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文化消费是时间密集型消费,中国居民现实中所拥有的休闲时间与文化消费的发展休戚相关。当前,中国居民普遍缺乏休闲时间,在文化消费上陷入了时间困境。要突破这一困境,充分释放文化消费潜力,既要保障人民休闲时间、发展社会生活服务、培育社会休闲风尚,又要传承中华传统休闲文化和休闲美学,发展品质化、审美化休闲,提升人民休闲素养。  相似文献   

2.
清代昆明市民的休闲消费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昆明,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居民的休闲消费欲望喷薄而出,并呈现出它自身的特征:一是自给性休闲消费占据重要地位,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怡人的气候是其客观原因,生活的压力和收入水平偏低是其主观原因;二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古朴消费习俗没有改变,被一代又一代地沿袭和发扬;三是休闲消费具有层次性;四是吸食鸦片、嫖娼、赌等畸形休闲消费在居民的休闲消费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从这些特征可以看出人们在享受休闲和快乐时也与堕落并存,错综复杂的休闲消费形式中演绎着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根据浙江省第三期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结果,对选取的浙江省2567名对象的研究结果和数据,从活动范围及社会交往、生活时间分配、休闲方式、消费方式和宗教信仰五个维度进行考察,研究社会转型下浙江省女性的生活方式,以及对在生活方式方面存在的性别和城乡差异进行分析,并与2000年浙江省第二期妇女社会地位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研究显示,十年来,浙江女性的生活方式有较大的发展,在生活方式各维度上存在的两性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将随着人们社会性别意识的提高不断缩小,由生活方式折射出的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进步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休闲已成为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改变目前客观存在的不良休闲方式 ,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休闲方式 ,已成为许多专家学者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公众理解科学和休闲之间存在的互动关系 ,提出在休闲中倡导公众理解科学 ,让人们在休闲中理解科学 ,是促进休闲健康发展 ,实现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双利”之举。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目前打麻将、结伴出游等休闲娱乐方式已非常盛行。为了避免由于对统计的无知而带来的经济损失,我们有必要了解休闲娱乐中的有关统计知识。以下仅以打麻将与外出旅游为例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6.
[摘要]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变化取决于消费观念的变化,消费观念决定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反思人类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将有利于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正确处理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关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用生态文明推动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推行低碳生活是维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休闲已成为现代人生活、工作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经济转型时期的特殊社会群体,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休闲生活现状值得关注。研究以甘肃省定西市为例,从休闲时间、休闲消费、休闲认知三个维度对本地区新生代女性农民工与男性农民工、同龄城市女青年休闲生活进行对比研究,得出结论:贫困地区新生代女性农民工休闲时间严重不足,主要休闲消费方式仍处于消极型的休闲层次类型;相对于上一代农民工而言,她们已经认识到休闲的重要性,但由于受封闭的休闲空间及拮据的经济条件所限,她们的休闲动机仍停留在马斯洛的五个需求层次中前两层的初级需要。针对此现状,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女性休闲生活的历史变迁及其当代形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女性休闲是休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女性是无闲阶层或少闲阶层;到了现代,女性的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飞跃,于是她们已成为学习、体育、服饰、艺术、旅游等休闲生活和休闲消费的参与主体,同时也是美容美发、服装和旅游业等休闲产业的经营主体.  相似文献   

9.
休闲体育是带有时代气息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一种存在方式。学校休闲体育教育为学生架起从“为体育的生活”到“为生活的体育”的桥梁。逐步引导学生养成休闲体育意识、态度和习惯,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把休闲体育作为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奠定基础。文章就休闲体育教育久远的思想基础、时代进步的社会基础和人本视野的生活基础,提出了通过休闲体育教育促进大学生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意义、原则、方法和内容。  相似文献   

10.
居民消费行为与城市休闲、娱乐场所的空间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进入消费社会以后,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居民生活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消费作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社会空间秩序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居民消费行为的空间认知、偏好及日常生活方式的人本性规律为出发点,探讨了居民空间消费行为与城市休闲、娱乐场所的一般空间关系的理念模式。  相似文献   

11.
从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型是一种基础性秩序变迁,意味着社会运行结构性条件的重构。面对新的社会转型,注重生产的传统社会学理论已经无法对当代社会的巨大消费差异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为我们诠释消费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符号消费、异化消费、拟像消费作为鲍德里亚分析消费社会的概念工具,为我们揭示了基于象征性权力的当代消费社会的运作逻辑。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分析了消费社会的基本特征,艺术在消费社会中的表现形态,艺术在消费社会中的功能:宗教性的精神功能、审美泛化功能、创造性功能、政治文化扩张功能。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和深远。  相似文献   

13.
进入“丰裕社会”后,强调消费成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缓和资本主义矛盾以及推动社会发展的主题,资本主义社会从工业社会进入了后工业社会或者说消费社会。现代消费社会的经济特征主要表现为: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随着现代消费社会的出现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其中包括:企业追逐利润与社会利益的矛盾、虚拟资本盲目扩张与中小投资者利益的矛盾以及社会福利资金不足与政府债务负担过重的矛盾等。  相似文献   

