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德里达对西方传统哲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在场的形而上学”和“语言中心主义”进行的颠覆性解构为逻辑视线,对其解构主义进行了解读,指出了它的贡献所在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
在 2 0世纪的各种后现代理论中 ,德里达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一位后现代思想家 ,他对传统哲学的在场形而上学和逻各斯中心主义所做的强有力批判以启示录的语调宣告了哲学的终结。那么 ,哲学终结之后 ,哲学家何为 ?哲学终结之后 ,哲学写作与哲学阅读还有可能吗 ?本文试图就德里达的解构哲学谈一下“终结”之后的哲学或者说“后哲学”的写作与阅读问题  相似文献   

3.
德里达认为西方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是西方传统理性主义的重要表现,因此,他在其解构论的基础上批判和解构了结构主义、在场的形而上学等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表现形式以及二元对立、基础主义的思维方式。他意欲解构结构主义,而其所理解的结构主义是人的一种先验的建构,而不是具体的实践活动如劳动和游戏的建构,忽视了历史结构性。他反对写作的"在场形而上学",却把虚无和在场截然分开。他通过"延异"、"痕迹"、"隐喻"等策略反对写作和文字结构中的二元对立和基础主义,但并不能就说其具有"意识的虚构性"、"语言的隐喻性"和"叙述的话语性"。  相似文献   

4.
逻各斯中心主义是德里达指称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形而上学实质特征的一个概念,其社会意义在于它从形而上学的角度通过为人类提供人类之根支撑起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家园。德里达通过发现潜藏在逻各斯中心主义中的替补游戏解构了逻各斯中心主义,指出逻各斯作为原始起源的概念不过是补充的神话。德里达解构了逻各斯中心主义也就解构了它的社会意义,他通过把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形而上学建构的人类之根连根拔去而把人类(西方社会中的人)从不合理的一元价值观下解放出来,但也使人类(西方社会中的人)成了无家可归四处飘零的个人。  相似文献   

5.
德里达因为解构而闻名于世,也因为解构而常常遭到误解。解构不同于批判,也并非是对在西方传统中教养形成的价值和思维方式进行极端而粗暴的摧毁(destruction)。相反,解构应被视作一种狡黠的活动,这种活动的结果就是在哲学思想所赖以建立的地面之上无限度地滑动。并非作为某种非理性主义者,也并非简单的“理性的批判”,德里达力图扰乱理性的活动,使之名誉扫地,使之浸入“书写”之中,也就是说浸入虚构、滑稽模仿之中。解构首先是一种复杂化、进行普遍追问的实践。通过返回到文本、表达式、语言行动,解构所追求的是一种实用类型的认识。这样,解构丰富了我们的概念,丰富了我们的理性实践。  相似文献   

6.
针对结构主义过度追求科学化的倾向,德里达力主以某种游戏性方式把结构主义的逻辑推向极限,从而瓦解结构,否定意义的确定性,这种采取从内部进行拆解、替补、颠覆的非中心化解构策略直接促发了后结构主义思潮的产生,并使之成为结构主义的激进版。德里达对结构主义的解构是对古希腊以来西方思想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彻底批判,这种对“在场的形而上学”的激进批判打破了文本“单一”的解读模式,暴露出文本内部的矛盾和歧义,从而释放出文本差异化和多重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托马斯·库恩的范式论意在对传统公度性方法主导的逻各斯进行反叛和解构,以消解绝对性、统一性、基础性、主体性,消弭科学哲学和人文领域之间的界限,这寓意着一种新的认知结构、批评观念和话语模式的出现。作为解构主义的代表,德里达以特有的解构策略对西方文化传统进行质疑和解构,暴露西方文化传统的某些虚幻和偏执之处,体现了后现代所具有的超越风格和积极否定精神,意味着哲学从传统思维范式向后现代思维范式的转型。解构由此成为范式转换的题中之意。  相似文献   

8.
德里达作为西方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在对卢梭《忏悔录》的解读中。对“补充”概念的文化内涵做了充分阐释,认为“补充”具有补充与替代的双重涵义,这两种意义的并存一方面是对“在场”与“完满性”的补足和修缮。另一方面又说明了“本源”与“在场”是永远不可能的。“补充”概念的双重意义致使人们对补充行为充满着矛盾心理,补充既可以使事物或事情更加完满,又由于替代使得补充成为对事物或事情的一种破坏,因而成为一种危险的补充。补充概念或行为的矛盾性揭示了“补充”更加深烈的文化意蓝。补充不仅解构传统哲学二元对立的哲学观念,而且补充作为一种替代所形成的“补充之链”是一个无休止的延异的过程。从而达到了消解本源性与本质性的目的。德里达对“补克”概念及其内在矛盾的解析以及文化意蕴的挖掘,揭示了“补充”概念的解构学意义皖在于把“补充“概念作为批判“在场的形而上学”的一个有力武器,从而达到解构与颠覆“逻各斯中心论”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德里达的政治哲学思想是德里达解构思想的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关键线索和组成部分。德里达的政治哲学具有鲜明的解构性色彩,它包括对于哲学文本解读逻辑的政治性质的关注,对于逻辑中心主义的强烈批判,强调从边缘化入手来解读现代社会的政治现状和政治本质。对现代民主的人民性质、民族自觉、大学制度、马克思的幽灵性和友谊政治学等的讨论,表明德里达解构思想的现代特征,表明结构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建构因素。  相似文献   

