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叔本华认为,人生来就是痛苦的,痛苦是人生无法摆脱的状态,即便死亡也无法使人类逃离痛苦的折磨。欲望是产生痛苦的根源,而欲望又是人类无法抗拒的,所以痛苦也无法抗拒,但人类可以通过艺术创作或欣赏、禁欲以及绝食的方式远离、减少或摆脱痛苦。叔本华的这种人生哲学使人更加关注人生,从而坚定对人生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2.
叔本华的悲剧价值观及其现代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叔本华把意志看作悲剧的本体。意志是非理性的、盲目的冲动,意志本体导致了人生必然的痛苦。把人类从苦海中拯救出来,叔本华指明了两条拯救途径。一条是艺术拯救途径,另一条是伦理拯救途径。艺术拯救只是暂时性的,伦理拯救才具有永久功效。悲剧兼具了这两种拯救功效。叔本华指出了悲剧拯救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但由他的意志本体论导出了他的悲剧因果悖论,同时悲剧关注的是人生的痛苦,艺术拯救萌芽出了现代审美本体观,以上这些使得叔本华的悲剧拯救具有了现代意味。  相似文献   

3.
叔本华认为,痛苦是意欲的阻抑,具有精神属性。痛苦是本原性的,而幸福则是派生性的。解脱痛苦的途径是纯粹认识及其带来的清心寡欲。叔本华痛苦观的积极意义在于,人为了解脱痛苦必然追求满足,为了获得满足必然追求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这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基本动力。痛苦预示着人类社会必将向文化高度的方向发展,向物质财富充分涌流的方向发展,向制度文明及精神道德无限提高的境界发展,这是痛苦的文化与社会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岑参的一生是痛苦的,他一生追求功业理想、仕途通达,但还是以失望结束,其间还有归隐之幻,思乡之苦.这些痛苦的解脱方式主要包括进取、隐居、交友、醉酒、吟诗、游赏等.生于有唐一代,为传统儒家文化所浸润,深受佛道文化的影响,岑参的人生经历、痛苦和解脱方式是当时文人仕子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5.
叔本华是一位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家,他把世界的本质看作意志,意志是无法满足的欲求,人生是在欲求和达到欲求之间消逝的,人生的本质是痛苦和无聊.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思想具有反省人类自身,关注人生的自我拯救功能.当然,他的晦暗宿命论等倾向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必须本着一种科学的精神加以扬弃.  相似文献   

6.
屈原的痛苦内容及其解脱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的诗篇记录了诗人深重的痛苦内容,如其对民生多艰的痛惜、无人理解的痛心、国君昏庸的痛恨和去国忧谗的痛楚等等。他对这些痛苦的解脱方式主要包括写作抒愤、寄想占卜、精神远游和从容沉江。他的痛苦遭遇,代表了中国传统文人所经历的多种困境,具有典型意义。其对痛苦的解脱方式,对后世影响深远。屈原既继承了儒道精神又超越了儒道精神,并且是对儒道精神的一种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7.
叔本华一直致力于人生各种问题的哲学思考,开创了唯意志主义哲学及生命哲学流派。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开创了一个时代,在他的哲学中关于意欲与人生之间苦痛的探讨以及从中提出的"意志"、"本能"、"痛苦"、"死亡"等内容有着广泛而深刻的价值,他的哲学实际上开创了近代西方人生哲学的先河,影响了一批又一批人。  相似文献   

8.
清中叶鼎盛时期著名诗人、史学家--赵翼虽出身贫寒,晚年却福禄寿三者俱全.其一生尽管平凡,但又有人生坎坷中的忧生痛苦和经世泽民思想带来的忧世苦恼.赵翼懂得化解,寻找到自己独特的解脱方式:在实际行动中减缓、在"真性情"中消解和在"自得之趣"中超越他的忧生忧世的痛苦.这一价值取向,成就了他性灵派副将和与袁枚、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的美名.  相似文献   

9.
清中叶鼎盛时期著名诗人、史学家--赵翼虽出身贫寒,晚年却福禄寿三者俱全.其一生尽管平凡,但又有人生坎坷中的忧生痛苦和经世泽民思想带来的忧世苦恼.赵翼懂得化解,寻找到自己独特的解脱方式:在实际行动中减缓、在“真性情“中消解和在“自得之趣“中超越他的忧生忧世的痛苦.这一价值取向,成就了他性灵派副将和与袁枚、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的美名.  相似文献   

10.
佛教认为人的存在就是痛苦的存在。痛苦来源于人的世俗之见,即“我见”“我执”等方面。世俗之人正是由于执着“我见”等思想,从而产生各种痛苦,不能得到解脱,生命价值无从体现。佛教认为生命的价值就是不断地超越痛苦而获得解脱。那么如何超越痛苦,了脱生死呢?佛教认为要获得人生的根本解脱,首先要认识自我,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再超越于自我,破除自我,破除“我执”,进而达到生命存在的至高境界,获得人生的终极解脱。只有最终认识到“法无我”“人无我”的“无我”的境界,生命才进入澄明之境,众生才能得到解脱。  相似文献   

