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没有上海就没有张爱玲,同样,没有香港也就没有张爱玲。张爱玲居留香港的时间虽然总共不过六、七年,但对她的人生和创作却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和地理阻隔,张爱玲在香港生活的岁月不太为内地朋友所知,有关张爱玲的一些传记亦是语焉不详。特整理在撰写《香港小说史》过程中搜集到的有关材料,以供业内朋友参考。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小说的底色是荒凉。在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里,人物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更没有爱,有的只是因利益而联系在一起的男男女女,他们生活在一个荒凉的世界,体验的是苍凉的人生,摆脱不了的是悲剧的命运。研究张爱玲小说中的情感缺失,可以真实再现她笔下的都市人物身上所折射出来的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3.
浪漫宝典     
不小心掉进水里,索性就洗个澡。1943年,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写道:香港的倾覆,成全了白流苏的爱情。2009年,可以和爱人一起共度情人节的男女,你们也值得载入史册。你们的爱情没有倾覆一个大城市,但是站在张奶奶那个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大部分没有长大成人,他们经历着青春期以前的俄底浦斯式纠结。这些与描写孩子成长过程的古老童话故事中的人物特征不谋而合。就如很多传统童话中的人物那样,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也是直白白地暴露出自己的欲望。而且这一欲望大部分以家庭为背景,在俄底浦斯式葛藤结构中展开。并且童话中的母亲形象往往是以魔女的形象登场,这是为了将删掉"坏妈妈"的形象,完整地留下"好妈妈"形象的一种童话式战略。张爱玲小说中最大特点之一的"恶母"形象就是具有这样的童话式结构特征。对张爱玲来说,能够真正信任和依赖的母亲是上海。另外,在童话中常常出现的能够从邪恶的现实中得到救赎的幻想空间,在张爱玲小说中也常常登场,其代表性的空间就是香港。在本论文中研究者将要展示解读张爱玲小说的另一种视觉,即童话式结构。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以她的主要作品集《传奇》和《流言》,蜚声20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张爱玲用作品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基本理解:现代洋场社会里有难得的爱情,但这难得的爱情终归被沪港洋场社会、现代殖民都会、旧的大家族所扼杀,所吞噬,写出了自己对现代洋场社会吃人真相的理解。文章从女性俯视形象的窃笑来自对男性形象的贬抑入手,分析了张爱玲笔下女性形象窃笑的几种形式,以及张爱玲与其笔下女性俯视形象的精神联系。从而阐明:在中国封建宗法社会和西方殖民地文化的夹缝中生存的女性,从没有放弃过抗争,在鲜血淋漓中满身伤痛的她们犹如巨石底下的小草,依然发出或是低徊,或是扭曲的呻吟,她们是上海、香港现代洋场社会里醒觉的灵魂。  相似文献   

6.
1943年春,刚从香港辍学回沪的张爱玲拿着她的《沉香屑一一第一炉香》拜见《紫罗兰主编周瘦鹃时,周立即品味出她的作品很有些毛姆作品的风味。张爱玲承认她正是毛姆作品的爱好者。张爱玲的弟弟在介绍姐姐时也说:“……,她顶喜爱看小说,《红楼梦》和毛姆写的她顶爱看。”①70年代,张爱玲在她的一本小说集序里回忆《连环套》的创作缘起时,提到某个人物的原型,说他“整个象毛姆小说里流落远东或南太平洋的西方人……”②长期以来,对张爱玲的研究在本国文化范围内探索的居多。这位23岁就名噪大上海的女作家与她所喜爱的大洋彼岸的作家之间,究竟存在哪些联系?本文愿在这方面拾遗补漏,作一点尝  相似文献   

7.
苍凉是张爱玲小说风格的主要基调。有别于古典时代的苍凉感,苍凉不仅是一种文体风格的书写,还是现代人生存图景的隐喻。人生和谐、柔和维度的强调拓展了张爱玲人性理解的宽度,构成张爱玲小说苍凉背后的悲悯情怀。从生活的日常性、细节当中读解历史人生,苍凉是生命悲剧体验的隐喻。人在时代生活面前的软弱无力所造成的人生悲剧是形成张爱玲小说苍凉意识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跟张爱玲对五四运动的复杂接受有关。由于对五四精神接受的游移与不定,历史与人在张爱玲那里就成为一种在现实当中无法达到和解的悖论。  相似文献   

8.
苍凉是张爱玲小说风格的主要基调。有别于古典时代的苍凉感,苍凉不仅是一种文体风格的书写,还是现代人生存图景的隐喻。人生和谐、柔和维度的强调拓展了张爱玲人性理解的宽度,构成张爱玲小说苍凉背后的悲悯情怀。从生活的日常性、细节当中读解历史人生,苍凉是生命悲剧体验的隐喻。人在时代生活面前的软弱无力所造成的人生悲剧是形成张爱玲小说苍凉意识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跟张爱玲对五四运动的复杂接受有关。由于对五四精神接受的游移与不定,历史与人在张爱玲那里就成为一种在现实当中无法达到和解的悖论。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倾力为世人呈现了一出始于上海成于香港的乱世恋情。细读文本中范柳原和白流苏的情感历程,会体会到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张爱玲不仅描述了没落社会女性婚恋的悲剧,还写出了在挣扎与无奈的自私恋情中赢得一丝真爱的欢喜。  相似文献   

