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薛宝钗是<红楼梦>众多艺术形象中塑造得极为成功的一个女性形象,但对这个形象的解读却莫衷一是.实际上,薛宝钗既不仅仅是典型的封建淑女,也不是宝黛爱情的扼杀者.而是一个善解人意,以诚待人, 集淑女、才女、孝女、美女于一身的女中佼佼者.曹雪芹为人们展现的,不是某种概念的具象,薛宝钗就是薛宝钗,是那"千红"中的一红,"万艳"中的一艳.如果一定要给她下个定义的话,那就是在那个社会中,是"红"是"艳",则必"悲"必"哭",既是"女儿",便一定"薄命"的又一类型的代表.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是一部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巨著,以黛、钗诗词为着眼点,可以纵览全书韵文所反映的文学、文化、语言学特色.从修辞方面来看,二人均善用典故及拟人、复辞等手法.林黛玉善用各种诗词曲赋体例来表达情感,其诗词用韵也呈现多元化特点;而薛宝钗的诗词创作量则明显逊于黛玉,且形式较为单一.仔细研读黛钗诗词.可看出<红楼梦>的诗词有如下特征:"按头制帽"反映人物性格,"一语成谶"预示下文情节,"针砭时弊"暗讽社会腐朽;林黛玉的诗词是女性主体意识的集中爆发,而薛宝钗的诗词则是女性意识在压制下的含蓄表达.此外,黛钗诗词也为"钗黛合一论"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线索:宝钗或多或少也具有黛玉那种多愁善感的气质和一些反叛特性.  相似文献   

3.
美国犹太文学的发展由来已久,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更是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犹太裔作家.他们以写实的笔法记述了犹太移民的生活际遇、文化人格,特别是作为美国亚文化体系的犹太文化与美国本土文化的冲突,塑造了各种各样极具"犹太性"和"异化感"的文学典型.  相似文献   

4.
薛宝钗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淑女形象 ,在她身上我们确实能够看到许多美的东西 ,天资聪慧 ,容艳貌美 ,知书达礼 ,雍容华贵 ;但她毕竟深受封建正统思想、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 ,她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伦理观造成了她一生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本文通过对薛宝钗美丑两个方面的对照分析 ,诠释薛宝钗这个艺术形象的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里的薛宝钗,是一个典型的封建“闺范淑女”的形象。作者以鞭辟入里的艺术笔触,生动地勾画出这个卫道者虚伪的面孔、卑鄙的灵魂和损人利己的本质。在认识中庸之道的反动实质方面,我们感谢作者提供的这个艺术标本。薛宝钗一出场,作者就有意把她和林黛玉作了比较:“品质端方,容貌美丽,人人都说黛玉不及。那宝钗却又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深得下人之心;就是小丫头们,亦多和宝钗亲近。”作者通过这段描述,把薛宝钗的外貌和  相似文献   

6.
20世纪是薛宝钗研究的繁荣时期,此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前,出现了索隐派将薛宝钗比附为某些历史人物、俞平伯的"钗黛合一"论和太愚的薛宝钗是正统的封建淑女等主要观点.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中,多数学者认为薛宝钗是封建阶级忠实的代表者.十年浩劫时期兴盛阴谋红学,"四人帮"及其写作班子借批判薛宝钗实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改革开放以来,学者们开始以不同的视角关注薛宝钗这一形象,认识到薛宝钗是一个复杂的有丰富内涵的人物,对她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是很会讨贾母欢心的,贾母似乎也很喜欢薛宝钗。但是当换一个角度再来审视这些表面上看起来二人相与甚欢的材料时,却有许多证据都表明薛宝钗其实并没有真正得到贾母的喜欢,贾母也一直在对薛宝钗进行着排挤甚至打压,她们之间的关系并不如小说表面上描写的那样和谐美好。弄清楚这层关系,有助于读者更好地去揣摩《红楼梦》中微妙的人物关系,更好地去体会作者"字字看来皆是血"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8.
薛宝钗在《红楼梦》中是作为与林黛玉对立的典型来刻画的,她安分随时,罕言寡语,才貌双全,冰雪聪明,是封建社会淑女的典范,受到了贾府上上下下的喜爱.但几百年来学者对这个人物形象褒贬不一,很难达成一个大致趋同的意见.有人称她是典型的封建淑女,更多的人则说她是一个标准的封建女市侩①.文章在前人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谈谈自己对这一人物形象的看法,与诸位同仁探讨,并期望得到方家的指正.  相似文献   

9.
"含蓄"在宋人的诗学系统中已被赋予了新的价值内涵和实践意义。宋代诗论家将"含蓄"纳入"格卑"以及"雄深雅健"这些具有典型宋代特征的诗学范畴之中进行解释,提出以"含蓄不露"来丰富"雄深雅健"的内涵,使其稍加收敛而更有不尽之余韵,体现在具体创作中,就是"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易。"  相似文献   

10.
韩愈主张“文”、“道”并重,散文创作在艺术技巧及表现手法上颇具特点,“发言真率”和“抑遏蔽掩”两种笔法各臻化境。韩愈散文中“发言真率”之作,锋芒毕露,雄辩劲拔,文势如虹;运用“抑遏蔽掩”笔法则含蓄蕴藉,意味悠然,婉曲尽情。两种笔法都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