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一《呐喊》、《彷徨》的创作,从生活素材到小说的人物、事件和背景的描写,从大的地域方面来看,都与鲁迅曾经生活过的故乡绍兴和北方京城两地有着直接的联系。换言之,鲁迅在创作《呐喊》、《彷徨》时,他对绍兴和京城的社会生活及风情的观察和体验,成为他创作的直接生活来源,并对两个地方作了富有特征性的描写,从而形成了两组具有地方特色的小说。本文中把它们称作“绍兴小说”和“京城小说”。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是第一个使用现代汉语进行小说创作的语言大师。多年来,对于《呐喊》、《徬徨》的语言艺术,人们已从多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对其句式特色却很少有人涉及。事实上,鲁迅在选用句式方面是有功力的。认真地考察鲁迅小说句式选择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北大教授严家炎曾说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 ,又在鲁迅手中成熟 ,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① 作为中国现代小说艺术高峰的短篇小说集《呐喊》 ,收了鲁迅 1 91 8— 1 92 2年所写的 1 4篇小说 (出版时收入 1 5篇 ,1 930年 1月第一次印刷时抽出了《不周山》一篇 ) ,鲁迅把这个集子题作《呐喊》。《呐喊》的问世绝非偶然 ,而是他的思想里程发展的结晶。要想真正理解“鲁迅的呐喊” ,就必须从鲁迅的“美好思想———理想破灭后的寂寞———受新文化鼓舞而呐喊”这三个方面入手。一、鲁迅的美好思想的变迁(一 )第一个理想 :离…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小说主要集中在《呐喊》与《彷徨》两个集子中,其中大多数是悲剧性作品。从材料选择、人物形象塑造和感情抒发三个方面谈谈鲁迅悲剧艺术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小说创作,大多收集在《呐喊》、《彷徨》集子里。鲁迅直接或间接地创作知识分子形象的文章颇多,尤其是正面的、爱国的知识分子形象。为什么知识分子问题会引起鲁迅的深切关注,从而创作出寓意隽永的知识分子众生相呢?本文试图从鲁迅早期“立人”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鲁迅小说词语的形象色彩义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鲁迅小说文本(《呐喊》《彷徨》)为研究对象,用现代语义学方法对其词语的形象色彩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解读,总结归纳出鲁迅小说形象色彩词语运用的四个主要特色,并揭示了形象色彩词语在鲁迅小说创作中的功能和价值。形象色彩词在鲁迅小说文本中的丰富表现和创造性运用,正是鲁迅追求文学语言具备“意美”、“音美”和“形美”等美感特征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范伯群、曾华鹏撰写的《鲁迅小说新论》一书,最近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逐篇研究了鲁迅的二十五篇小说,细致分析了各篇的思想内容、人物性格和写作特色,系统考察了鲁迅小说“从生活到艺术”的创作过程,深入研究了鲁迅小说的艺术构思、情节提炼与创作风格。该书的显著特点是,不受前人研究成果的束缚,也不受某些图解的影响,而从“设法弄清鲁迅要写某篇作品的动机和意图”入手研  相似文献   

8.
一、鲁迅小说中“我”的写法 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两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集,共收小说二十五篇。其中用第一人称写的就有十二篇:《狂人日记》《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由此可见,鲁迅是很喜欢用第一人称进行小说创作的。一个作家采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结构小说,展示情节,突显主题,这是由他的创作观和艺术个性决定的。鲁迅写小说有着非常明确的创作目的,就是“想利用他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鲁迅从一九一八年四月到一九三五年十二月的十几年时间里,陆续写出了三十三篇短篇小说,即收入《呐喊》十四篇,《彷徨》十一篇,《故事新编》八篇,三个集子总共二十余万字。鲁迅的小说创作,宛如一座巍峨的丰碑,他在五四前后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传统小说从思想到形式的总突破,同时在国外也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鲁迅善于吸收外国文学的营养,继承并革新我国的传统小说艺术,以自己的创作成就贡献于世界。下面简略谈谈他的小说及小说理论在国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对“梦”与“境遇”及其关系的思考 ,是鲁迅前期思想的核心内涵 ,构成了《呐喊》、《彷徨》创作的一条中心线索。本文以此对《呐喊》和《彷徨》进行重新解读 ,展示了鲁迅创作中更深层次的内涵与追寻  相似文献   

