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基于上行社会比较的自我建构让个体制造出线上展演的“完美”幻象,而美颜技术在增强个体社交自信心的同时也伴随了形象焦虑,二者的循环作用让年轻女性深陷美颜依赖。美颜依赖引发的心理落差及消极身体认知可能引发包括节食减肥和整形在内的身体实践。习惯性自拍编辑行为的背后隐藏着算法对身体的控制,技术表面上为理想自我建构创造条件,实质上却带来了机械化身体形态与标准化审美等问题。为避免被媒介幻象支配、减少负面情绪及有害的身体实践,年轻女性应尝试正视和接纳真实的自我形象,并对照片编辑(美颜)软件保持适度接触。  相似文献   

2.
拉康与弗洛伊德同为精神分析学大师,在主体自我形成的观点上,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在“力比多”驱使下的一系列求同行为的结果,在本我和超我二者协调下形成的;拉康则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进行重新诠释,创建了自己具有独创性的自我理论体系,认为自我是一个以镜像阶段为起,最,而后通过对镜像的不断认同、语言的异化为一个异己的自我。  相似文献   

3.
“在路上”的张承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因特殊的人生经历,更因“族血的驱使”,张承志命中注定要“在路上”。这无法摆脱的人生境遇却成就了一位“路之子”。他在“草路”、“山路”和“血路”上艰苦跋涉至今,获得了独特的人生感悟与相应的艺术表达方式。这是“路”对“路之子”的特殊回报,心怀信仰的他,不为路囿,弃路又上路了。因为,他既不想“在路上”肆意挥霍自由,又不能“在家里”固步自封。他深知:无禁忌的自由最终会“淘空自我”,为家所役的固守也定会“拖累自我”,这二者均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的自我之丧落。惟有“在路上”坚守住自我,才是“路”的最本质的旨趣与“路人”最根本的趋归,这才切近了路之本真。这既是张承志自我生命的特殊诠释方式,又是这位文化混血儿的“混合———再生型”的文化性格的再次显露。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究马丁·路德神学思想在宗教改革中的突破,尤其是他对人的主体性的发现及其意义,指出路德强调耶稣是通过“真正的人”来体现“真正的神”,以人与神可以互通来实际上提升人的地位;因此,路德以“因信称义”而回到个人的信仰之基,回到人的“自我”,突出人的信心,主张“只靠信心成义”,从而突出人的内在自我及主观能动性,由此开始在神学认知上从客体往主体、从神权往人权、从神学往人学、从依赖到自主的重要思想转换;而其对“称义”的见解也更多侧重于人爱公义、智慧和善良,体现出信仰的美德,彰显的是人靠主体去倾听、传承,由此得道称义;这样,“称义”不是外在的被动依赖,而乃内在的能动活跃,而“信”则是完全回归自我,表现人的内在纯洁和虔诚。路德坚持人只要凭着主体之信就能“称义”“成义”,力主以这种“人的发现”来实现“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5.
思想的“制作”必然的与特定的社会存在相关联,只有“让思想回归历史”,不同形态文明的“在场”才能够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自我革命是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是引领伟大社会变革的根本保证。中国传统革命观与党的自我革命理论的文化语境虽有不同,但其“为仁由己”人性论预设、“福祸相依”的危机意识、“慎独自律”的修养方法、“天道亲善”的执政伦理等却与党自我革命思想具有某种跨时空的“在场”。这种“在场”之所以能够实现,既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同时也是二者在价值取向和学理上的一致性所决定的。新时代背景下,对中国传统革命观的在场性进行检视,必须要从学理上对“在场”及“出场”两个问题进行“再造”,从而为党的自我革命铸牢文化根基,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念表征的是中国人对其生命体验的自我理解,塑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自我”有赖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塑造“哲学自我”与实现“马中会通”,二者是一致的:一方面,当代中华民族在思想与实践上创造性地理解、运用与实现自己的文明理念,需要在现实性、实践性、哲学性以及历史时代性等方面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另一方面,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自我”,需要超越用西方哲学的模式解释中国哲学的哲学观,消解直观性、外在性、机械性的思维方式,以各自保有其个性特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为基础,实现二者的真正会通。实现“马中会通”,需要真实地把握其思想实质、现实基础与哲学使命,阐明相关哲学观及其变革,揭示二者的内在契合性,澄明会通的连续性与时代超越性。只有在“马中会通”的基础上,才能憧憬当代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文明境界与塑造新的“哲学自我”。  相似文献   

