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把<卷耳>放在<周南>所有十一篇作品的总体特点上分析,从语言形式、诗篇结构、写作手法等角度说明诗中"我"指称为男子,在此基础上,对<卷耳>主题给予新的解读,得出和传统文学批评截然不同的审美经验.  相似文献   

2.
从上古词义角度研究<殷武>篇,可以得出大致的结论<殷武>篇写作于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时代.<商颂>其他几篇的词,词义情况与<殷武>篇大致相同,因此也应该认为其时代是相同相近的.  相似文献   

3.
<世说新语>与<红楼梦>之间存在文本互涉的现象.这种文本互涉表现在魏晋的美学范式对<红楼梦>人物塑造的影响,以及<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与<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在写作理念上的相似.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美国<时代>周刊的新闻文本分析,研究除了其独特语言风格和写作风格之外的新煽情主义.这种新煽情主义是美国<时代>周刊在近80年的发展历史之后,其写作风格所呈现出的一种新趋势.具体表现为"宣传性"用语(propagandaism),造词主义(coinism),谐谑化用语(colloquialism),色情性用语(porn),弄臣式行文(news as troupe).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和体察,对其语言的瑕疵有所鉴别,这将有助于中国学生更好地学习以<时代>周刊为代表的外刊的语言精华.  相似文献   

5.
在<西游记>众多续作中,董说创作的<西游补>和周星驰主演的电视剧<大话西游>有着解构经典的独特意义.<西游补>和<大话西游>从情节安排、主题表达、语言使用等方面解构着<西游记>,<大话西游>的解构体现了当代社会的后现代主义思潮;<西游补>的解构则有历史与宗教的双重背景.<西游记>自身存在的解构性以及续作对原作继承和解构的二律背反规律,决定了<西游补>、<大话西游>选取<西游记>作为其解构的对象.  相似文献   

6.
论《秦风》     
<秦风>在<诗经>十五国风中是独具一格的.<秦风>共十篇,其较多的诗歌具有一种慷慨激昂的尚武精神,像<无衣>那样豪迈奔放的英雄主义的军歌,在三百篇中是独一无二的;像<黄鸟>那样谴责野蛮殉葬制度的诗歌,也只有<秦风>中才有.为什么这一类诗歌唯独见于<秦风>呢?这与秦国的历史、地域、环境、民俗等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7.
《资治通鉴》与《册府元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册府元龟>和<资治通鉴>(以下简称<元龟>和<通鉴>),是北宋时期官修的两部重要典籍,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二书时代背景相同,都产生于文化昌明的北宋时期,统治阶级重视文化德治;二书以史为鉴的编撰目的相同,最初的官方定名皆是<历代君臣事迹>;二书的编撰方式与著书体例不同,在史料的处理上有明显的差异.<通鉴>虽然篇幅不及<元龟>,但取材范围却更广泛.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文学史上,为了解杜甫生平和理解其思想,人们经常提到他的<三大礼赋>.然而真正能够体现杜甫一贯的创作风格(沉郁顿挫)的赋作当数<雕赋>与<天狗赋>.通过对二赋意象现实性与象征手法的文本表层分析以及从写作背景、文体特征、文本本身进行深层意蕴分析,可以看出<雕赋>与<天狗赋>的独创性与悲剧性.  相似文献   

9.
1998年是<马氏文通>发表100周年,5年来共有140余篇文章就<马氏文通>的历史贡献、<马氏文通>的语言观和语法思想、<马氏文通>的词类研究、<马氏文通>的句法理论、<马氏文通>的研究方法、<马氏文通>的作者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显著成果.  相似文献   

