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离骚》是他的代表作。《离骚》表现出了屈原的爱国深情和崇高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2.
曾朴主要以小说闻名,其《孽海花》是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同时他又是一位诗人,年未二十,即成诗集《未理集》。本文将其诗歌《赴试学院放歌》与小说《孽海花》进行"互文"研究,试图寻绎两者之间的联系,分析他的思想及其发展。  相似文献   

3.
美国诗人惠特曼是十九世纪最接地气的人民诗人,是民主自由的倡导者和礼赞者。他的诗风雄浑,大胆而有力,清晰、朴素而真实,诗歌洋溢着强烈的时代精神。他诗歌中创作中的人民性、民主性、民族性不仅影响本国诗歌创作,而且穿越了时空,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新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人郭沫若的《凤凰涅槃》可以说深受惠特曼《草叶集》的诗学思想影响,诗人从《草叶集》中找到了艺术的喷火口。郭氏“惠特曼式”的个人咏叹与豪放在中国诗坛上影响了许多年轻诗人,他们孜孜不倦地学习,创作出积极向上的新诗,表现了一种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4.
冯至1929年创作的诗集《北游及其它》是他从伤感的浪漫主义诗人转向现代主义沉思者的一个过渡。那种对个体生命存在的追问。在《十四行集》得到更深刻的延续与拓展,并升华为对人类普遍生存境遇的忧虑与关切。《十四行集》的基本内容是“表达人世间和自然界互相关连与不断变化的关系”,它并不像某些人所说的那么玄奥,倒处处流露出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性把握。《十四行集》的总体风格是“简洁、单纯、明白”,体现出“真实的造化之工”。  相似文献   

5.
南宋爱国志士、诗人谢枋得曾撰有《注解选唐诗》一书。他在书中,结合亲身经历和对南宋亡国教训的体会,表述了下列爱国思想:一、指责朝政腐败,小人擅权,人才被弃;二、批评南宋文官武将安于逸乐,不关心民族命运,终致亡国;三、鼓励有志之士在国家危难时,应奋发图强,不忘爱国;四、向最高当权者指出,即使抗敌兵败,仍应救亡图存;五、怒斥叛国贰臣毫无羞耻之心;六、赞扬忠贞之士的爱国节操。  相似文献   

6.
隐喻是《楚辞》写作的诗学机制,隐喻翻译直接关乎目的语读者对《楚辞》内涵的理解与领悟。隐喻翻译应兼顾隐喻目的,以传递诗人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为旨归。以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为观照,在达成所指目的时可以采用等喻或者换喻的方法,在达成语用目的时,可以采用转换意义、省略喻体的翻译方法。恰当的隐喻翻译,有助于塑造诗人爱国求索的形象,有利于目的语读者领会诗人笔下深刻的内涵,也有利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7.
江郎山游记     
斯菊林 《中华魂》2013,(24):52-53
记得1963年阅读杭州大学夏承焘教授的专著《辛弃疾》,书中说到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受朝廷投降派打击后,晚年定居江西上饶,与浙江永康爱国诗人陈亮互有走访谈心,途中顺便登江郎山观赏奇景.  相似文献   

8.
刘人熙与湖南《大公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人熙是湘绅著名领袖之一,在他身上具有一股强烈的爱国和民主思想。他于1915年9月1日创办湖南《大公报》,他把民族主义思想和民主主义思想融入其中。湖南《大公报》坚持正义的立场,赢得国民的好感,使其销数激增,成为民国时期湖南地区有影响的大报。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声乐作品《故乡》的分析 ,揭示曲作者那富有诗人气质的创作特点和爱国之心 ,激发歌者对《故乡》进行情感体验 ,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演唱 ,并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0.
《电火光中》是《女神》中尚未引起充分关注的重要诗作。诗人郭沫若在该诗的前两部分通过对米勒画作的创造性解读,以苏武和他的"弃妻"为镜像,表达了他在家国民族观念牵扯缠绕中的困境。他思念他的祖国,但他娶了敌国的女人。当时在日本留学生界盛行着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要求有日本女人的留学生就地离婚,郭沫若的爱国资格受到审查和质疑。郭沫若在这一困境中伸张"国境之外,也还有人道,也还有同胞存在!"的理念,以超克当时的民族主义观念。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林纾与魏易合译的《黑奴吁天录》为个案,研究林纾的爱国思想。在选择翻译文本时,林纾并不是盲目的,他选择那些能够表达他爱国思想的作品,林纾选择翻译《黑奴吁天录》就是出于警醒世人,爱国保种的意识;在翻译过程中,林纾也表现出他的爱国思想,林纾翻译《黑奴吁天录》时采取了特定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使译作的字里行间发出强烈的反帝救国的呼声,向全国人民敲响了亡国灭种的警钟。  相似文献   