10.
意义是人类既难以达到又难以舍弃的一种精神追求,它的非实体性、复杂性、动态性决定了哲学对它的追问必然要经历一个极其艰难而又曲折的澄明过程。本文从德里达的"文字学"中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驳斥入手,分析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对揭示形而上学的虚妄性,与建立意义的生存系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德里达与解构批评的启示:重新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从文学理论和文化批评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法国哲学家、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德里达的批评理论特征及其留给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化批评的遗产。作者认为,德里达留给后人的文学理论遗产主要体现在他对文学本文之封闭结构的质疑乃至拆解,对结构主义批评之后的文化转向的推波助澜和对文学文本和翻译文本之终极意义的怀疑,从而为后人对既定的理论进行重新建构、对前人已有定论的解释以及传统的文学经典进行重新阐释和建构铺平了道路。在新的世纪,文学理论和文化批评进入了一个"后德里达时代",在这一时代,虽然解构的大潮早已衰落,但解构的原则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了人文学科的各个相关领域。  相似文献   

12.
尽管德里达推崇中国文化,但是,他的解构主义却与中国文化的述而不作的肯定性与连续性不同,而是将西方文化的否定性、批判性等恶魔精神推向了巅峰。德里达继承了西方哲学的批判传统,尤其是基督教的上帝观念衰落之时尼采和海德格尔的精神遗产,从索绪尔的共时性语言学和结构主义的内部找到了颠覆结构主义乃至整个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钥匙。但是,德里达批判和颠覆的支点也难以逃脱西方文化的传统方式,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德里达也可以说是西方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哲学家。  相似文献   

13.
在《几何学的起源》中,胡塞尔以几何学为示范,采用生成现象学的方法试图寻找具有理想客观性的意义.对此,德里达指出,胡塞尔的工作仍停留在“构成性”的分析之内,并在《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导引》中,从语言的差异性人手将胡塞尔关于意义的几何学式梦想无限地延异了.胡塞尔的研究主要以历史学的考察来展开并完成,这当中有着鲜明的目的论色彩.而泰勒在《差错:一种后现代非/神学》中通过对《圣经》文本进行类型学分析,深入揭示了逻各斯中心在历史构成中的作用,这一祛魅式的研究更加印证了德里达对胡塞尔构成性分析的评论.经过德里达与泰勒的研究,胡塞尔渴望的理想客观性意义的永恒在场正是以缺在的方式表明自身的存在,这种“缺在的意义”与“为获得意义而建构历史”之间的内在张力则构成了对意义不断寻找的激情,为人们在历史中对那个缺在的意义进行更加丰富而多元的阐释敞开空间.  相似文献   

14.
发轫于西方的解构主义已渗入我国翻译理论界,它冲击着以结构主义为指导的传统翻译理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创造性及开放性思维,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视野,使翻译研究出现了多元化趋势.但是,解构主义翻译观倡导的意义不确定论与实践是脱节的:在其试图挑战结构主义的权威时,却在二元对立观上陷入了对结构主义的曲解旋涡中;并且,解构主义在实践中存在被滥用的危险.为使广大翻译工作者对解构主义翻译观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从以上三方面对解构主义翻译观提出质疑,认为解构主义翻译观有其缺陷,并个能作为独立的翻译标准而存在,对其应用丛须有一个度的限制.  相似文献   

15.
罗兰·巴特作为西方二十世纪重要的文学理论家,其解构"写作"理论影响广泛,它建立在"多元论"哲学理念的基础上,尤其"零度的写作"与"片断式写作"理论,是对传统写作方式的颠覆,从而在兴起的网络文学中得到成功的实践与印证,并给中国当代文论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17.
从《白雪公主》看后现代主义解构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后现代主义小说不仅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内部形态和结构,而且对小说这一形式和“叙述”本身进行反思、颠覆和解构。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巴塞尔姆的代表作《白雪公主》,以其非线性的叙述、嬉戏的形式、极端的幻想与日常的细节相结合等,鲜明地表现了这些解构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德里达以幽灵来指称马克思的精神和遗产,把马克思主义幽灵化了。“德里达的马克思主义”,是幽灵学的马克思主义;解构和异延是幽灵学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德里达的幽灵学马克思主义所给予我们的,只能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乌托邦,是一个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允诺。  相似文献   

19.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两大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和无终止性。虽然组成其开放性的几种研究角度符合翻译实践的规律,但并未超越传统翻译理论的高度;其延异、替补等研究属于对传统翻译理论的颠覆,对翻译实践并无实质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好兵》(1915)是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家福特·马多克思·福特的代表作。凯罗林·戈登认为:“它是一部堪与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一样的佳作,是一部题材最古老但却是用最娴熟的技术写成的最好的罗曼史。”运用解构主义的有关理论研究发现,小说通过描写贵族绅士爱德华在追求骑士道德理想的过程中,与工业社会的理性精神冲突时演绎了一幕幕道德悲剧,反映福特对导致人性异化的工业精神的解构与颠覆,对工业社会产生的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伦理思想的批判,《好兵》体现了福特反工业精神的伦理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