14.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的符号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消费社会,人不仅被具体的物品所异化,而且处在强大的物的体系中,被符号所异化。符号体系成为控制人的新力量,消费者陷入永无止境的符号体系的模范/系列和个性化的追求之中,永远难以满足。鲍德里亚早期的‘符号政治经济学’为当代消费社会中的消费需求、媒介交往和社会一体化提供了新的视角。他看到了传媒与符号对人心灵的腐蚀,疾呼消费社会对人类精神的危害。但鲍德里亚的的思想带有浓重的技术决定论色彩。此外,他的超真实、内爆、模仿、仿真等符号学概念遮蔽了不平等的经济制度、社会关系以及社会罪恶,掩盖了符号背后的真实与利益,使符号本身被神秘化。  相似文献   

15.
器官移植的伦理研究是器官移植技术与当代社会文化、生命伦理观念交叉的产物。器官移植伦理研究以器官移植的理性问题为其研究对象,以生命伦理学利益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为理论依据,从人类发展的自身利益出发对器官移植进行理性思考,从哲学的高度,考察器官移植的道德价值;从社会公平与正义出发,讨论人体器官这种稀有资源的收集、分配问题;探讨器官移植实施过程中社会、医疗组织、医务人员的道德责任等。器官移植伦理研究既客观反映社会对器官移植技术使用进行控制的要求,又为这门新的医学技术的发展清除伦理障碍。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在诠释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具有标识性地位,但长期以来中外学界对该著作存在“经济决定论”等方面的误读,且文本自身也存在一些复杂情况,因此如何正确阐释《序言》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依据马克思“社会演进三形态说”提出“社会轴心转换”概念作为分析框架,解读《序言》可获得新的认识。物质生产在任何社会都是“人类存在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但属于“经济的社会形态”(或社会经济形态)、经济关系构成社会基础的情况只是部分社会形态的属性,社会主义将为最终“终结”这种社会形态创造条件,实现历史的超越。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建构应有精神至高点,内在地包含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据此提出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理论的结构应包含“生产为什么”、“社会生产何以可能”、“好生活的社会形式”相互关联的三个层次。在对《序言》的重释中还提出当代中国发展要把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和社会主义目标的至上性内在地统一起来;超越“消费社会”社会生活模式,走“生活型社会”发展的路子;建立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良性互动、共同创造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合三而一”的社会动力体制。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各种西方消费品纷纷进入中国。西方先进的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后,不仅改变了旧式交通工具的主导地位,也带来了传统社会观念与消费风尚的悄然变化。随着城市道路与交通设施的逐渐完善,自行车作为城市交通工具开始流行,不仅使人们的出行更加快捷、舒适、方便,而且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文化效应。那些有能力消费的社会阶层,把自行车当作日常生活的重要交通工具,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自行车也被有限地投入公用,成为邮差等部门的交通工具,提高了工作效率。自行车的进口,也促使自行车民族工业的发展,尽管产品仿制的过程在外来自行车的冲击下依然艰难。西方器物的进口,产生的文化冲击效应是非常直接的,不仅仅是外在改变了中国传统交通工具,促进新行业的兴起,而且带来深层次的变化。这种消费品的供给,满足了经济发达城市市民的生活需求,提高了生活质量,也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影响。自行车可以视为一种物质文化符号,在传播过程中,自行车从奢侈品到逐渐融入日常百姓的社会生活之中,最后成了中国人特别喜爱的交通工具,是近代中国社会文化演变的缩影。  相似文献   

18.
我国当前社会生活正处于转型时期,这无疑会对社会组织产生深刻的影响,高校无法排斥在外。高校权力结构的相应变化,就是一个例证。社会转型期的客观背景既为学术权力的提升提供了条件,也对学术权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审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和谐共生,对我国高校完成新的历史使命具有特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与社会转型,使中国社会陷入空前的高风险期,也危及到公共安全函数的平稳区间。环绕社会风险及其诱发的社会问题,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在内的多学科已然展开了共同的学术对话与探讨。历时性地对中国社会风险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回顾历程、检视论域、探讨趋向,无论是对中国社会风险研究的延展,还是对学术生长点的挖掘都是大有裨益的。不容置疑,社会风险研究的深入将会对中国社会的良性运转产生积极效用。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在农村发展迅速,由此引发社会变革的力量也逐渐在农村呈现,新媒体强大的催酶作用加快了农村社会的新陈代谢。它不仅为农民日常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也打破了农民社会交往空间的阻隔,极大地延伸了社会关系的空间范围,并将进一步淡化农村社会的血缘和地缘关系。同时,新媒体亦会引起农民个人地位与权威的微变化,其不断发展将逐渐改变中国农民落后蒙昧的状态,促进农民公民意识的觉醒。目前,农民对新媒体的经济消费能力不足,对网络信息择取与消化吸收能力较低,对新媒体需求动力不足以及城乡数字鸿沟的存在与新媒体农村普及率较低等问题,依然是制约新媒体在农村发展的瓶颈。不仅如此,它也影响着新媒体催酶作用的发挥,进而影响到农村社会新陈代谢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