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台湾学界评祖国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之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大陆对台湾文学的研究起步迄今已20多年,台湾学界始终关注着祖国大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发表了很多批评文章.诸多分歧的视角,展现了两岸学界因相隔所凸显的不同的政治文化想象,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理念的差异.通过对台湾学者的学理叙述位移的考察,一方面可以展现出两岸学界学术风格的多维向度,繁富的思想内涵和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两岸学界的良性互动,有助于世界华文文学学科的发展建设.  相似文献   

2.
大陆与台湾著作权法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的著作权法各自在施行若干年后,均面临迫切的修正和改进要求。本文对两岸著作权法在著作权的权属,客体及其保护范围,著作权的主要内容,著作权的限制,侵犯著作权行为的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相应指出其差异及优缺点,以期对两地著作权立法的相互借鉴和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以来,大陆的台湾女性文学研究逐渐成为中国女性文学学科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对近二十年来这一研究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性的梳理,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成两个时期)即研究格局的初建(1980-1989)与研究层面的深入(1990至今),对大陆有关方面的工作加以评价分析和概括总结,以求有助于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考察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大致可以每十年为期分为三个阶段,1979-1989年属起步阶段,初步完成了史料的积累、主要流脉的梳理、重要作家的初步评价、研究理念逐步突破意识形态等四个向度的拓展。1989-1999年属学术规范建立和完善阶段,涌现出了一批有鲜明的学术个性或者在一些研究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学者,在不同的领域里实现了"点"的突破,由此推动了台湾文学研究整体的发展。2001-2009年属多元开拓阶段,体现在不断发现新的"生长点"、新的问题和新的思路,把台湾文学研究不断推向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朱双一的<台湾文学与中华地域文化>是研究两岸文学和文化渊源的重要成果,著者从地域文化角度切入,建构了一个地域、民性、文学的三维空间,把台湾文学的地域研究纳入到更加宽阔的学术视野中进行考察,在地域、民性、文学之间的互动磨合中发现台湾的文学地景.该著辨析台湾文学由其边缘位置所体现的民族文化共通性和台湾在地性,并宏观把握大陆赴台作家的群体特征,求证出他们各自的地域文化特色.该著从地域空间中探寻台湾文学的中华文化印证,颇有可论之处.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论述台港澳文学在20世纪对大陆文学的互补价值,从历史逻辑的角度,考察了20世纪中华文学史的时空构架,探讨了建构民族的、国家的宏观新文学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台湾古典文学中的女性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性文学研究在近年来台湾的文学研究中异军突起,显得极为活跃.本文主要以古典文学领域内的女性文学研究为考察对象,分析其研究思想的演进,并对其研究范围、特征、手段、队伍、影响进行分析、归纳和比较.  相似文献   

