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的土地出让制度在《土地法》中有明确规定,包括土地补偿、土地使用权、土地征用、抵押担保、土地出让金、土地转让、土地转让协议等众多规定。由于我国土地发展的特殊的历史背景,我国的立法者对于土地出让制度借鉴了香港的土地批租制度,而自2002年实行土地出让的招拍挂制度之后,价格者得成为防止腐败的唯一路径,从而推高了土地的出让价格,并刺激了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而地王的频出让中央政府不断的出台打压房价的措施,甚至不惜用行政的限购手段、约谈手段。但是却始终不肯调整出让制度,宁愿限房价而竞地价也绝不肯限地价而竞房价。所以须完善土地管理制度,规范市场行为,最大限度的弥补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的先天缺陷,促进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展。  相似文献   

2.
地价与房价的关系在学术上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毫无疑问,作为房地产价格的主要组成部分,地价的高低对房价的涨跌有重大影响。本文首先从土地市场的供求关系入手,得出在卖方市场的情况下,土地市场实际是价格决定决定需求的结论。并以马克思的地租理论为基础,抓住影响土地价格的主要因素,按照土地价格应等于其使用价值的基本原理,根据一个城市的人均收入水平、土地面积、人口数量和利息率等因素,得出计算该城市平均土地出让价格的理论公式,并进行了实证分析比较,最后对土地价格调控提出了建议措施:(1).土地出让拍卖实行最高报价限制。(2).实行项目建设月报制度。(3).实行一户一房制度。(4).发展房地产事业,大力兴建经济适用房。  相似文献   

3.
规范城市土地市场秩序,必须整顿清理城市土地市场中的违法违纪行为,完善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和挂牌交易机制,实施城市土地的交易许可制度和交易申报制度,推行土地交易信息的披露制度,实行建设用地供应总量控制制度,大力推进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完善建设用地集中供应和统一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地价管理制度,规范土地市场中介组织的执业行为,完善土地监察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4.
政府调控房价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政府如何调控房价才合理的争论多年来一直没有停止过。2003年我国实行房地产宏观调控后,就有观点认为,是政府"收紧银根、收紧地根"抑制了住房供给,是土地"招拍挂"改革导致了地价快速上涨,  相似文献   

5.
黄石松 《决策探索》2009,(14):26-27
关于政府如何调控房价才合理的争论多年来一直没有停止过。2003年我国实行房地产宏观调控后,就有观点认为,是政府“收紧银根、收紧地根”抑制了住房供给,是土地“招拍挂”改革导致了地价快速上涨,并推动房价持续上涨。2008年11月,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和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全国房地产市场此后不久普遍出现了交易价格止跌、成交量放大的“小阳春”局面。于是又有观点认为,当初的宏观调控就不该搞,至少是过于严厉了。近一个时期,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了开发商价格合谋、雇人营造虚假热销等操纵市场的现象,于是有人又对新政策提出质疑,担心随着银行信贷的放松,用不了几年,房地产市场会重新出现过热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土地出让招拍挂制度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市场竞争性交易制度和社会资源配置方式。本文总结了招拍挂制度在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据此分析了影响土地招拍挂制度绩效的因素。最后以北京市为例,具体分析了土地招拍挂制度在实践中的应用。最后针对影响绩效的因素,提出了提高绩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房地产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一定的外部性、不易腐性、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等特点,当前房地产市场失效具有客观必然性,表现为房地产泡沫化、供求失衡严重。以往相关政府部门在解决房地产市场失效中发挥了一定积极的作用,如今应进一步加大住房建设用地的供给,调节供给结构,改革土地出让方式,完善融资方式,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8.
2012年,我国的房地产投资增速将略有减缓。在政府控制房价、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加强土地控制、信贷控制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陆续出台的背景下,地方政府过度的投资冲动将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对土地与房屋开发投资的增速也将相应减缓。然而,由于房地产市场供求发展不平衡和近年来我国地价、建筑材料、商品房品质提高所带来的开发成本增加来看,我国的房地产价格仍将保持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朱国钟 《领导文萃》2013,(20):25-27
中国实行城市土地由国家所有、采取招拍挂形式转让一定期限内使用权的土地供给制度,这一使用期限为70年。直观上,这项20世纪80年代率先由深圳尝试的制度,绕开了关于"土地私有化"的意识形态争论,盘活了土地资源,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但这一巧妙设计会有哪些宏观层面的后果?70年使用权期限满了之后又该怎么办?笔者最近的一项研究对此进行了探讨。通过计算机模拟开发商与消费者动态行为,分析了住宅用地70年使用权对房价、供给、房龄、城市扩张的影响。大体上,70年使用权将会抬高房价,降低城市住房供给,减缓城市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我国近年对房地产开发市场实行多项控制房价、稳定楼市的措施,中山市也在2011年11月实行商品房限价,限价措施的执行使中山房地产市场骤然降温,2012年中山市房地产开发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自2001年来首次下降。本文主要分析2012年中山市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营情况,反映行业经营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地价与房价的关系研究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随着地价与房价的高速上涨,地价和房价的关注受到广泛的关注,国内学者就地价与房价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分析与经验研究,但目前尚无一致结论。本文基于近几年长沙市房价与地价数据,对地价与房价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2.
以上海市房地产市场为实例,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模型分析地价变动与房价变动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上海市地价变动与房价变动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不能把房价上涨归咎于地价上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基本特点出发分析我国房价越来越高的原因。本文认为土地财政依赖、卖方市场和上涨预期、商品房预售制度和个人住房信贷、通货膨胀与投资性购房、社会文化与现实需要是我国房价高涨的主要原因。只要国家仍然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那么房价就会不断上涨。除非国家收紧货币供应,房价才有可能下行。  相似文献   

