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特点在于,强调人类生活的文化性质与自然之间的差距.一方面,人类有权支配和统治自然,并利用自然来为他们的目的服务.这适合西方关于人与 自然之间的破坏性发展关系的思想.另一方面,人文主义传统已经将人与自然之间的差距,放入了协调的宇宙论和神学背景中.在这种背景下,人与自然之间纯粹的破坏关系是不可能存在的.现今的人文主义,在人与自然在何处调和为一种有意义且意义相关的相互关系这个问题上,必须看到生态危机的挑战,也必须提及它的传统.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宜简单化.不能简单放弃人性,而是要把人性看成自然和文化的已经实现的综合.要努力构建新人文主义.这是解决正危及我们的生态问题的一个必要的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曾把原始的人与自然的混纯统一概括为自然的异己性和人类象动物一样的服从性(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5页)。 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关系发韧于人猿相揖别的时代。100多万年前能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的产生。人从动物界的初次提升立即产生了人与自己的母亲——自然界的二重关系。然而人与自然的最初界线是异常模糊、混纯不清的。观念上反映人与自然的朦胧关系的,是原始时代技术与哲学的交融、原始宗教与自然知识的缠结。  相似文献   

3.
超越意识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征,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民族,在其各自的审美文化衍进中,都在不同的层次上追求着这种审美超越的价值.然而,由于东西方民族文化哲学意识上的差异,使得各自在审美超越意识的把握上呈出了迥异的风格.探究这种审美超越意识的差异性,无疑是中西方比较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一中西审美意识的差异性,有着深层的文化哲学背景.—般说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一切文化肇端的逻辑起点,对于自然,中国和西方先民所采取的态度是不同的.其客观原因在于,历史上,古希腊民族是直接从野蛮时代进入铁器时代文明的;在地理上,远古时代的地中海沿岸气候十分恶劣,希  相似文献   

4.
从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重新审视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对于人们在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及其相互关系在内的生态领域的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生态哲学的研究对象(一)生态意识·生态观:生态哲学的萌芽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在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初猜测中,就潜寓着早期人类的生态意识.中国古代有一种“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哲学观念.当然,这一观念并非是现代的,然而却具有超现代的启迪意义.在西方文化中,由于人对自然的科学认识不充分,在自然哲学和艺术的自然界常常为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所主宰.因此,在人已经认识了自然的科学领域,人与  相似文献   

5.
李挚萍 《东南学术》2004,(5):133-134
在这次理论探讨中,我基本上认可蔡老师的论点.同时我想从自己独立的观点出发支援蔡老师.笔者以为法是可以调整人与自然关系,这种调整可分为直接调整和间接调整两种方式,所谓间接调整就是传统法学所支持的通过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这种调整方式目前仍属于主流,发挥着主要的作用.但是,这种调整方式有它的局限性,它仅把自然当作人类权利的载体来看待,所谓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是在人与人之间分配对自然的利益,它设定了一个前提,认为好像满足了人们在分配环境利益上的公平和正义,就可以自然地导向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就是自然对人的利益满足是没有极限的,所以,我们只要在人与人之间实现公平就行了.但是大家都知道自然对人的供养和对人的需要的满足已经正在接近极限,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考虑在人与自然之间进行利益分配和协调,因而产生了法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直接调整的必要.所谓直接调整,是指法律直接对人的意志和自然的意志进行协调,平衡人的利益与自然的利益,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利益和意志的协调,我以为是可行的,因为自然的意志,虽不同于人的意志表达方式,然其也有自身独特的表达方式,即我们所能见之并可以探究的各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试问,我们何以不把这当作一种意志呢?你对它好或坏,它都有其回应的方式.故而,应当看到我们和自然之间是可以进行意志交流、沟通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可以由法律直接调整的.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自人类诞生以来的永恒现实。然而,这一现实常常困扰人类自身。如何有效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这种关系及其结构得以良好运作,始终是人类面临的一大难题,有效的实践操作与科学的理论求索无疑构成这一难题破解的有效途径。主体自然意识的研究无疑是解决这一关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于英霞 《理论界》2006,(11):162-164
“人类中心主义”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论。这一理论曾经起过巨大作用,然而也逐渐带来日益激化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实践和理论都表明“人类中心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必然被超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指明了方向,天人合一思想为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文化资源。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形成新的价值观,指导我们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走进可持续发展文明。  相似文献   

8.
现代人对自然的文化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人对自然的文化意识邹广文当代人类文化的发展,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冲突与矛盾。甚至可以说,能否合理地协调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影响到未来人类的生存与文化发展。因此,如何在认真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重建现代人的自然意识,这是当代文化哲学应予以重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现实的人与人的现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的人”,本质上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中所具有的自然性、意识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的主体。“人的现实”,在当代社会,人类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也面临着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深刻危机。确立一种新的人类———自然系统发展价值观已成必然。它是一种既能体现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价值观,又能体现人与社会关系上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系统方法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多维度、多层次关系。多维度表现为:人类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占有和利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多层次关系主要是:单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企业组织与自然的关系,政府组织与自然的关系。基于这种认识,系统地提出了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贾志钦 《理论界》2009,(5):105-106
人与自然的关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环境伦理学主张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遵循自然,重塑自然在人类道德中的地位,才能解决出现的危机问题.但这种解决方式是否可行是值得思索的.马克思认为,人周围的自然界是经过实践活动改造过的自然界.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与资本的逻辑有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共生关系,其理想状态是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蕴涵了三层关系,这三层关系随着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而被逐渐展开.第一层关系是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关系,其核心是合理定位人类在自然世界中的位置,强调人类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依赖自然世界,人类应恢复对自然的敬畏,在自然规律的指引下开展生产生活活动....  相似文献   

