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鲁杭 《经营管理者》2012,(17):187+156
IT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得企业生产更加快捷,管理更加高效,决策更加准确,有效提高了企业的价值。同时,由于IT技术自身的复杂性,使得企业IT投资拥有很大的风险。加强企业IT治理的研究与探索,提高企业IT治理水平,对于提高企业价值和竞争力,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国内外IT治理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当前IT治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系统分析了影响IT治理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并提出了提升企业IT治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企业希望从IT投资中获取商业价值,创造并保持竞争优势。本文叙述了IT治理的定义和重要性,从投资决策权和责任分配、风险控制和价值度量等角度分析IT治理对IT投资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基于多因素分析的IT项目组合选择模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IT项目组合选择是企业在资源等条件约束下对多个IT项目进行选择以满足企业战略目标需要的过程.通过对IT项目特点的分析,建立了IT项目多因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IT项目组合选择的风险-收益模型,并通过案例对模型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4.
SOX法案的颁布使得公司治理再度成为世界的关注点,如何进行有效的IT治理并以此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IT治理的涵义出发,构建了一个将IT治理内容与流程相结合的IT治理导入模型,进而对模型中的各主要元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给出了具体的方法和工具。本文对我国企业提升公司治理和IT治理水平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如何获取供应链敏捷是信息系统和运作管理领域共同关注的热点和前沿问题。然而,当前研究主要关注供应链流程柔性或信息技术柔性对于供应链敏捷形成的作用,忽视了供应链环境中如何通过IT治理来实现供应链的分销渠道敏捷。基于IT治理和IT-商务战略匹配理论,本文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来实证研究IT治理、企业间电子商务战略匹配(知识匹配和运作匹配)和环境动荡性影响渠道敏捷的机理。通过对209家被调查企业的数据分析发现:IT治理通过知识匹配和运作匹配对渠道敏捷产生积极正向影响;环境动荡水平越高,运作匹配所发挥的中介作用越强;环境动荡性在IT治理和知识匹配之间存在负向调节作用,而在知识匹配和渠道敏捷之间存在正向调节作用。本文通过融合IT治理和IT-商务战略匹配理论,揭示了焦点企业和渠道伙伴的IT治理对渠道敏捷的作用机理,为供应链敏捷理论贡献新知。  相似文献   

