征,它正式发端于20世纪初叶,历经了黑人美学的确立、黑人文学理论的勃兴、黑人女性主义的发展壮大以及黑人文学理论发展的新趋势四个重要阶段。各阶段代表人物的理论主张各异,但是总体趋势是逐渐走向成熟,呈现多元发展态势,非裔美国文学理论不仅从边缘化的地位走向了文学研究的中心地带,而且已经步入美国文学理论经典的殿堂。  相似文献   

6.
面对当代中国美学抉择的严重困境,认为应从“人生”(实践)的维度建构当代美学,即“人生美学”或“新实践美学”。这既是历史的必然,是对中国传统人生美学的发展,同时更是现实的要求。为此,着重从对“实践”的理解、以及与“人生”之间的内在关系等方面,阐述了建构“新实践美学”或“人生美学”的必然性及其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面对当代中国美学抉择的严重困境,认为应从“人生”(实践)的维度建构当代美学,即“人生美学”或“新实践美学”。这既是历史的必然,是对中国传统人生美学的发展,同时更是现实的要求。为此,着重从对“实践”的理解、以及与“人生”之间的内在关系等方面,阐述了建构“新实践美学”或“人生美学”的必然性及其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中国20世纪80年代“美学热”的生成与延展来自于感性审美与政治意识形态的二元对抗。人性启蒙和感性解放的历史诉求都通过美学的知识形态得以充分表达,此种学术场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20世纪90年代产生了变革。美学被边缘化的原因,一方面是总体化国家领导策略的调整,另一方面则是知识分子公共启蒙的分化。面对市场伦理对大众文化的推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渗透以及文学审美实践的影响,大众审美文化以面向大众的姿态、平等多元的共存理念和审美意识形态的介入性视角给美学的发展带来的新的契机,形成了从“终结”到“延续”的历时性叙事,“美学热”的精神理念与启蒙热情将持久地影响未来美学的发展。反思从“美学热”到审美文化的美学谱系,也存在“光晕丧失”和“主体困惑”等理论缺失,但也显出更加开放和多元的美学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后期中国美学中的本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美学存在着一种严重的本质论倾向,即20世纪中期唯物认识论的美学本质论;80年代实践美学的历史理性论的美学本质论;90年代“后实践美学”超理性的美学本质论。这3种美学本质论都对中国美学的历史进程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至今的百年间,日本美学一直是我国学者关注的焦点。自20世纪初的“取径东洋学西洋”到20世纪80年代“美学热”时期对日本存在主义美学的关注,再到21世纪对日本美学研究范围的扩大化,虽演绎迁变,历经多次研究范式的转换,但国人始终以自身的阐释方式理解和梳理着日本美学脉络,用中国叙事重构着日本美学资源,在视域融合中阐释着日本美学的中国化历程。梳理中国对日本美学研究的百年历史脉络,把握历史主动,可蹈机握杼了解中国百年社会变迁的演进逻辑,为构建中国美学的历史叙事和展望中国美学的发展前景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后期美学中的反本质主义,在哲学和美学上主要来源于维特根斯坦的分析哲学以及他对美学概念的语境化。后维特根斯坦主义秉承维特根斯坦的分析哲学,以反本质主义的姿态挑战传统的美学本质主义,体现了美学发展史上的一种分化,同时也标志着美学发展的一种重要转变。这种转变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及其局限性都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2.
分析美学作为 2 0世纪西方影响最大的美学流派 ,其直接来源是分析哲学。它试图抛弃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 ,执著于语词分析 ,拒斥形而上学是早期分析美学家们共同的特点。这使得它在方法上一味注重对概念的分析 ,缺少理论建树 ,从而陷入困境。后期分析美学对整体性的关注使得分析美学呈现出新的发展形态 ,我们称为“后分析美学” ,它使得分析美学再次受到理论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艺术定义问题是当代西方美学的焦点问题之一。滥觞于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的分析美学围绕着艺术的界定和分类展开了论争。以魏茨为首的一批分析美学家认为艺术不可定义,而其后的后分析美学家则驳斥了这种不可定义论,其中丹托的“艺术界”理论和迪基的“艺术体制”理论(又称“惯例论”)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丹托指出了艺术品的共性是一种关系属性;迪基受丹托的启发,提出了“艺术体制”理论,将“体制”这一社会学要素引入“艺术界”理论中——关注艺术品资格在社会现实语境下是如何获得的问题。因此,丹托尤其是迪基的体制论标志着美学进一步脱离艺术品本体论的轨迹,向文化社会学转向。这一转向已成为当代关学不可回避的重要事件。  相似文献   

14.
英美分析美学是20世纪后半期在西方美学界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学流派,在美学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其内部,普遍存在对艺术批评的极端怀疑。他们质疑批评原则的普遍有效性,将批评最终归结于个人的趣味爱好,坚持批评的取消主义。然而,这种批评怀疑论存在种种理论困境。事实上,批评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5.
《考工记》是我国先秦时期编写的关于工艺制作原则的科技名著。书中蕴含丰富的机械设计美学思想,文章将对其中的“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器与道”等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美学学科的研究和建设,可以50年代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50年代之前,研究者并非把美学当作一门纯粹的科学,其主张侧重于美学研究应在改造社会人生方面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五六十年代之交的美学问题大讨论,使美学研究再度引起学界的关注,形成一股热潮,并逐渐走向学理上的探讨和理论上的建设。当时,实践美学解决了美的根本性质问题。反思20世纪中国美学学科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对美学与现实人生分离的"艺术哲学"的倾向,需要重新认识和评价。把审美、艺术、人生三者统一起来进行研究,这是中西美学思想史以及20世纪美学研究发展过程所昭示的真理,它也预示着中国美学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孟禄是20世纪初期世界知名的美国教育学者,他在有关各国教育历史发展的著作中曾经评述中国传统教育,并在民国时期来华数次。过去学界多研究他在1921年访华之后对于中国学制改革(1922年壬戌学制)的影响,其实早在民国初建之后(1913年),他便首次来华考察江苏中小学校,并对当地教育领袖黄炎培建议必须改善科学教育。他的言论促使黄氏其后积极宣扬和实践教育实用主义,为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薇拉.凯瑟是美国20世纪上半叶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她以具有丰富生态内涵的美国西部边疆为背景,在内布拉斯加大草原上精心营造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两性融溶共存的"诗意地栖居"的理想家园。本文从三个层次着重探究凯瑟作品中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以期为正面临生态与生存危机的当代人类示范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审美的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19.
中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美学,中国的美学应该是对应于中国心性哲学的“乐学”,这是劳承万新著《中国古代美学(乐学)形态论》的核心观点。中西哲学形态的不同,注定了中西美学学科形态也是不同的,作者提出了梳理中国古代美学形态的三项式框架:“器物-考古证明-心性哲学之过滤升华”,这是一大创见。他迥异于大陆学人的学术路子使得该著作的学术思路、方法和思考的问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该著作呈现出很多具有原创性和中国问题意识的理论新见,以及对整个20世纪以来中国美学研究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