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辞源》是一部高质量的大型古汉语辞书 ,其所释词语取自文献语言 ,因此在词目设置、释义及语例选择方面均有其特殊性。从《辞源》中存在的一些瑕疵看 ,古汉语辞书的编纂应积极、审慎地汲取有珍贵价值的故训 ;要充分顾及相关词语含义的一致点 ,不可以释义前后抵牾、自相矛盾 ;应在准确理解文献语言的基础上精当地选择词目 ,避免词目设置不合理。  相似文献   

2.
近年猎阅一些古汉语训诂专著和文章,觉得有的从方法到结论都很成问题。兹选两条词语,予以辨正,并借此提出目前古汉语词义诂释中一些值得注意的通病。是否得当,祈请行家和读者们审鉴。辨“所”有“时”义徐仁甫《广释词》卷九列“所——时”一条,曰“所犹‘时’,时间代词。”(按:当称“名词”)黄灵庚《古汉语词义琐记》曰:“所字古训有时义”。陆宗达等《古汉语词义研究》更说明“所”有“时”义是“从时间到空间的引申”。诸家都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方言中的某些语言成分,正是昨天古代汉语中所固有的成分;利用方言材料印证古语词是训释古代词语的一条重要途径,它对古代汉语词语的训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考释涟源方言(白马片)中的部分动词古语词,希望能对古汉语的训释工作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自从陈承泽在《国文法草创》中提出“致动”、“意动”说之后,古汉语中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已被语言学界绝大多数人所承认。与此并列的还有一种“待动用法”。有些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出过这种观点,可惜的是未能深入阐述。本文拟为古汉语“待动用法”争一席位,以就教于大方之家。一、什么是“待动用法”所谓“待动用法”,指主语以用作“待动”的词语所表示的态度、方式方法来对待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如:  相似文献   

5.
新洲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可以划归江淮官话区。新洲方言中有些常用词语与普通话不同,它们听起来似乎有点“土”,但是如果将这些活的方言与古典文献用例相结合,并对它们进行考释,可以看出,它们其实是古汉语的遗留,例如“巴家”、“板”、“避鼠”、“心厚”、“肉奶奶”等词语在很多古代文献中都可以见到,像《说文解字》《台阳笔记》《醒世姻缘传》等等。这些词语在《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中有的没有出现,有的释义不准确,可以据此,《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进行补充完善。  相似文献   

6.
训诂学是以古汉语词义训释实践及其理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在现代汉语词汇研究中有着许多学科无法替代的功用:有助于研究现代汉语的词义系统和词义演变;有助于深化现代汉语词汇语源的研究;有助于研究现代汉语词语的语素义;有助于分析现代汉语合成词的构词方式。  相似文献   

7.
释“披靡”与“辟易”─—联绵字分释举例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释“披靡”与“辟易”─—联绵字分释举例之一白平汉语中的联绵字,目前学术界都把它们看作是单纯词,凡是历史上人们对这些词语所作的不符合这一规定的解释,大都遭到了否定。例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在《古汉语通论》第三中谈道:“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连绵...  相似文献   

8.
“于是”在古籍中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语,用法也较为复杂。从“于是”在句中结构位置来看,有用在句首的,有用在句中的,有用在句尾的。用在句首、句中、句尾,在不同的情况下,又有不同的词义。语言学界对于古汉语“于是”的词性和作用的看法不尽相同,有人认为文言“于是”略等于现代的连词“于是”,表示两个动作行为的承接关系;有人认为“于是”不是一个词,是介词“于”和指示代词“是”组成的介词结构。  相似文献   

9.
玉因其象征着权利、地位、财富,代表着美好、吉祥和高贵的品德,自古以来受到了中国人的崇拜。在古汉语词汇中,形成了大量与玉有关的的美称词语,几乎用“玉”字囊括了所有被视为高贵、美好的东西,极大的丰富了汉语的词汇,提高了汉语的表达效果。本文从以玉喻美的的角度出发来探讨玉词语的审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词义拾补     
古汉语中,有不少词语的义项,不见于字书、辞书、韵书乃至于专书注释中;或虽有训解而未切当。当前编写汉语大型辞书时,应尽可能加以补正。姑举若干例,就正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1.
最近高兴地读到了王小莘同志前不久在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词语源流漫笔》(以下简称《漫笔》)一书。此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来根据她本人在古汉语和古汉语词汇教学方面所积累的经验、体会写成的57篇短文,还有北京大学何九盈教授的一篇《序》及作者的一篇后记。全书篇幅不大而内容丰富,在不少方面尤其是在古汉语教学方面可给人很多教益和启迪。语言是发展的。语音、语法都随社会的发展而起变化,词汇更是处于经常的变动之中。因此,王力先生在60年代就指出从事古汉语教学必须具有历史观点(《古代汉语教学》),《中国语文》1963年第1期)。可是这几  相似文献   