6.
基于事件研究方法的IT产业投资价值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企业IT产业投资公告为研究对象,基于有效率的资本市场和理性投资者的假设,在事件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设计研究方法,收集1998年~2005年中国股市IT产业投资公告,分析这些公告对企业市值的影响,并通过公告的分类考察IT产业投资公告的时差效应和行业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企业IT产业投资公告显著提升企业的市值,2001年前IT产业投资公告带来的企业市值增加显著高于2001年后,制造企业投资IT产业为股东带来的收益显著高于IT行业的企业.IT产业具有投资价值的结论将吸引更多的资本投入该产业,为该产业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有助于该产业的发展壮大,为国民经济做出更多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虚拟化以其自身的优点在各大领域进行了实施,解决了当前企业IT运维面临的问题,同时也对企业IT运维带来了影响.本文通过对当前企业IT运维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阐明了企业实施虚拟化的必要性,同时对虚拟化产生的影响和在乌石化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8.
随着美国SOX法案以及国内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出台,需要满足IT内部控制要求逐渐增多的企业.本文结合实际案例阐述了如何借助IT服务管理(ITSM)平台实现IT流程的规范化管理,满足IT内部控制要求.对上市公司及大型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信息技术部门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等具有一定借鉴、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构建了IT能力对项目实施风险的影响模型,以此为基础提出了3个研究假设,通过构建SEM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这3个假设.结果发现:需求方IT基础设施及整体IT应用水平,对IT项目实施风险的影响均未得到证实,而需求方企业员工的IT技术能力,对IT项目实施风险的影响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市场产生了对IT/IS规划人才的巨大需求。然而高校目前此类课程却相对缺乏。通过借鉴国际知名IT服务咨询公司及国内著名企业的实践经验,并通过3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和总结,本文提出了面向信息管理类研究生开设的"IT/IS规划与管理"的教学内容设计,并对本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讨论。期望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企业进行中长期IT规划的基本方法,并促使信息类的学生实现从技术视角向管理视角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本文考察了网络时代迅速发展的IT热点技术,重点介绍了信息安全技术和XBKL技术,同时简要介绍了无线通讯技术、存储技术以及IT治理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应用视角的IT与业务融合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静华  谢康  张延林 《管理评论》2012,(2):122-130,162
企业层面的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主要体现为IT与业务的融合。本文以185家企业的实地调查为基础,从企业IT应用视角探讨IT与业务的融合规律。结果表明,企业IT与业务融合一方面呈现出从基础层面转向业务层面,再转向战略层面的融合路径;另一方面呈现出从不平衡到逐步平衡的收敛趋势。同时,本文通过对企业在不同IT应用等级中面临的主要障碍和应用重点的变化趋势分析,进一步深化IT与业务融合规律的研究。最后,基于研究结果对企业IT与业务融合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IT能力是企业集成信息资源的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企业IT能力的主要内容,并从高层人员的IT能力与应用、IT基础设施、IT相关能力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企业IT能力与竞争优势之间的作用机制,阐述了企业IT能力与其效益及竞争优势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黄瑾 《管理科学文摘》2012,(31):175-177
通过对当前IT审计工作中的审计组织、工作机制、审计过程和审计架构等方面介绍,对电网企业如何开展IT审计进行了探讨,探索一条适合我国电网企业发展的IT审计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重庆IT产业和IT企业的发展对重庆经济转型和腾飞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重庆IT产业和IT企业的发展现状,阐述了重庆IT市场情况和发展趋势,提出了重庆IT企业的发展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彭建平 《管理评论》2012,(9):111-118,169
通过对127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发现企业流程管理能力与供应商的质量管理水平对企业绩效存在显著影响,企业IT应用水平虽然对企业绩效有显著影响,在引入企业内外部两个解释变量后,IT应用水平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被完全中介,其研究结论检验了企业IT应用并不能直接为企业带来价值创造,它是通过企业其它管理要素进行传递,因此企业IT应用只有与企业内外部管理要素的结合,才有可能优化业务流程并改善对供应商的管理,推动企业绩效的提升。过分宣传IT应用水平对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会导致企业在IT投资上产生误区,造成企业盲目依靠IT投入来提升IT应用水平,从而可能导致IT悖论的再现。论文所获结论对企业如何选择合理的IT投资和IT应用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创新党员学习机制是增强党员的创新能力、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的重要途径,这一点对于具有创新性特点的IT企业尤为重要.从IT企业党员学习机制现状来看,学习方式单一和学习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客观存在着,这些问题阻碍了IT企业党员学习效果的提升.为了创新IT企业的党员学习机制,要创新学习理念以建立学习型组织,以党员活动为载体来创新党员学习形式,以IT技术为支撑来提升党员学习效率,围绕IT企业发展学习.  相似文献   

18.
企业信息化管理评价指标的建立及在银行业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在探讨国外关于企业信息化发展阶段理论模型及其评价指标——IT成熟度测度方法基础上,总结出IT成熟的企业具有的规律性的特征。本文参照国外测量企业信息化发展阶段的实证研究方法,建立了适合我国企业特别是银行业IT成熟度的测量指标。通过对上海市银行业进行的实证研究,测定目前上海市银行业整体IT成熟度,并对不同类型的银行加以比较分析,供学术界和银行业界参考。  相似文献   

19.
IT能力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当前信息化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从高层人员的IT能力、IT基础设备、IT部门人力资源、业务人员IT能力、IT关系等多方面对IT能力与竞争优势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为进一步研究IT能力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基于动态能力理论和能力层级观,提出IT能力(IT整合和IT重置)通过促进吸收能力来提高企业市场响应性.同时,市场动荡性也可能调节IT能力与吸收能力的关系.通过对203个样本的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吸收能力在两种IT能力和市场响应性之间都起到中介作用;市场动荡性正向调节IT整合与吸收能力之间的关系,而对IT重置与吸收能力间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