11.
对“梦’与“境遇”及其关系的思考,是鲁迅前期思想的核心内涵,它构成了《呐喊》、《彷徨》创作的一条中心线索。本文以此对《呐喊》、《彷徨》进行重新解读,展示了鲁迅创作中更深层次的内涵、矛盾与追寻。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小说,就艺术上说,从《呐喊》到《彷徨》是一个发展。比较这两本小说集,鲁迅两次谈到《彷徨》比《呐喊》在艺术上更为成熟。成熟的经验当然是多方面的,我们从典型化技巧的角度作过探讨;鲁迅还说过,《彷徨》的小说,“脱离了外国作家的影响,技巧稍为圆熟,刻划也稍加深切”,可见从借鉴外国作家的过程中总结经验,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如所周知,对于外国艺术遗产的学习和借鉴,鲁迅发表过著名的“拿来主义’的理论。这一理论是他长期以来实践经验的总结。他的全部经历和作品都说明着他拿来了什么,吸收了什么和抛弃了什么。作为创作重要部分的小说,这一特点表现得尤为明显。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对外国小说艺术的借鉴,就是从敢于“拿来”、“自由驱使,绝不介怀”,到博采众长、“脱离”具体作家的具体影响,到完全“独立”、创造出自己的崭新的艺术形式,这个过程正可以看出是对于“拿来主义”原理的不断实践、不断认识、不断深化。本文试图对这一过程作粗略的探索,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3.
《明天》是鲁迅小说中较为特殊的一篇 ,它是鲁迅为自己创作的一部小说 ,隐藏着更深的发泄、自慰和自我解脱的心理动机 ,形象地演绎了早期鲁迅解开死亡之结的精神历程 ,因此《明天》这部小说对研究鲁迅思想和艺术有重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追踪鲁迅小说从“呐喊”到“彷徨”的创作历程,探讨了鲁迅矛盾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伟大人格和精神世界。认为鲁迅小说由于对中国社会现实的理性审视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当时中国社会状况的失望和弃绝,而充满绝望与反抗绝望的紧张感,并将鲁迅小说的创作形态熔铸成了“彷徨”中的“呐喊”。本文还探讨了鲁迅小说中未来理想的道德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将近七十年来,在整个鲁迅研究中,对鲁迅小说的研究成绩最大。但是,鲁迅小说研究没有到顶,鲁迅研究工作者仍在继续努力着,新的成果终于出现了。那就是王富仁的博士学位论文(摘要)《<呐喊><彷徨>综论》(见《文学评论》1985年第3期第4期)和范伯群、曾华鹏撰写的专著《鲁迅小说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以下简称《新论》)。前者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鲁迅小说研究的新体系,即《呐喊》、《彷徨》是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后者的新贡献在于用新的方法从新的角度,对鲁迅小说进行了单篇的和综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明天》是鲁迅小说中较为特殊的一篇,它是鲁迅为自己创作的一部小说,隐藏着更深的发泄、自慰和自我解脱的心理动机,形象地演绎了早期鲁迅解开死亡之结的精神历程,因此《明天》这部小说对研究鲁迅思想和艺术有重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鲁迅关于唐代小说的历史地位、唐代小说的题材内容和艺术特色、唐代小说对后世创作的影响等几方面的真知灼见,总结了鲁迅对唐人小说研究的杰出贡献,从中更深地体会鲁迅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进步的文  艺思想。  相似文献   

18.
读书先读序。序的作用在于介绍推荐某一著作(或背景材料),说明写作目的、写作过程、主要内容、作者情况及同本书内容有关的一些事情。在《呐喊·自序》(以下简称《自序》)中,鲁迅通过叙述自己的经历来反映思想发展的过程,并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从中可以看到他的社会观、文艺观和创作态度。因此,读《自序》是登堂入室以窥《呐喊》全貌的必经之路。《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其中收集1918年至1922年间所写小说十五篇。《自序》写于1922年12月3日,涉及的很多内容是给自己的小说作了注脚(其后的《彷徨》则无序或跋)。按常…  相似文献   

19.
鲁迅于1935年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总结自己的小说创作经验,回顾了《药》、《狂人日记》所受的艺术影响后说:“以后虽然脱离了外国作家的影响,技巧稍为圆熟,刻划也稍加深切,如《肥皂》、《离婚》等,但一面也减少了热情,不为读者们所注意了。”对照鲁迅的小说创作实际,这是十分剀切的话。纵观《呐喊》《彷徨》集,《肥皂》确实是艺术技巧最为圆熟的一篇成功之作。第一,从人物关系的设计和故事情节的组织来看,《肥皂》的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相似文献   

20.
在《呐喊》、《彷徨》的廿五篇小说中,有十二篇用第一人称写的。在中外小说创作史上,象鲁迅这样经常、熟练、成功地运用第一人称构思情节,塑造典型,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是罕见的。巴金这样评价;“鲁迅先生的短篇集《呐喊》和《彷徨》以及他翻译的好些短篇小说都可以说是我的启蒙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