11.
整个一部宋遗民词史,所展现的就是一个被剥夺了生存权利的民族以及个人的痛苦灵魂,充满着极度沉痛的人生忧郁与历史悲哀,情真语苦地记录了词人们在悲惨的人生境遇中痛苦的生命体验与寻求解脱的心灵,导致宋遗民词在审美理想上具有沉郁深厚的特点。本文试考察宋遗民词中极富悲剧性生命体验的思想内涵,以透视宋遗民词中人生情趣与观照方式的演变。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通过他的诗文塑造了一位清高雅洁的隐士形象,但是我们从其中也可以看出他的痛苦与矛盾。陶渊明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够从中解脱出来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而且还能够享受其中的乐趣。陶渊明卓尔不群的人格形象及其人格魅力深为传统士大夫折服。  相似文献   

13.
孟郊是中晚唐时期著名的苦吟诗人。政治动乱、仕途失意、生活窘迫让他的一生抑郁痛苦。他痛苦内容包括国家动乱、民不聊生之痛,壮志难酬、知音难觅之伤,生活困顿、居无定所之愁,亲人离去、朋友凋零之悲,生命渐老、功业无成之哀。为了寻求精神的满足和痛苦的解脱,他以诗泄愤、遁迹山林、归依释道。孟郊通过形式上的解脱找到了痛苦精神的寄托,也在痛苦和解脱的过程中创造出一大批经典的"苦吟"诗歌。  相似文献   

14.
所谓"忧生诗学",乃是基于王国维将人生问题的探问与学术活动相贯通的诗学追求而言的。其内在动力为"忧生情怀";"形上之思"使王国维发现人生苦痛之因及解脱的审美途径;文学的审美解脱功能得之于"境界"的创造,"境界"的创造则来自于"有境界"的创作主体;通过提升创作主体之境界,创造出"有境界"的文艺作品,从而提升读者之境界,最终实现人生痛苦之解脱,寄托了王国维遥深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5.
佛教的基本教义否定了神创论,集中讨论了人生问题,由此形成了佛教忽视神灵和灵魂的存在,注重人生自我解脱的信仰表现特征。佛教在处理神和人之间的关系方面和迫求人生解脱的途径方面别具一格,它否定了神的万能,否定神凭其恩典救助世人的观念,倡导一种依靠人的自身觉悟获得解脱的自救论。但是,佛教的本质属性与其它宗教并无二致。  相似文献   

16.
杜甫的诗篇记下了诗人深重的痛苦内容,如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愤;国政失策、危机四伏之忧等,他对这些痛苦的解脱方式主要包括:干谒进取;诗酒遣愁;宴游交欢;游仙逃佛等;他的伟大,在于他有以国家之痛为痛,以生民之病为病的崇高情怀;他的痛苦内容,正是典型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痛苦,体现了传统文化中最高境界的人文关怀。而其中闪耀的仁爱、人性、人道光辉,又使其超越了儒家知识分子的局限而展现了更为深远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依据西方哲学和美学精神,从纯哲学和纯学术的角度,站在人类文化的制高点上,高瞻远瞩地审视了艺术的地位、目的、功能、来源及艺术美的种类等相关问题,指出:艺术与哲学一样是表现真理的手段,具有神圣的地位;艺术的目的在于解脱人生的痛苦;艺术具有消遣的功能,可以医治数空虚的痛苦;艺术来自艺术家"美的预想"而不是模仿自然;艺术可分为优美和壮美、古雅及眩惑.王国维立于纯粹哲学基础上的这种"纯艺术"思想实际上指出了我国传统艺术的根本性精神缺陷,为中国艺术的现代转型提出根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我一直认为,痛苦是人生的伤口。我们常常躲避它、驱逐它,谁愿意接纳它、包容它呢?好友多果对痛苦的反应让我心里"突突"一跳,仿佛突然打开了一扇透过强光的窗户。这些天,我从多果的眼神里和表情上读出了他内心的痛苦。他照样跟我们一起玩,一起探讨,也照样工作,只是话比以往少许多,动作略显迟缓,冷不丁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写作《红楼梦评论》,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接受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这篇论文的写成,是他早年人生困惑与佛教情结的自然延伸与继续发展。王国维早就用佛家眼光即"天眼"去看待人生。因此,《红楼梦评论》关于人生苦痛与解脱的哲学底蕴的核心观念主要源自佛家而不是叔本华。曾受东方佛教影响的叔本华厌世哲学使王国维进一步从理论上完成对人生的悲观看法,进而使他形成宗教化特别是颇具佛家倾向的美术观及文学观,以致把《红楼梦》几看成一部解脱人生苦痛的佛教文本。  相似文献   

20.
佛教缘起论的理论主题是存在论。与西方哲学存在论相比较,佛教缘起论具有自身独特的思想内涵和特征。佛教缘起论的存在论内涵大体上可以划分为生存境界缘起、存在的缘起性、缘起整体性三个方面。生存境界缘起是佛教缘起论的主体,它从主体自身的价值立场、认识思维方式探讨人生痛苦的根源、形成过程和解脱方式;佛教缘起性空思想则揭示了存在的缘起性,它从存在的关系性、过程性、整体性和无限性消解存在的实体性观念;缘起整体性是中国佛教对缘起论的发展,它将超越境域与现象世界本身的存在统一起来,将现象世界看作由无限事物相互关联、相互涵摄、相互映照构成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