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应制诗是应帝王之命而作的诗歌,在宋初很盛行。夏竦的身份和所处的地位决定了他的应制诗不仅数量多,而且有相当的特色。夏竦的应制诗内容广泛,诸如朝廷大典、战事捷报、自然天象、瑞物呈现、园苑饯行、读经阅史等等,可谓洋洋大观。在诗歌的艺术特色上,表现为富贵雍容的气象与典雅庄重的气度。这些诗作不但抒发了夏竦自身的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环境、社会风气以及文化政策等诸方面情况。  相似文献   

2.
唐代应制诗因其创作场域、创作主体及创作目的特殊性,导致其语言极具自身特点,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物象贫乏,感情基调单一;用词重复,聚焦于彰显帝王华贵气象;用典范围狭窄,多用圣君贤臣之典;多用数词、双声叠韵词、色彩词和叠字,极具装饰美。  相似文献   

3.
应制诗的装饰美学效果通过"添饰"和"秩序感"来实现.色彩、空间词本身具有装饰性和图案效果,添饰主体后突出和映衬了主体的特征;本身不具备图案性的名词、数量词添加到主体名词前,很好地衬托了主体,起到极佳的装饰效果.装饰美和秩序感有紧密的联系,"秩序"是营造装饰美的重要手段.应制诗人通过对诗歌结构的精心安排、时间和空间的合理配置及诗歌内在感情的逐层递进,形成充满节奏的秩序感,召唤读者对秩序感的本能审美需要,形成富有装饰意味的心理构图.  相似文献   

4.
宋之问是武后时期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其应制诗不仅格律严整、对仗精工、意境开阔,而且典雅赡丽、构思精巧、气象恢宏。本文通过对宋之问应制诗的分析来表现他的诗艺水平和诗学贡献,并在人格上给予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5.
唐代河洛地区诗人众多,诗人群体构成复杂,诗歌创作内容异彩纷呈。应制诗人群体出现较早,它以君王为中心,在群体的形成和创作方面都有较高的自觉性。河洛诗人群体的应制诗包括政事应制、宴饮应制、游赏应制、礼拜应制、送别应制等内容。河洛应制诗折射了唐王朝的政治变迁和历史兴衰,推动了唐诗的发展成熟,它是唐代河洛地区人文风流的真实镜像,掀起了河洛诗人群体创作的第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6.
王维的哀悼诗虽然数量不多,但其中所反映的王维生死观的变化,可作为观照其思想信仰变化的补充材料。青年时重生轻死,中年时重死轻生,晚年时的看淡生、死,与之相对应的是王维一生由儒到庄、禅,再由庄、禅最终归向佛的复杂思想信仰变化历程。此外,王维的哀悼诗还具有独到的文学价值。这些哀悼诗具有情感真挚感人和语言典雅、蕴藉的艺术特点,这与其平淡、空灵的山水诗相异趣,是王维审美观中容易为人所忽视的异质部分,故而具有补充和扩展王维诗歌全体艺术风貌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王维送别诗的全面而具体的考察,认为王维送别诗不同于一般人的送别诗,它有着较鲜明的个性,即在思想内容上具有一定的思想倾向性和社会意义,处处充满着人情美,在艺术上追求意境美,抒情手段的运用丰富而得体,并对此进行了要略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史浩的王府教官身份对其应制诗的创作有重要影响.首先,品学老成、政治可靠是王府教授选拔的两个重要标准,史浩的老成催生了他精粹练达、雍容和平的应制诗风,高宗的亲擢则令其所作多有感戴之语;其次,教授内容上的重德轻艺的特点使得作诗不被提倡,故史浩应制诗的数量较少,且少声色之娱的描写,语言也不涉华丽奇险而略显质朴雅淡;最后,与教授方式上的寓诫于读相一致,史浩的应制诗也能委婉箴讽.在出任建王府直讲期间,其所作应制诗中,抒情言志有所加强,对建王与皇孙皆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论王维的佛教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学品鉴的角度讲,山水诗与佛教诗,是王维奉献给时人与后人的两道文学盛宴。王维现存佛教诗40余首,大致可分为佛理诗、佛语诗、禅趣诗三类。佛理诗以宣扬佛学理念、言谈佛理为主,佛语诗是"佛家语"与"文学语"互为结合的产物,禅趣诗在艺术与审美上则是佛教诗的最高境界。王维的佛教诗不仅对于佛教文学的的开拓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于唐诗内容的丰富,典故艺术的创新,以及将山水诗推向艺术的巅峰等,都是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与影响的。  相似文献   