14.
为了应对近期持续走高的房价所引发的社会矛盾和讨论,中央政府及各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就包括土地“招拍挂”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提出。本文通过是什么、为什么以及产生了什么影响的政策分析方法,深入探究了土地“招拍挂”制度改革的前因后果,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易宪容:新“国五条”使调控由供求管理转向预期管理 新“国五条”最为重要的就是把房地产宏观调控思路由供求关系管理转向预期管理上来。通过管理房地产市场预期,让最近不少城市房价上涨态势得以稳定及扭转。  相似文献   

16.
在国家优化土地竞拍规则,稳地价、稳房价的政策目标下,提出了“限地价、竞房价”的土地拍卖机制。本文通过模型刻画了机制作用原理,得到了开发商的均衡投标策略,并与现有的第一价格密封拍卖机制做对比,得出了该机制对于调控房价有效性的条件。结果表明,若采用第一价格密封拍卖机制,引入了开发商对土地价格的竞争,土地成交价只取决于市场最高出价,得不到控制,从而造成房价居高不下;而采用“限地价、竞房价”的土地拍卖机制引入了对承诺房价的竞争,建设成本最低的开发商会以最低承诺房价赢得拍卖,拍卖单位可以设置合适的土地限价,有效地控制地价并降低房价。  相似文献   

17.
《领导决策信息》2008,(48):27-2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全国及各地区地价的上涨,尤其是2000年以来我国的土地价格和房价就呈现出逐步上升并加剧的趋势。各地地价﹑房价均一度上升到历史最高水平,各行业的用地成本逐步上升,土地已经成为制约各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限价房简单理解就是限房价、限地价的"两限"商品房,2006年5月份九部委联合出台的"十五条细则"中,明确界定:"保证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土地供应,土地的供应应在限套型、限房价的基础上,采取竞地价、竞房价的办法,以招标方式确定开发建设单位。"可简称之"双限双竞"。该政策目的在于稳定房价、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购房需求,带有一定住房保障色彩。这样发展限价房政策对解决部分人的住房问题,缓解刚性需求压力和稳定市场起到一定的作用,尽管发展  相似文献   

19.
《领导决策信息》2011,(17):13-13
2010年4月《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要求.在坚持和完善土地招拍挂制度的同时.探索“综合评标”、“一次竞价”、“双向竞价”等出让方式.抑制居住用地出让价格非理性上涨。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房价的过快、过猛上涨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土地供应、税费、房地产交易制度和交易方式以及房地产供应结构等多个关键环节采取调控措施,“增加供给、抑制需求”,从而实现对房地产价格过快、过猛上涨的调控,是政府、房地产开发商、消费者三方面的最佳抉择。同时,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尤其是房价的调控,不是促使房价大幅度地下跌,而是把房价控制在一个温和价区,控制在工薪阶层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控制在一个合理的上涨范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