7.
一字难求     
宦洪云 《金陵瞭望》2006,(16):57-57
市场经济带来的质的变化,就是社会的开放性和人们交往的多元化。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开放意识,学会赢得他人帮助的社会生存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技能,就得摒弃那种“万事不求人”的陈规陋习。卡耐基在一次演讲中,面对一位先生“我从不求人,依旧能生存下去”的诘问。答道:“从不求人”只是你主观上的一厢情愿,客观上你的衣食住行无时不在依赖着他人的帮助;从你的衣着和谈吐上可以看出,正是缺乏接受他人帮助,才使你少了一点原本应有的绅士风度和昂扬气势!  相似文献   

8.
《市民》2006,(5):1-1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然而,毫无疑问,人性最有光彩之际,就在他冲破旧有枷锁的那一刹那。 多少年来,人的角色近于“依赖者”:弱者依赖强者,民众依赖君主,个体依赖上苍。依赖者得到暂时的安全和秩序,代价则是长久地放弃自由和尊严。他们的名字是——“臣民”。  相似文献   

9.
在自由主义理论中,“自我”不仅是一个政治哲学概念,它更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康德型自由主义的“自我观”,使其面临着难以解决“本体自我”与“经验自我”的矛盾。这个矛盾源于康德对“自我”性质的分析,康德的“自我观”的实质是对现代性理论的合乎逻辑的申述,但潜在着“本体自我”与“经验自我”的对峙与越界的可能。霍布斯、卢梭从自然状态中的“原子自我”到社会契约中的“共同自我”的极端发展可导致消灭“自我”。海德格尔对个人主人或“原子主义”形而上的总根源的批判,因为是哲学上的,而非政治上的,所以,一直未进入政治哲学视域。与近代启蒙思想家的社会解释比较,当代自由主义要迎风而立,就势必要先道德化一点,社会化一点。  相似文献   

10.
低碳生活在我国方兴未艾,发展至上论、消费无限度、过度依赖技术等思想认识误区使低碳生活面临困境。老子的“啬”思想主张人们依“道”而行,心中树立爱惜理念并落实到行动上,节制少耗费,着眼于永续发展,“啬”的实践路径则包括反思自身本性、慎用技术、合规律的节制节俭等,这为解决低碳生活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精神资源。同时,“啬”思想还启示人们在走低碳生活之路时要学会自我反思与批判,在道德指引下追求真正的幸福,政府也应学习践行“啬”思想,在社会中形成倡“啬”的风气。  相似文献   

11.
澳美同盟、美韩同盟是美国亚太同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谋求良好、稳定的周边环境有着重要影响。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澳美、美韩同盟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强化。澳美、美韩同盟的性质存在着本质的差异,故而美国对二者的联盟管理方式也有所不同:不同程度的权力强制造成澳韩两国在美国亚太同盟体系中的地位差异;制度约束及权威引导不同则造成了二者功能上的差异;利益协调方式的不同导致二者的战略目标及冷战色彩不同。澳美、美韩同盟不仅面临“被抛弃”和“受牵连”的传统联盟困境,还陷入了经济上依赖中国、安全上依赖美国的联盟新困境。对此,中国应充分运用澳韩间的联盟差异和澳韩面临的联盟困境,遵循“两双”总思路,区分海陆侧重点,妥善解决地区热点问题;坚持“一带一路”大方向,关注南北支线新发展,重点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加强与澳韩两国间的经济与安全合作,从而影响其联盟内的“牵连”与“抛弃”认知,为自身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12.
表义功用上,列举助词“等”和“等等”没有本质区别,都可表示列举已尽、列举未尽及列举未定。上下文语境和背景知识等因素对判断“等”和“等等”的语义至关重要,认为“等等”只能表示列举未尽、“等”前后没有确数提示语时就表示列举未尽等看法都是片面的。自身功能上,“等”与“等等”在全粘着与半粘着、构形与构词、语意与语气等方面存在差异;格式功能上,“X等”主要充当定语,“X等等”主要充当宾语。列举模式上,二者在列举项数、结构类型、内部关联等方面基本一致;概括方式上,二者存在概括词语的有无、音节、粘合度等方面的细微差异。  相似文献   