12.
南宋爱国诗人邱葵的《钓矶诗集》揭露元军侵宋的暴行,表达对元廷的强烈不满,表现崇高的民族气节,同时也体现潜心学问、积极勉励后学的精神。邱葵诗风沉郁顿挫,语言自然质朴,通过一系列的景物和人物意象,表现了在复杂动荡岁月中的爱国思想和高洁品格。  相似文献   

13.
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论著作,成就卓著、影响深远。需要指出的是,《诗品》中不仅有关于诗歌的品评,还有关于诗人的品评,这也是比较容易被忽略的问题。从《诗品》中有关诗人的具体品语中可以发现,《诗品》品评诗人时有一定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人物生平品评诗人、以才—气—情品评诗人,以及以本事品评诗人等。诗人的品评标准基本无涉人品,钟嵘更加看重的是诗人的才华,尤重天才、壮气,以及真诚的情感表达等,这些也都体现了他的美学理想,可以与其诗歌品评互为参照。  相似文献   

14.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杰出爱国诗人。他一生中传世的诗歌有九千多首,其中贯穿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也形成了他诗歌创作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我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15.
《圣经》是许多英美经典作家和诗人文学艺术创作永恒的母题。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著名的战地诗人威尔弗雷德·欧文也不例外。他有极浓厚的《圣经》情结,他的诗作通过化用《圣经》典故,将作品与钦定本《圣经》进行互文,从而增加了诗作的厚重、可读性和艺术魅力。本文考察了诗人的有关文化背景,分析了他的诗歌特色以及它们与钦定本《圣经》之间紧密的艺术关系。  相似文献   

16.
爱默生文学《圣经》中“自我、诗人和哲理”暗合了《圣经》中耶稣“神、神迹和神谕”三大主题。《圣经》千百年积淀的主题塑造了爱默生的文学和思想,既从无意识的层面给他烙下了《圣经》的印记,又从文化意识层面赋予他文学创作中无穷的灵感。对于常常被诟为缺乏系统性的爱默生思想,可以从《圣经》主题角度概括:“自我、诗人和哲理”是其思想体系中一个相对稳定的三元结构,是贯穿爱默生文学的“罗格斯”。  相似文献   

17.
《旧唐书》与《新唐书》中关于租庸调数额的记载各不相同,当以何家为正,后世诸说纷呈,本文以记载相同的他种史籍、两书的编撰先后、前人的考辨与多种历史文献资料为据,论述了当以《旧唐书》之说为确,并就后人为何重《新唐书》轻《旧唐书》,误以《新唐书》之说为正作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的《女神》是时代的最强音,充分反映了诗人强大的创造力和浪漫主义的个性。郭沫若高出同时代诗人的地方,是他在“绝端的自由”的诗形中贯注了真正的诗情,坚持了他情感一元论的诗学观点。他的狂放的诗风主要与惠特曼有关,他的泛神论具有时代的内容,《女神》不是那种历久弥新的艺术品,它是新诗源头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19.
1787-1798年,对诗歌的共同兴趣使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成为近邻,密切往来,相互借鉴,创作了奠定他们诗人地位的佳作。但由于诗人气质迥异和诗歌选材的不同,他们分别选择了超自然题材和日常生活题材,相似的诗歌中存在巨大差异。《古舟子咏》和《退役兵》就典型地反映了两人在诗歌上的共同探讨和合作,忧伤明智或欢乐明智的诗人气质与诗歌主题。  相似文献   

20.
何其芳的《预言》是寂寞开出的花,是诗人心灵里"真纯的音籁"。先是悼惜逝去的初恋,再是吟咏成人的忧郁和愁苦,最后唯美主义的诗人从飘缈的云端落到了人间的"茅草屋顶",走出个人寂寞的拘囿,歌唱也变成"鞭子","还击到不合理的社会的背上"。而他的《夜歌》是风雨催生的歌,真实地反映出诗人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和斗争,以及迫切要求改造自己、提高自己的心情。《预言》有的是冷艳的色彩,青春的感伤,精致的艺术;《夜歌》则是散文化的自由诗体,色彩朴素,亲切自然,质朴晓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