10.
新闻与历史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古代史家记录历史同今天新闻记者记录现实是相同的.新闻与历史,除了时间性有所不同以外,其他方面的规律几乎是相通的.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以其毕生的精力写作了不朽的<史记>,他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伟大的"记者".学习探讨司马迁及其<史记>,会给当今的新闻从业者以诸多的启示.主要探讨了司马迁写作<史记>所表现出的实录精神,客观公正、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三个方面对当今的新闻从业者来说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教材是制约写作教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现行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写作专题教材与美国、德国等其他国家母语写作教材相比,在编写科学性和操作性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新编或再版语文教科书时对其“写作篇”必须深入改革,力求实现其在研究范式、编排体例、训练模式诸方面的转型。  相似文献   

12.
在许慎《说文解字》中,以省形来分析字形多半是有问题的。从古文字材料出发,可以看到有47个字是因为形体上的变化而导致的误判。通过归纳分析被释字与所省字古文字形、小篆字形的关系,发现这种误判可以分为古文字形、小篆字形上均有联系不必为省形,古文字形无关、小篆讹为相近,古文字形、小篆字形都无关三个方面。另外还有一些字小篆字形讹为他字,字形说解则更是牵强附会了。从古文字形材料入手,可以对这些误判的字形作更为清晰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取象思维是《周易》中典型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不离开物象而以想象为媒介直接比附推论出一个抽象事理的思维方法。材料型议论文(文字材料议论文、看图议论文)写作正是应用这种观"象"(文字之象、图形之象)得"意"(中心论点)的方法,发挥取象思维的发散性和联想性的特点来比附成文的。取象思维作为易学文化精神在现代思维方式中极具价值的部分,对材料型议论文的写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如何提高应用写作教学的实效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笔者以为,应该重视应用中的写作与写作中的应用,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一方面,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从现实中寻找写作素材,提高写作兴趣;另一方面,应通过反复实践,不断强化应用写作知识,逐渐提高应用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5.
悼亡诗是一类用以寄托对亡者思念的特殊诗歌形式,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西晋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开悼亡诗先河,对后世悼亡诗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笔者通过对潘岳的《悼亡诗》(三首)赏析,分析其悼亡诗在意象选择、取材的角度、艺术手法和诗歌的形式等方面的写作特点,进而探讨《悼亡诗》对后世悼亡诗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新文学史的产生与20世纪30年代总结新文学成绩有关,是“书写现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写作主体的文化差异,文学史呈现出不同取向.对照两部沉寂的新诗史可以发现,如果让新文学史料重新开口说话,一个充满差异、具有活力的文学史图谱将充分展示出来.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一个实验把以任务为基础的e-mail写作活动与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进行了对比,研究和探讨以任务为基础的e-mail写作活动是否能对写作教学产生效果,是否优于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文章最后分析总结了两种模式下的写作水平差异,归纳了以任务为基础的e-mail活动对写作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也谈比较文学教材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以来,我国比较文学教材的编写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但仍存在着面面俱到、越来越厚、集体编写、风格不一、叙述重复、前后矛盾等问题。因此,应建立一支高水平的队伍编写教材;教材的编写应根据教学需要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注重教材的研究、修订工作,吸纳最新研究成果以充分展示教材的学术含量;力求教材建设与精品课建设相结合,使比较文学教材的研究与撰写日益具有革新锐气,并突出比较文学教材建设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19.
英汉文字体系与中西方思维方式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字与思维方式有着直接的联系,不同的文字体系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汉字属于会意文字,具有象形的特点,象形文字体现了中国人重视形象思维的特点;英语属于拼音文字,在思维方式上表现为西方人善于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汉字和拼音文字各得其所,各尽其用;两种思维方法也应该相互渗透,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20.
施特凡·格奥尔格是20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德语诗人之一,“格奥尔格圈”是当时最独特的文学和文化现象之一。由于格奥尔格与纳粹当局的微妙关系,也由于其作品独特的美学旨趣,人们对格奥尔格的接受可以概括为极度崇拜和赞扬,极度误解和拒斥这两个极端。本文论述诗人的创作历程及其各作品的主要特色以及“格奥尔格圈”的概貌和基本性质,简析诗人与其时代特别是纳粹当局的关系并介绍近年来格奥尔格研究在德国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