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报国”与“退隐”的冲突,是唐末文人司空图晚年的心态。这一冲突是因其经世报国之心和建功立业之志与残酷的政治局势、社会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所导致的。司空图晚年的世界观以儒为主,兼修佛道,这同他的矛盾心态是一致的。信仰的复杂性决定了他思想的涵容性,他能在风云突变面前审时度势,其“怵于危亡”的表象掩盖着内质上韬光养晦的智慧。  相似文献   

2.
古汉语“中庸”本来只有“凡庸”的含义。《论语》仅一见的“中庸”,实为古文字“事祗”的错别字。“执中”多为“艺事”之讹。孔子以仁为至德,他以君子与小人为社会对立的两极,两者的斗争没有调和的余地。他说:“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他偏激好斗,疾恶如仇,不是中庸主义者。  相似文献   

3.
孔子与中庸无关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汉语“中庸”本来只有“凡庸”的含义。《论语》仅一见的“中庸”,实为古文字“事祗”的错别字。“执中”多为“艺事”之讹。孔子以仁为至德,他以君子与小人为社会对立的两极,两者的斗争没有调和的余地。他说:“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他偏激好斗,疾恶如仇,不是中庸主义者。  相似文献   

4.
吕祖谦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他一生的学术活动对南宋理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他发起、主持了“鹅湖之会”,让朱、陆双方展开讨论,是学术史上的一个创举。吕祖谦以“理”或“天理”为世界之本原,他所谓“事事物物皆有太极”的观点,与朱熹的“理一分殊”说和“太极”说相通。他又以“理”或“天理”为封建的等级制度和道德规范,他所谓“礼者理也”和“礼无时而不足”的说法,正是“事事物物皆有太极”的原则在社会生活领域中的贯彻和体现从天理论出发,他主张“安分而循理”的天命论,要求人们各得其所,相安无事。吕祖谦又强调“心”的主宰作用,他提出的“心外有道非心也,道外有心非道也”的命题,与陆九渊所谓“道,未有外乎其心者”的观点相近。他利用古代天人无间的观点将心与天、与神、与理沟通起来,他企图通过这种沟通,调和理本体论和心本体论的矛盾。在认识论和修养论上,吕祖谦兼取朱、陆之长,既承认“明本心”为首要之任务,又强调“明心”要有个“集义工夫”,他主张“存养”与“体察”相结合。吕祖谦的理学思想充满调和折衷的特色,也反映了他善于兼采众长的学术风格。  相似文献   

5.
在罗尔斯的国家理论中,实现正义是核心。为此,他从哲学上建构了一个庞大的系统,试图论证只有自由民主国家才可能实现国家的正义。而国家正义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公私矛盾的调和。这样,罗尔斯就在哲学上构思出了“个我之善”与“公共之善”,企图在自由民主社会中调和这对矛盾。该文系统地分析了罗尔斯在国家正义上的哲学构思,揭示了即使在自由民主国家内部,公与私的矛盾也是难以调和的。因此,罗尔斯要实现的国家正义说到底只是一种理论上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6.
老子的社会和谐思想可概括为三方面。一是把“和谐”作为“道”的基本特征和万物一体共生的第一性存在状态,将人类与自然包容于一体。二是展开和谐社会的建构,奥秘是把主体性的“有为”政治基于“无为”的“道性”展开,关键是“让民自化”,以达成社会和谐。三是在社会实践的生活层面上,在“道之动”的辩证本性中确定循道的主体取向,主张“尊道贵德”行“圣人之治”和推行“三宝”思想。老子的这些思想对处理当前人类的关系困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庄子是我国先秦时代著名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他在政治上提倡“无为”,鼓吹阶级调和,反对变革。他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对“道”的解释中,宣扬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但是就他的自然哲学的思想而言,往往又表现出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  相似文献   

8.
《老子》的道德思路是:因社会生活的失序即德的问题引发对道的思考;从道中寻找社会之德的根基,道的天性是“自然”,故人类社会的伦理规范或“德”就是“无为”;要体悟自然之道,达到无为之德,需要认识到道与世俗价值观念的相反性,即“反”,同时要做到“返”,即放下对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规范的操持,剥离社会习俗的痕迹,回复到一种无欲无知的纯朴。当然,老子论道既因德起,其目的也还是落实于德。  相似文献   

9.
王安石学术活动的前期是从儒家的立场来阐述他的天命、性等哲学范畴,只是认为佛道思想与儒家的天命寂然不动的思想有相近之处。总体而言,在前期,王安石对佛道思想的基本态度是排斥,而不是调和。但是后期王安石从天道的无声无臭来吸收佛道思想。因而,在道本体上,儒家的立场逐渐淡化,以至于认为佛道思想在道之体上与儒家一样,于是对佛道思想的基本态度由排斥转变为调和。当然,王安石在外王上对佛道仍持激烈的批评态度。而学界动辄以一种笼统的调和论来概观王安石的思想,是没有对其思想前后嬗变与分期作细致辨析的结果。从哲学史上看,对王安石道本体嬗变的正确认识有利于我们把握安石学术与二程学术关系演变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庄子·天下》篇最早提出了“内圣外王”之道,即远古理想社会所存在的“道”,原“一”。其不仅直接阐述了此道,且在评论中也透露出何为“内圣外王”之道,因为他是以“内圣外王”之道作为最高评价标准。由此,即可解释结尾处为何出现“惠施”部分。  相似文献   

11.
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者的相互关系着眼,指出二者在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核心内容上是一致的。二者的差异主要在于提出的场合不同,含义不同,所起作用的范围不同。从相互作用上分析,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思想,构建和谐社会是现实任务,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和内涵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党的建设要体现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这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内在要求。文化与经济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社会系统 ,二者在互动中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要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转机过程中文化与经济的种种矛盾和冲突 ,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文化准备条件。  相似文献   

13.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发展 ,传统的道德教育方法已不再适应社会的要求。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高校传统德育方法的反思 ,重新审视德育的目的 ,探求适应时代需要的德育工作新方法 ,以提高德育的时效性 ,促进德育工作的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都能得到协调的社会,维护公平、公正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础性工作。为此,关键应该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素质。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两大政治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要领导广大人民去努力完成的历史任务。宪政国家的精神与和谐社会的理念有颇多契合之处。宪政制度是和谐社会的制度保证,要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宪政国家)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论述了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方面特征的三个原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关于"社会更加和谐"要求的进一步拓展和丰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为了突出地解决当前社会存在的大量矛盾和问题以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而提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也决定了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论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在当代中国的必然性及其培育与建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可能性的最深刻根源在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完善,社会主义政治改革的持续深入,则又有赖于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充分发育。但是,建构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决不意味着传统的国家与社会间的对立乃至对抗,而是要实现两者功能的交错与互补,即达到一种国家与社会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内涵涉及到对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恩格斯关于生产资料社会性两重性的思想,为认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社会化占有与相对落后的社会化生产的矛盾,既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区别,也与社会基本矛盾相吻合,同时也与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相一致。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促进的作用过程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辩证发展的过程和方式。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集发公司在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实施“村企共建”、“联村共建”的主要做法,认为其主要启示在于:建设一个好班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组织保障;集中连片推进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重要方式;村企共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发展新产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支撑;软件硬件一起抓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20.
以公平正义引领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公平正义是衡量社会和谐与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本目标之一。分析了公平正义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论述了经济、法治、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三大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