10.
一元港币,若用于内地市内电话,只可打几分钟,而在香港,只要投进一元港币,就可以打任意长的港内电话,“煲电话粥”也由此而来。国内友人一到香港,就用投币电话联络另一位久别的友人,一聊就是40分钟,声称“好痛快”。 内地人赴香港,也曾经闹过这样的笑话:打电话找香港的朋友,朋友不在,其母亲说“等我女儿回来再找您‘煲电话粥’”,内地人赶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倾力为世人呈现了一出始于上海成于香港的乱世恋情。细读文本中范柳原和白流苏的情感历程,会体会到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张爱玲不仅描述了没落社会女性婚恋的悲剧,还写出了在挣扎与无奈的自私恋情中赢得一丝真爱的欢喜。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没有较为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其小说创作思想散见于各种文类当中,尤其是一些谈“写作”的文章和作品的序跋里面。细细地梳理一下,其涉及的方面十分丰富。关于小说题材和主题张爱玲认为小说写作是没有什么固定的题材和范围的。“文人讨论今后的写作路径,在我看来是不能想像的自由———仿佛有充分的选择的余地似的。”“初学写文章,我们以为历史小说也会写,普洛文学,新感觉派,以至于较通俗的‘家庭伦理’、社会武侠、言情艳情、海阔天空,要怎样就怎样。”[1]在张爱玲看来,小说的题材虽没有一定的限制,但对作者来说,要想获得创作的成功,…  相似文献   

13.
张玉香 《今日南国》2009,(13):36-37
李炎的事业从荣县、自贡,到德阳、成都,再到香港,或许与这个法名有关。“李炎善于资本运作,喜欢结交朋友,随着朋友越交越多,公司也是越做越大。”一位曾经和李炎有过交往的人士这样总结道。  相似文献   

14.
同事窦文涛     
《北方人》2008,(6)
文涛、许戈辉和我是凤凰最早一批主持人。1996年刚从内地到香港的时候,我们每天一起工作一起玩,成了感情深厚的朋友。可是,几年的朝夕相处,我们之间竟然没擦出一丁点儿罗曼蒂克的火花。用文涛的话说:"和你们俩在一起,就像左手摸右手,一点儿感觉也没有。"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七岁时,曾经在旧账簿上写《隋唐演义》,不过只写了一张,遇到一个亲戚一夸,就不好意思起来;没有魄力硬挺下去。九岁时,张爱玲在报纸上发表了一个小文章,自己配上插图,赚到第一笔稿费。她的经典散文《天才梦》,是迈向文坛的宣言和预告,最初就是参加杂志征文比赛的时候写的。  相似文献   

16.
混杂之美──读张爱玲的香港传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小说中描写香港的故事虽然只有几篇,但影响很大。其成功之处在于,她描写了该地中西混杂共生的世相,同时写出这种生存状况下恒常的悲剧,主要是女性的悲剧。张爱玲擅用比喻,其艺术处理也是一种混杂的手法。张爱玲说故事的方式同样混杂了主观叙事与客观叙享,她采用了一种混声回响的转述方式,值得再品评。  相似文献   

17.
从张爱玲出名开始 ,就有许多人来评说 ,但是大多如凌空一掌 ,劈在空处 ,到头来暴露的往往是自己的短处 ,说不到张爱玲的真实处 ,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以功利的非审美的眼光来评说张爱玲 ,同时也就限制了张爱玲 ,理解不了张爱玲的精神境界。刘锋杰教授所著《想像张爱玲———关于张爱玲的阅读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 2 0 0 4年版 ) ,是国内第一本有关张爱玲接受史的研究专著。它搜集了各个方面的资料 ,吸收了它所需要的营养 ,试图突围这种困境 ,要还张爱玲一个清白与真切。《想像张爱玲》涉及了第一个评说张爱玲的傅雷 ,又审视了张爱玲的知…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描写了两个城市:上海和香港,并倾力呈现了一段始于上海成于香港的乱世恋情。细读文本中范柳原和白流苏的感情历程,我们会发现,尽管作者在小说中为男女主人公设计了很多的恋爱机巧,试图夸大两个人的精刮与自私,却也掩盖不了范白之间确实有爱存在的事实。  相似文献   

19.
沦陷期的上海,是张爱玲小说创作的文化想象资源,是她小说中人物的生活空间.她对上海的文化想象,是建构在"重新塑造"的都市空间--公馆、内室、公寓、电车、影剧院等等.这些日常生活场景和都市化物质形态,成为小说叙事意义的生产者,参与了故事情节的推动.而香港,在张爱玲的笔下,处处成为上海的"他者"形象,成为上海的必要的对照和补充.  相似文献   

20.
师闻 《今日南国》2009,(8):29-29
我有一位同乡朋友在香港工作,今夏,他的父亲从杭州赶到香港去看望他。香港的天气很热,而他家的旧空调坏了,于是从商场订购了一台,让安装工人来安装。朋友的父亲到香港时,正赶上安装工人到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