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白五古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的五言古诗研究相对于李白的其它问题学界关注度明显不足.辨析论证李白五言古诗之类别数量、李白五古为唐五古之正宗、李杜五古之异同三个方面问题,可为李白五古研究提供诸多理据、开拓若干思路.  相似文献   

2.
晚清同治七年(1868)未刊抄本《瑶台风露》是现存唯一的李白五言古诗选本,由鲍瑞骏与王鸿朗共同编选,现藏四川江油李白纪念馆。该书在评点李白五言古诗时,不仅重在追溯其渊源,还着意探寻其影响。鲍、王二人从诗歌的情感表达、艺术手法、语言风格以及诗人的精神境界等不同方面,由表及里地谈到了苏轼对李白的接受,其评语亦不乏可取之处,对李白和苏轼的诗歌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文章以《瑶台风露》的评点为例,结合李白、苏轼的具体诗歌作品,详细分析苏轼对李白的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3.
湖师学人     
陨险馄缎颉分锌梢苑⑾?李攀龙认为唐代是有五言古诗的,但是他又认为真正的五言古诗却已经看不到了;七言古诗惟杜甫之作“不失初盛气格而纵横有之”,最为擅长,而对李白的七古却深加贬低,称之为“强弩之末,间杂长语,英雄欺人耳”;五七言绝句惟推崇李白“实唐三百年一人”;五言律诗和排律,虽然对各家都加以了赞赏,可是从选的篇目上来看,最多的还是杜甫;对七言律诗则认为是王维和李颀的最好,认为他们二人“颇臻其妙”,杜甫七律虽然选上的最多,达到了十五首,却贬其为“愦焉自放矣”。历代文人墨客对唐代诗人及作品  相似文献   

4.
南北宋之交登上诗坛的陈与义,其五言古诗的创作善于借鉴学习杜甫诗歌的创作技巧,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自成一家。其五言古诗在遣词造句方面比较成熟,但在“体势”上则未达到杜甫五言古诗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李白诗风,从总体上看,复古倾向较为明显。兼之他又有一些这方面的议论,故古今论言多以之为复古派或“以复古为革新”的诗人。《古风》其一即为常所征引的重要依据之一。 胡小石先生在《李杜诗之比较》一文中引孟綮《本事诗·高逸》载白:“(兴寄深徽)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之说而评之云:“这是他崇经的门面话,他所作以七言诗最好,五言次之,四言最坏。”实事求是,深中肯綮。继又引“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大我而谁(与)?”及《古风》其一“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数语,并联系李白现存的九百多首诗“古诗占十分之九以上,而内中且有一首只六句”的创作实况,说李白“是一位复古派的健将”,并以所引《古风》其一中语为李白“论诗的大主张”。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受尊古思想和辨体意识的影响,韦应物、柳宗元五古的体裁意义和艺术价值在读者接受视野中得以凸显。因诗学主张及价值观的不同,此期诗家对韦、柳在五古发展史上的"正"与"变"及历史地位存在多样化的解读:或谓其变而不失正,可作为追陶及尚古的门径;或谓其乃六朝余韵,虽不足尽法,然实有妙诣。视角不一的批评和接受,一方面深入阐释了"韦柳体"的丰富内涵,另一方面也确立了韦应物、柳宗元在五言古诗及整个诗歌史上的意义和地位。  相似文献   

7.
李白的五言古诗《长干行》是美国著名诗人埃兹拉.庞德英译中国古诗中颇负盛名的一首,被纳入美国诗歌经典系列。这首诗以女子自述的口吻,细致地抒写出女子不同阶段心理状态的变化。马丁和洛斯(Martin&Rose)的评价理论为我们分析原诗及译诗中对评价资源的不同实现方式及其原因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8.
论王昌龄的七言绝句艺术胡问涛,罗琴王昌龄的诗歌,除存疑之作及佚诗残句外,今存154题、176首:五言古诗65首,五言律诗13首,五言排律3首,五言绝句14首,七言古诗5首,七言律诗2首,七言绝句74首,可说是诸体兼备的,其中又以七言绝句量多质高。他被...  相似文献   

9.
《云巢诗存》一卷,先师刘永济弘度先生手定其诗之一部也。起自一九三九年,已卯,春;止于一九六二年,壬寅,秋。凡二十三年。所历重要时期有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此二十三年中,神州大地所发生之变化,诚可谓地覆天翻。其规模之大,程度之深,实非以往数千年中任何时期之变革所能比。先生诗,于其所经历之种种变故,从许多不同侧面,写其心灵深处之感受。歌哭笑啼,声发楮墨。读之,如亲其人,如履其境。《诗存》共收诗一百五十五首。此次付梓,删去四言诗五首,五言古诗一首,先生遗意也。计存五古十四首,七古十一首,五绝三首,七绝七十七首,五律十九首,七律二十五首。亦可谓无体不备矣。诗之大家,固不仅能为一体而已。  相似文献   

10.
《云巢诗存》一卷,先师刘水济弘度先生手定其诗之一部也。起自一九三九年,已卯,春;止于一九六二年,壬寅,秋。凡二十三年。所历重要时期有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此二十三年中,神州大地所发生之变化,诚可谓地覆天翻。其规模之大,程度之深,实非以往数千年中任何时期之变革所能比。先生诗,于其所经历之种种变故,从许多不同侧面,写其心灵深处之感受。歌哭笑啼,声发楮墨。读之,如亲其人,如履其境。《诗存》共收诗一百五十五首。此次付梓,删去四言诗五首,五言古诗一首,先生遗意也。计存五古十四首,七古十一首,五绝三首,七绝七十七首,五律十九首,七律二十五首。亦可谓无体不备矣。诗之大家,  相似文献   