13.
党的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活力、实现长期执政的制胜密码。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内理论界从习近平对自我革命的系列重要论述出发,从时间、空间和价值三个维度,通过文本分析、解读和阐发,对自我革命的内涵本质、特征原则、生成演进、经验路径进行了溯源性考察,对自我革命与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两个答案”、与“两个革命”、与全面从严治党、与破解大党独有难题进行了关联性研究,深刻揭示了党的自我革命“是什么”“为什么”以及“如何做”的一系列问题,形成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在自我革命的学理性论证和系统性建构上稍显不足,在研究深度和研究视野上还亟须拓展突破。基于此,在未来研究中,需着力于深化党的自我革命的基础理论研究,着力于把握党的自我革命理论的精神实质,着力于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探索构建与完善党的自我革命理论体系、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以期为推进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事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类生存环境危机日益严峻,人开始反思自己曾经奉行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得与失,于是出现了各种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潮。其中,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关于“人类中心主义论”和“非人类中心主义论”的论争尤具代表性。从表面上看,二者观点似乎是对立的,其实,二者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二者的争论是非常有意义的,通过二者的争论,促使人类理性地进行自我定位,努力探寻并走向一种“合理”的人类中心主义,或称为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5.
日本提出建设“多维度综合防卫力”,通过主动调整国内防卫政策,消除同盟的不确定性,以确保周边环境的所谓“安全”,这是在美日同盟结构限制下的被动战略选择。日本自主调整防卫政策推动了美日防卫合作向着多维度方向发展。被重新建构的美日同盟规范,又会限制日本的战略选择。日本对美日同盟的依赖决定了它的选择方向,而选择又进一步加深了依赖并持续循环,使日本陷于自我限定的同盟困境。尽管日本一直有着“被牵连的担忧”,但受到同盟规范的束缚,日本的选择空间将越来越小,被卷入盟国与他国冲突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大。近期日本在“四国机制”、俄乌冲突等问题上的积极态度已经表明,身陷同盟困境的日本很难超越“被抛弃的恐惧”,最终会越来越倾向于追随盟国介入军事行动。  相似文献   

16.
以30名男生和30名女生(非英语专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大学生在完成英语口语练习的任务时,在自我修正使用上的特点和性别差异。以不同修正、恰当修正和错误修正三种修正类型为基础,对每一种修正方式进行了详细地分类考察。结果显示,女生较多地使用错误修正,占据整个自我修正的50%以上的比例。而男生在这三种大的修正策略的选择上较为平均。但是,二者对语法修正的使用比例都较低,比如对有关句法或形态上的错误的修正。虽然男生和女生在选择具体的修正策略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从总体上来说,二者在自我修正上并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文章提出了在科学创造中,“有意识自我”──“无意识自我”──“有意识自我”的工作模式,并探讨了“两种自我”在科学创造中,由于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而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自我与同一性问题,西方与东方学者对之论述颇丰。西方的威廉.詹姆士的自我要素等级顺序观与意识流、艾里克森的同一性渐成理论、笛卡尔的唯灵论、休谟的联想论、康德的先验论等对自我与同一性问题都作过程度不同的阐释;印度的吠檀塔派和瑜伽派也对该问题作了精细的分析。本文通过横向比较西方与印度对该问题的观点,不但明确指出了二者的相似之处,而且指出了二者的差异所在。最后我们发现,虽然用詹姆士和瑜伽、吠檀塔派的“知者自我”概念能较满意地解释人的整体性、连续性、同一性,但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脑缘哲学的思辩:“无为无不为”文咏“悖相”是一个结合词,是由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构成,二者在判断上是对立的,在认识座标上是同一的,二者在思维形式上是异位的,在思维内涵上是同位的。“悖”者乃背反之义也;“相”者乃思维抽象形式。“悖相”范畴的提出,...  相似文献   

20.
为了消除人对于死亡的恐惧,郭象在《庄子注》中特别强调实体性的自我会持续存在,但是他在另外一些地方的论述又等于在实质上否定了自我的存在。郭象之所以在理论上陷入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庄子》中的许多概念特别是“物化”概念的误读。郭象对于“物化”的解释又是以他对《庄子》中的“万物以形相禅”之说和有关事例的理解为依据的。《庄子》中所谓的“以形相禅”已不同于原始的转生观念,郭象却把二者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