12.
读了章太炎的《一字重音说》,觉得很受启发,这个问题有继续加以探讨的必要。我们今天研究古汉语,主要的材料是用汉字写下来的书面语言。可是汉字并不是纯粹的标音文字,而是表形兼标音的形音文字;它不象标音文字那样,可以把每一词语的读音一一记录下来。因此我们在研究古汉语的时候,尤其是在研究复音词的时候,就不能不把汉字的这种性质估计进去。我并不同意章氏的论证,但认为他的论点是可信的。这篇文章就是在他那篇文章的启发下写的。  相似文献   

13.
南开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编写的《古代汉语读本》(修订本)一出版,许多高等院校和电大纷纷采用为中文系(科)和历史系(科)的古汉语教材,影响极为巨大。就其词语注释而言,亦多赅洽处;只有极少数尚可商榷。现提出如下,以就教于方家: 1、课文20页《后汉书·列女传》:“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  相似文献   

14.
一种语言词汇中的词在语义上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在考察时就应该把他们当作一个完整的系统来加以研究.语义场理论在现代汉语词汇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运用语义场理论研究古汉语词汇依然有待进一步深入.该文意在对<尔雅@释器>的语义分析做一个初步的尝试,以便人们更好地理解古词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象“微禹,吾其鱼乎!”中的“微”,一般虚词论着都解释为虚词,该文结合过去工具书的释义,把“微”字放在句法结构中去考察它的词性及词义,得出“微”是实词中的动词,作谓语,而非虚词的结论;并且分析了一般论著解释致误的原因在于受现代汉语假设复句一般都要使用成套的关联词语的影响,忽视了古汉语复句多意合的特点,把分句间意合出来的“假如……”的结构意义强加到“微”的词汇意义“没有”或“不是”之中所致。  相似文献   

16.
同义复词是指意义相同的词语连在一起使用,表示同一概念或事物.它是“古汉语中一种普遍而特别重要的修辞现象”.由于一些字词的古义在后代往往隐没不显,加之人们释词时以今律古的思维定势,因此很容易产生望文生训、误解同义复词等错误.表现在辞书编撰上,在“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的思想指导下,语文辞书的编撰强调和着眼的是语言单位的“分”,忽略轻视了其“合’,释义时往往将同义复词强为分解,字字落实,务要说出其异,以致扦格错误.目前最大、最权威的《汉语大词典》,由于编撰者的疏忽或误解,对同义复词错误解释的现象时或可见.本文选取八例试加辨正,以期引起词典编纂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古汉语词汇是非常丰富多采的,这丰富多采的词汇是由多种多样的造词法创造出来的。古汉语修辞不仅使语言的表达精炼生动,而且是创造新词的一条重要途径。(一)比喻比喻是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方式,古汉语不少新词来源于比喻的运用。先看单音词: ①舠《玉篇》:“舠,小船。”形状似刀,所以称“刀”,字本作“刀”。《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  相似文献   

18.
广州话口语保留了不少古汉语词。这些古语词除了单音词或是由两个以上的语素组合起来的复合词之外,还有两个音素不同的音节组合成的联绵词。联绵词是由两个音节联缀而成的单纯词。根据两个音节异同的情况不同,一般分为双声联绵词、叠韵联绵词、非双声叠韵联绵词和双声兼叠韵联绵词四类,其中以叠韵的为多。文章主要讨论广州话口语中留存的古汉语叠韵词。这些词语都曾是当年的口语词,后来才逐渐地走向消退,但是却留存在方言里,世代相传,并在广州话的口语中找到了“言证”,表明粤方言是从汉语分化出来的一支方言。虽然在长期的语言运用中,这些词语并非一成不变地沿用下来,其音义或多或少地发生了变化,但却为我们保留了珍贵的语言材料。  相似文献   

19.
从“空桐”与“奎屯”关系看夏文化的起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古汉语词"空桐",是阿尔泰语"奎屯"的对音,"奎屯"的意思是寒、凉。古汉语中吸收了很多阿尔泰语,尤其是黄河以北的山川地理专名。其中"空桐"就是典型例证。在古汉语的众多历史文献中,凡是出现"空桐"词语的同时,都有与黄帝行迹或传说的记载,由此可以推知黄帝很有可能是古代游牧民族的领袖或神,所以夏文化即黄帝文化起源于游牧文化,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五帝之首的黄帝当然就来自游牧民族了。  相似文献   

20.
本文考证关中方言词语28条,除“罨、眼罨、眼”一条外,其余27条都出自唐宋以前的文献中。通过古今联系,可以使读者更准确、更深入地了解古汉语的词义,同时也可以纠正对某些词的误释或补辞书之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