8.
台湾文学的源头在祖国大陆,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晚明至清代中叶,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学通过文人游宦等方式传播到台湾,并且培养了当地的作家。清后期,两岸文学相互促进,台湾文学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贡献。台湾文学的发展出路,当今重要的是揭穿所谓“本土化”的面目,坚定地反对“去中国化”和反对“台独”。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陆新时期“寻根文学”思潮与当代台湾的“乡土文学”思潮在主导的创作思想中都具有注重传统的历史文化资源、坚持文学“民族性”和“观照民间”等近似的理论视角。并且,二者各自的代表作中人性主题、国民性主题和现代性主题均呈现出人文关怀与国民性探索等两岸新文学共有的精神流脉的传承,以及两岸迥异的历史文化语境下文学文本中现代性元素的多种耐人寻味的面向。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一系列新景观(如原住民文学、自然写作、女性主义文学、同志文学、酷儿写作、旅行文学、饮食文学、网络文学……),它们构成了对既往写作模式的颠覆,开创了新的写作范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颠覆, 是20多年来台湾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走向.本论文主要就原住民文学、自然写作、同志文学--酷儿写作几种现象进行简要论述,衡定其文学价值,研讨其与既往写作模式的关系,阐释其"颠覆之美",同时也提出这些文学现象在进入台湾文学史时宜采取的写作策略,为台湾文学史的构建开拓新空间.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新马华文文学的本土性作为新马华文文学的一项重要话题资源颇受大陆学界的关注。这一理论空间的开发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算起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文章将联系新马华文语境,并借重海外华文文学学术理念变迁、视野拓展的有关认识,以大陆学界的此类研究为观测对象,梳理总结这十几年来具有代表性的批评研究并作适当评价,揭示该论题的演进和它超越自身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台湾旅客是大陆旅游客源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向从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返台的台湾旅客发放问卷调查,了解了旅客旅游动机、旅游资讯渠道、旅游行程偏好等信息,据此可揭示旅客基本信息、旅游行为特征、旅游过程性评价等。在统计数据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台湾同胞赴大陆旅游的状态数据,提出相应的对策,在旅游团费设计、接触性旅游服务、咨询推广、旅游产品打造、旅游产品改造等方面设计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13.
在海峡两岸女作家的笔下,女性情人形象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痴情女子,深陷感情的漩涡难以自拔;二是欲望女人,或为释放性欲而放纵自己,或因金钱、权势而出卖青春和肉体。此外,还有一类事业有成的女性,仅仅为了弥补感情的寂寞空虚而不得不去做情人。尽管这些女性性格各异、境遇有别,但是大多数都是依附于男性,缺乏独立意识。在她们身上,既反映了女性精神成长历程的曲折性和艰难性,也展现了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14.
以浙江网络武侠作家为个案,对"大陆新武侠"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加以分析归纳,探讨它在文化角度和文学、语言等方面表现出的独特表征.强调人性人情,融合东西方文化是"大陆新武侠"的活力与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20年代张我军等台湾作家提出"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支流"命题,缘于日本殖民者将台湾文学排斥于其文学史之外而引起的反弹,台湾作家认为当时台湾落后于祖国大陆而欲向大陆寻求"现代""文明",以及台湾文学的固有根柢乃中国文化却与日本文化格格不入等。这个命题在1990年前后为大陆的"台湾文学史"著作广为引用,实在因为它代表着历史的事实和真相,但却遭到了"台独"派的猛烈抨击,加之以"统战""霸权""意识形态作祟"等"罪名"。在台湾自身的"台湾文学史"书写中,1985年后叶石涛等抹去或篡改了此前沿用的"一支流说",陈芳明《台湾新文学史》(2011)更从史明"台独史观"脱胎出"战后再殖民论",试图以所谓"台湾民族主义"取代固有的"中华民族主义",如以"台湾心灵"来概括70年代乡土文学的主要精神,从而将具有"中华民族主义"性质的"回归传统"取向消音、抹杀和遮蔽。这种史观、论调助长了台湾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认同偏向,应引起学界的高度警惕并加以必要的批判。  相似文献   

16.
内地偶像剧的发展正面临尴尬处境,数量上的优势并没有转变为影响上的优势。文章从偶像剧的故事创作、观众定位、偶像因素等方面对造成这一处境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打破伪偶像剧的瓶颈,呼唤内地真正偶像剧的健康繁荣。  相似文献   

17.
以目前大陆银行业改革破冰和台湾银行机构来大陆金融市场的投资趋向为背景,分析台湾银行机构进入大陆银行业的优势、进入后可能遇到的阻碍问题、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同时提出台湾银行机构进入大陆银行业的六条途径。从大陆银行业改革的需求和分析台湾银行机构积极进入大陆金融市场的原因分析入手,通过与大陆银行和外资银行的情况进行的对比,分析台湾银行机构进入大陆市场的优势和劣势,进而讨论台湾银行机构高效进入大陆金融新市场所要采取的策略和途径,其中包括目标客户群的确定,目标市场的定位,以及应以怎样的模式进入等。  相似文献   

18.
大陆地区媒介素养的建构策略探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建构当下大陆地区公众的媒介素养必须考量中国语境,包括社会、文化环境与媒介生态,同时应该考量控制教育决策的相关因素。以国家为主体、以在校大学生为实施对象、在课程体系中推行媒介素养教育是目前大陆地区建构公众媒介素养最切实可行的策略。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为“超越保护主义”,方式为参与式学习,目标为建构积极的受众。  相似文献   

19.
论当代中国大陆家庭伦理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大陆改革开放30年来,家庭伦理观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在家庭功能观从家庭本位向个人本位转移,从物质向精神转移;夫妻伦理观方面的择偶观、夫妻关系观、性观念和离婚观改变:亲子伦理观方面,家庭伦理轴心从纵向的亲子关系转为横向的夫妻关系,生育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代际伦理重心向下代转移.当代中国大陆家庭伦理观变化的原因包括改革开放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激发了个性自由,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女性地位提高带来的两性关系变化,以及家庭重心的代际转移等等.我们认为,当代中国大陆家庭伦理观整个发展态势是进步的,因而对家庭乃至社会有非常重大的正面影响.但家庭伦理现存在一些偏差,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包括婚姻关系稳定性下降,老年人权益容易受到侵害,家庭教育和孩子成长可能畸形发展,邻里关系不尽如人意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