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经济改革步伐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突飞猛进.特别是农村青壮年,外出后留下年幼的子女,交给老人或亲戚抚养.即或有一部分母亲在家监管孩子,但受离婚浪潮的冲击,也不得不随夫外出打工.  相似文献   

2.
从我国80年代起,改革开放的影响渗入到农村,在家种地养牲已经不是农民的唯一选择,农民可以选择外出打工,这样可以脱离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局面,收入也比单纯的在家种地要高一些,如此一来,农民外出打工渐渐成了农村人的新选择,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打工群体数量越来越大,由此而伴随产生了一个新的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妇女”。农村留守妇女是指丈夫长期在外打工,自己留在家中照顾老人孩子的一群特殊妇女群体。  相似文献   

3.
努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建勋 《领导科学》2006,(11):24-25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欠发达地区应在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的同时,合理有序地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一、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义1.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能够保障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需求。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工作,既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科学组织和推动,更需要广大农民踊跃参与。近些年来,欠发达地区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固然有效地增加…  相似文献   

4.
从“民工荒”看政府的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凯 《决策》2004,(10):42-42
在劳动力似乎可以无限供给的中国劳动力市场上,竟然出现了所谓的“民工荒”。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复杂的.诸如企业的扩张和订单的增加、农村政策改善和农民的增收、农民外出打工成本过高和收益过低等。但农民工选择“逃离”,根本原因在于基本收益过低,基本权益无法保障。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经济改革步伐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突飞猛进。特别是农村青壮年,外出后留下年幼的子女,交给老人或亲戚抚养,即或有一部分母亲在家监管孩子,但受离婚浪潮的冲击,也不得不随夫外出打工。于是本应由家庭和学校共同承担的教育责任,就全落在学校老师的头上,特别是班主任老  相似文献   

6.
农民职业培训不仅有“文化门槛”,而且更有“经济门槛”的限制,农村劳动力转移普遍存在“培训的贫困”。  相似文献   

7.
案例背景: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我国青壮年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许多孩子都交给老人或亲戚抚养,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8.
《决策》2001,(1):6-10
词语是情感的。民工潮、打工潮、盲流、三无人员、流动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等等都是对农民外出务工现象带有不同情感的词语描述。我们在这里用“流动的安徽”来指称500多万离开土地进城务工的皖籍农民,也同样流露出我们的情感,这种情感充满了敬意。安徽是农业大省,农村劳动力近3000万,全省农村剩余劳动力1200万人口中。将近一半的人“亲带亲”、“友帮友”走出了土地,进入了城市。他们在城市里生活的极其艰辛,他们的身份仍然是农民,但是,他们本意上是出于“自救”的行为其实为了社会、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他们的声音弱小,因为他们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他们的意志坚定,因为他们为了生存。这期杂志与读者见面时,“春运”又近高潮,在中国特有的“春运”之潮中千万名民工因为身份、户籍的原由往返奔波。这是二十一世纪中的第一个“春运”,不知这种因制度造成的畸形的交通繁忙现象在新世纪还会持续多久?当然,我们希望越短越好!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农民务工大潮的兴起、政府组织推动劳务输出、内转外输并举、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从外地引进劳动力等各个发展阶段,阐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与引导,对富裕农民、富裕农村的重要作用和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0.
李兵 《科学咨询》2008,(24):14-14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在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前,偏远山区的农民只得告别故土,纷纷涌向经济发达地区.以"石龙技工"著称的重庆市巴南区石龙镇为例,全镇30801人,仅2007年就输出农民工10021人.家长大量外出打工,"留守儿童"越来越多.2006年、2007年,巴南区石龙镇初级中学父母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学生"人数已占全校总人数的52%左右.  相似文献   

11.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民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一步搞好农民转岗就业培训工作,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为此,我们必须抓住机遇,突出重点,进一步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根据城口县的实际和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2006年将新增转移劳动力3000人以上,培训3000人以上,农村劳务收入力争达到1.8亿元以上。这一目标要求我们必须在培训上要下功夫,在作风上要深入,在方法上要多创新,在体制上要改革完善。  相似文献   

12.
张卫东 《决策探索》2009,(14):39-39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农业和农利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城镇化发展。近几年,鹤壁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就业示范市,认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保护进城务工农民合法权益,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但是,目前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些体制性机制性矛盾没有消除,促进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发展不均衡,因此,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造成“空巢村”现象。“空巢村”现象导致农村主要劳动力的缺失、农村经济增长缓慢,“空巢”老人和儿童等问题,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来不良的深远影响。因此.必须要切实贯彻三衣主义,推动农村、农业、农民的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14.
案例背景: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我国青壮年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许多孩子都交给老人或亲戚抚养,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成了各地基础教育的盲点。他们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应有的关爱,家  相似文献   

15.
淘“绿金”     
<正> 前几年,一阵汹涌澎湃的“打工潮”,使多少农民们背乡离土,到城市中“淘金”。近年来,“打工潮”已大幅度回落,并出现了“打农潮”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抽样调查显示,由于国家在1995年提高了粮食订购价格,使农业生产收益增加,造成部分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返回农村,就连城市职工、机关干部、知识分子也看到了“农村是一块淘金地”,纷纷奔赴农村,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成了近年来社会的一道风景线。  相似文献   

16.
中国正面临严重的老龄化问题,老龄化最直接的一个影响已经在内地不少省份出现,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2006年12月12日《经济参考报》发表一组调查文章反映: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在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在农业大省河南和湖北,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老龄化”现象突出,农业生产面临“后继乏人”的窘状。  相似文献   

17.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农村大批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正确认识和引导这一转移,对城乡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成因与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是农民图生存、求发展的内在要求。1.农村改革带来的劳动力解放,大批剩余劳动力形成,是这一转移的先决条件在我国农村发展中,一方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人民公社…  相似文献   

18.
金言 《决策探索》2004,(1):45-46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把凡能挣到钱的行当都冠以“经济”头衔。比如,农民外出打工谋生叫作“劳务经济”;有人办杂七杂八的培训班赚钱,称做“培训经济”;这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钻窟打洞地买通关节,同学校联手,把挣钱的目光瞄向在校读书的学生(含幼儿园),形成了令人可怕的“学生经济”。“学生经济”的实质是一种严重的腐败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市委书记汪洋同志最近指出,“十一五”时期,无论着眼国际国内,产业的梯度转移都可能会进一步加快,一定要把握这个大的趋势,积极引进大量的外资和内资。结合潼南实际,贯彻落实好汪书记的讲话精神,首先必须明确一个认识:招商引资是潼南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为此,要认真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牢固树立“无外不富、无外不强”的开放意识,“放水养鱼、欲取先予”的战略意识,“你来投资、我来服务”的服务意识,摒弃一切不利于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思想观念,破除一切不适应招商引资的条条框框,努力做到全县上下对招商引资思想上重视、工作上做实、观念上更新。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当前要着重解决好四个问题,理清潼南招商引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但由此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农村老龄化问题和农村空巢家庭的增多。就农村青壮劳力普遍外出打工的现实,2006年12月26日召开的《中部蓝皮书》首发式暨中部发展与合作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发表观点认为,农村长期作为东部乃至外国廉价劳动力蓄水池的时代已经过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