13.
郭玲玲 《理论界》2008,(6):103-104
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种种环境危机和生存危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进入了紧张状态。不解决这些危机、不消除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势必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利益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传统伦理学受传统人道主义的影响,把伦理研究对象局限在人与人的范围之内,将自然界排除在伦理视线之外。因此,传统伦理学不可能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在新人道主义基础上的环境伦理学应运而生。环境伦理学的目的是建立人与自然之间正确的关系和解决人类生存困境问题。它以新人道主义为其基础,以追求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为其目标,主要通过对当代社会人性的重新理解和对人类实践活动的规范来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把人类实践活动的范围限制在自然界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保证自然界及其自然物具有自我修复的时间和能力。同时,调整隐藏在人与自然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为切实地解决人类生存困境奠定良好的基础。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全面关系理解为“以人为本”与“以自然为伙伴”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4.
环境危机反思:重估人与自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全球环境危机的日益严重,有必要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早期的顺应发展到近现代的对立是环境危机的深刻根源;造成这种对立有思想层面、制度层面和实践层面的原因;相应地从多方面去重塑入与自然的关系,使它和谐、协调,是摆脱危机的现实出路,是环境哲学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道德观是一种全新的道德观,它是新时期人类道德领域的延伸与拓展。其内涵包括人类平等观和人与自然平等观。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它强调人类利益平等,要求发展的权利平等。人类平等观分为“横向”的代内平等原则和“纵向”的代际平等原则。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生态文明道德观倡导人类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要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自然,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道德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点和“自律”推动力。生态文明道德观将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乐章,带领人类走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6.
当今社会中几乎没有人否认技术在现代社会里的中心地位,倒是时常有人否认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业革命以来,至少有机器、铁路、石油、核能、电视、计算机、人造卫星等技术对人类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技术理所当然地应成为文化学研究的重要参量。然而,以往的文化学研究,忽视或轻视对技术的文化意义的研究,更多的仅是从技术的角度来标度文化。如果我们要使现代文化健康发展,以至拯救现代文化尤其是重建中华文化,那么就不能不重视技术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如果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来看,技术是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它通过人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创造性活动表现出来;而文化则是人类适应自然的方式,它是人类在自然界生存、享受与发展的一种特殊方式。因此,技术与文化都是人类的存在方式,并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  相似文献   

17.
人论是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整体思考。这种思考的不同方式及其结果,典型地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形态,“理解不同文化中的自我是怎样被阐述或怎样起作用,是解开社会和文化稳定与变化种种秘密的基本途径”。在中西文化比较中,许多学者也曾以此为思维框架,但大多停留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与中国封建主义文化的比较上,因而缺乏深层的历史感,未在能揭示中西人论之差异渊源。本文试图对此作些探讨。 一 关于人的思考,首先为人与自然的客观关系所制约。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不同的内容。但是,在原始社会前期,中西方处理人与自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人类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邹广文 《学术研究》2001,26(8):39-44
面对刚刚到来的21世纪,人类有必要在文化实践层面进行更为自觉的反思与检讨,尤其是要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去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此基础上去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人类主体实践的价值取向,从而在新世纪的人类社会生活中展示多重的文化生长空间.  相似文献   

19.
陆树程  崔昆 《社会科学》2007,42(2):129-138
自然具有内在价值,但从传统事实与价值区分的“休谟问题”看,自然内在价值只属于“休谟问题”中的“事实”范畴,而自然权利属于“价值”范畴,它才是非人类中心论体系中最核心的概念。另一方面,某主体是否会出现道德权利问题的充分且必要条件在于它是否存在于一定伦理关系中,而进入伦理关系的根本资格在于此主体具有内在价值。自然内在价值的存在表明自然物具有这样的资格,因此,自然权利是成立的。从“自然内在价值”这个“事实”、“是”,以一定中介或条件,能够推导出“自然权利”这个“价值”、“应当”。确认自然权利概念,应该并能够成为人类的共识,这对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自然审美源自人类主体的诗性思维与自然对象的物性特征相融交织,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动态关系的美学体现,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为自然审美理论构建提供了知识论基础,其动态发展也使自然审美理论呈现出不同面貌。自人类产生之时,自然便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与自然须臾不可分离,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本真的依存关系为自然审美提供了合法性的理论依据,但原初性所带来的被动性与脆弱性也使这种依存关系难以推动自然审美持续深入发展。此后,人与自然逐步构建了二元模式主导的认识关系与工具理性支配的实践关系,自然成为了相对于人类主体的陌生“他者”,这也推动了自然审美对象模式与人化视角的形成。随着生态世界观的逐步建立,人类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自然的本源性与自身的有限性,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了生态重构,也为自然审美的当代复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