10.
王维、孟浩然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们都曾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寻幽探胜,观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所以诗中涉及到许多地名。笔者在检读董理王、孟诗集的过程中,发现旧注或今人的研究著作注解王、孟诗中的地名,时有错误,今略举数例以作考辨。平林王维《奉寄韦太守陟》诗“故人不可见,寂寞平林东”句,清人赵殿成《王右丞集笺  相似文献   

11.
王维用彩绘般的美丽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女性闺思、宫怨、爱情的画面,同情、怜悯封建时代妇女的不幸遭遇,绵绵情意、委婉蕴藉的语句隐喻着诗人内心深处的寂寞,王维借诗中的女性形象诉说孤独不安的情怀,安顿他那颗漂泊的心灵。  相似文献   

12.
13.
“朝廷左相笔,天下右丞诗”,这一对句流行于唐代,反映了王维诗独步当时,风行海内的盛况,恐怕不是溢美之辞。杜甫也说:“最传秀句寰区满,未绝风流相国能”,对王维兄弟的诗文十分赞赏。殷瑶在《河岳英灵集序》中,称王维、王昌龄等二十五人为“河岳英灵”,而王维为之冠,谓其“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代宗皇帝好史,下令编辑王维诗歌,并作了“抗行周雅、长揖楚辞”、“时论归美、诵于人日”的评价。从当时的情况看,王维的诗名是远在杜甫之上的,直  相似文献   

14.
落日与夕阳及其同义异名的词语作为一种意象出现于诗歌中是由来已久的。"诗佛"王维将其运用得出神入化,其中自有意象的递相沿袭性和古人既有的时间意识,也有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更有他高超绘画技巧的融入。  相似文献   

15.
李白、杜甫、白居易堪称唐诗三杰,但就山水田园诗而论,则又不是最优秀的。这方面首推王维、孟浩然。李白虽亦擅长山水田园诗,但其诗傲气太盛,潇洒之风太浓,那天马行空的气势似乎蹈碎了山水田园那幽静之气,所以李白不能算上乘。而杜甫、自居易诗中的忧国忧民,诗之功利风气太浓,又似乎污染了山水田园诗之纯净,只有王维、孟浩然二人的诗作,无论从价值上,还是从意境上,都堪称唐代、甚至整个中国诗歌历史上的山水田园诗之最高峰。  相似文献   

16.
王维不仅是一代诗匠,还是南宗山水画之祖,自然地把绘画的取物视角、色彩调配、画意渲染等技法用于诗歌。王维诗中大量使用色彩词,并对色彩进行恰当的把握调和,王维诗中色彩词的使用对创造意境、烘托氛围、表现作者情感具有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蓝田县在历史上虽是僻在一隅的蕞尔小邑,但它山明水秀、风景佳丽,尤以辋川为著.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起,诗人王维在这里隐居了十余年,写下了足可彪炳于中国诗史的大量山水田园诗.这些诗作使辋川蜚声天下,流誉古今.王维辋川诗作(包括虽不写于辋川,但与辋川有密切关系的作品)共计84首,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以辋川山水为描写对象,约占整个辋川诗作的百分之八十。这类诗全面而细致地描绘了别业的山水风物、四时佳景,从亭台馆舍到山石竹木以至花草虫鱼,无不毕备。在诗人的笔下,别业的景色丰富而又别具一格:“柳条指地不须折,松树披云从更长.藤花欲暗藏猱子,柏叶初齐养麝香.”(《戏题辋川别业》)在这个充满着自然生趣的静美环境中,四时景色不同,山木草虫各异.春则“桃红复含宿雨,  相似文献   

18.
王维的《观猎》和张祜的《观魏博何相公猎》两诗存在不少共同点,然而前人也指出了它们在深层次上的差别。分析两诗不同的“丰采”和“气象”,把二者加以比较,可以清晰地揭示前人所谓二诗“丰采迥然不同”和“气象全别”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王维辋川诗意象的营造是他追求纯真高洁的审美理想,融合在自然美之中的结晶。诗人能辩证地处理意象的虚实、动静、主次、繁简的关系,精致地描绘山林幽美清空的空灵之境,使言外之旨、象外之趣包含在精炼的意象之中,王维乐隐林泉沉醉自然山水之情因他刻画的意象而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20.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它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常见的概念,是诗歌美学的基本范畴。个性是意象的生命,这主要跟意象的构造有关。意象构造的过程,即物象“心灵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诗人总是依据自己独特的审美经验,去筛选淘洗五彩缤纷的物象群体,使之符合自己的美学理想和趣味.经过诗人感情的点染与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