11.
选体含义较复杂 ,首先 ,体裁上 ,选体与乐府、歌行、律绝是并列的概念。由于地位崇高 ,它几乎成了五言古诗的代名词 ,成为诗家创作五古的律令。其次 ,风格上 ,选体有典雅、翰藻、新创三个主要特征。再次 ,选体接续风骚 ,历跨汉魏、晋宋、齐梁。因此 ,后世学选体者主要分为汉魏、元嘉两派。至明代则衍变为汉魏盛唐派 (前后七子派 )与六朝初唐派 (杨慎等 )的斗争。从选体切入 ,或许有助于理解某些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2.
鲍照诗歌的乐府部分与五言古诗部分,风格明显不同。对此,前贤已有定论。方植之《昭昧詹言》卷六专论鲍诗,于其五言古颇多“典实”、“沉涩”、“板滞”、“(钅东)”、“奥”等词,于其乐府则无这类评价,而代之以“豪宕”、“壮丽”语。沈德潜云:“鲍明远乐府,抗音吐怀,每成亮节” (《说诗醉语》六六)亦拈出乐府独评。王夫之则更直接了当地指出:“杜陵以‘俊逸’题鲍,为乐府言尔。鲍五言恒得之深秀而失之重涩,初不欲以俊逸自居”。(《古诗评选》)延至当代,仍有论及鲍照诗风者。如张志岳先生的  相似文献   

13.
个体生命的自觉──《古诗十九首》主题意义阐释解德枫汉代是以赋为主要文学样式的时代,“自王、杨、枚、马之徒,词赋竟爽,而吟咏靡闻”①,“诗人之风,顿已缺丧”②。直到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才幸有诗之绝响。作为文人抒情诗的典范,五言之体的冠冕之作,...  相似文献   

14.
李自古风,是一组别具一格的作品,与他其余的诗作相比,确实具有不同的艺术特点。最初受李白之托而为其编集的李阳冰,把这五十九首五言古诗合在一起,题为古风,是有见地的。就诗的内客说,多属感遇咏怀讽喻现实之作;就诗的风格而言,它古朴纯真,颇似古体。它之所以受到李白诗歌研究者的重视,是因为它比较集中地表达了李白的文学主张,其中大部分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而在艺术表现上,远绍阮籍《咏怀》,近承陈子昂《感遇》,成功地运用兴寄,把比兴手法的运用推到一个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15.
英国企鹅古典丛书有一本《李白与杜甫》,译注者为著名翻译家Arthur Cooper;仅收李、杜诗各二十六首,注及序言的篇幅反而大些。在国外,古诗英译并非畅销书,但从1973年初版起到1985年已有五版之多,这与此书颇  相似文献   

16.
许学夷《诗源辩体》以"避忌上尾""多忌鹤膝"等为准的,对唐人五古的体式、声调多所指摘,并有五古尽亡之慨.经考陶渊明五古用声,其中平韵五古79首,以避忌上尾为主者远多于以不避上尾为主者,且还出现了8首通篇避忌上尾之作,仄韵五古34首中,以避忌鹤膝为主者亦不让于以不避鹤膝为主者.足见,五古之避忌上尾、鹤膝,并非出于初盛唐诗...  相似文献   

17.
汉魏五言古诗的生成具有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其生成方式是多元的.部分汉魏古诗生成、流传中曾与音乐有过共生而又分离的过程,导致后代著录时称名的矛盾.很多学者认为古诗19首其始全为乐府,其证据并不充分.  相似文献   

18.
《唐诗品汇》是明初高棵编选的以盛唐为宗的一部重要唐诗选本,诗体正变观是其诗学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分三部分:体因代变,正本清源,对唐以前成熟的诗歌体裁五、七古、五绝源流正变;以盛唐诗体为正、晚唐诗体为变的“一代诗体观”;古体为“正”,律、绝为古诗之“变”;五排律为六朝古诗之“变”,是后世五排律之“正”,七排律是后世该体之“正”;五律为“正”,七律为“变”;五言为“正”。七言为“变”,重视“正”,接受“变”。《品汇》以盛唐为宗,“四唐”、“九格”品诗,“终明之世,馆阁宗之”,其诗体正变观对诗体渊源流变研究和明、清诗人诗体辨析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李保华 《南都学坛》2007,27(1):82-83
两汉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诗歌文学发展的基本风貌和最高成就。汉乐府诗创作艺术上娴熟巧妙的叙事技巧,杂言和五言句式的运用等,与《古诗十九首》委曲宛转的抒情艺术手法,以及纯熟优美的五言句式特征等,形成鲜明有趣的对照。二者互补统一,各臻其妙,对我国当代诗歌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古诗十九首>被刘勰称誉为"五言之冠冕",除其"悲远之意"给人以深深的震撼之外,它独特的音乐般的节奏,也是其魅越千古的原因之一.从<古诗十九首>诗歌语言组织的重复与变化两方面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无论重复还是变化都必须源于诗歌的内在情感的表达意图,恰如其分的情感抒发,是其形成"怊怅之情"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