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文章集中论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在对日关系中,为中国革命所进行的不懈努力与追求。作者认为:孙中山先生的主要贡献在于: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而广交日本朝野人士以求得外援;为实现国民经济近代化而提倡中日提携;为中国的统一而力主中日亲善。同时作者也指出,孙中山正是在与日本的长期交往中,逐步加深了对日本军国主义的认识,在力主中日友好的同时,对日本强加于我国不平等条约的种种侵略行径给以批判。  相似文献   

2.
自二战结束以来,日本的核政策发生了一个比较明显的演变过程:从坚持“无核三原则”到在核问题上政策立场与实际运作相当矛盾。对于这种态度变化的原因,传统的分析存在着缺陷。本文通过建构主义的视角分析,发现这一变化是伴随着日本对自身身份认同从“核武器唯一受害者”到“普通国家”的变化而演变的。身份认同的转变是日本核政策调整的原因。身份认同是通过国内、国际因素共同构建的。  相似文献   

3.
论南京政府转向抗日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事变以后,国民党南京政府的对日政策有一个从妥协退让到决心抵抗的演变过程。这一演变过程开始于1935年11月的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于1936年7月的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促使南京政府转向抗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因素合力的结果,取决于三个方的因素:日本的侵华政策和行动、中国国内的政治局势、英美苏等国对日本侵华的态度。上述三方面因素在1935年下半年和1936年上半年的变化发展,促使了南京政府转向抗日  相似文献   

4.
在几十年历史演变过程中,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经历了三期发展,即从"老批判理论"到"新批判理论"再到"后批判理论"。就它们与马克思主义关系而言,第一期发展以霍克海默、阿多尔诺的"跨学科唯物主义"和启蒙辩证法为代表,与传统马克思主义"渐行渐远";第二期发展以哈贝马斯的历史唯物主义重建为代表,被重建后的历史唯物主义已经"面目全非";第三期发展以霍耐特对早期批判理论与马克思的重新诠释为代表,被重新诠释后的马克思已经成为"另一个马克思"。因而,从总体上看,法兰克福学派三代批判理论家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从欣赏、信奉到怀疑、批判,再到超越、重建。  相似文献   

5.
<正> 一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八·一五投降,中日两国进行了长达十五个年头的战争。这是一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但是,如何认识、记述这段历史,在国内外存在着不容忽视且令人深思的分歧。如果将近代中日关系史分为四个时期,即日本尾随西方列强侵华,日本带头瓜分中国、日本妄图独占中国、那么,十五年战争时期,就是日本武力征服中国,变中国为日本帝国主义独占殖民地时期了。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6.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武力侵占中国东北的开端,但日本统治集团策谋已久的“满蒙问题”却是欧美列强无不关心的重大国际问题。因而“解决”这一问题不只是向中国行使武力,同时也意味着向列强挑战,意味着日本对外政策的重大转变。所谓“满洲国”方案,从制订到实行,集中,典型地反映了国际因素对日本外交决策过程的实际影响。  相似文献   

7.
1988年5月上日至6日,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史专业研究生学术交流团一行十五人访问南开大学,并与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日本史专业研究生举行学术交流会。会上,中日双方提出学术报告五篇,与会者针对报告内容就三个问题进行了认真热烈的讨论。一、中日两国日本史研究的现状与动向。日方在报告中介绍了战后日本近现代史研究的特点,指出战后日本史学界摆脱了战前皇国史观的束缚,批判了反动的帝国主义历史观,特别是在六十年代后批判了以美国学者为代表提出的“近代化论”思想,使日本历  相似文献   

8.
辛哲男 《日本学刊》2008,(1):116-120
为了把朝鲜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十年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两次战争.1894年7月25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日清战争(我国称作"甲午战争"--编者注)的目的是在侵略朝鲜方面夺取主动权,而1905年2月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日俄战争的目的在于独占朝鲜.  相似文献   

9.
随着强征劳工受害诉讼案在韩国进入实质性司法阶段,东亚地区清算日本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责任运动到了决定性转折期。中韩同是受日本帝国主义伤害过的国家,邦交正常化以后的中日关系更饱受"历史问题"周期性发作之苦,中国对日外交似乎也到了考虑设置解决"历史问题"议程的重要关头。通过研究邦交正常化过程和"历史问题"发展史可知,《中日联合声明》中日本的"反省"修辞遮蔽了谈判时对侵略加害历史做出口头谢罪的事实,"密约构造"导致日本侵略战争责任的暧昧化并演变为中日间围绕"教科书事件""参拜靖国神社事件"等的"历史问题"冲突。日本的有识之士在当时就曾提出战后处理的若干原则,或可为继续战后处理、实现中日"历史和解"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0.
论一战至“九·一八”前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及其特征吉林大学日本研究所陈景彦前苏联学者斯拉德科夫斯基曾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日本帝国主义提供了短时期在中国经济中奠定统治地位的可能性"①。毫无疑问,从一战开始至"九·一八"日本武装侵略东北,这是日本经济...  相似文献   

11.
中央电视台6月29日《新闻联播》及第二天的《焦点访谈》都播出了同一条新闻“1995年6月28日,一位81岁名叫耿谆的中国老人和其他花冈事件的幸存者及死难者家属11人向日本东京地方法院提起诉讼,状告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期间鹿岛公司残酷虐待中国劳工的罪行,并要求法庭能以公正的态度解决鹿岛公司与中国劳工之间的民间赔偿等问题。这起中国民间对日索赔案立即引起世人关注,尤其是在日本帝国主义战败后50年之际更具有特殊意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是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不屈不挠地奋斗了一生。在他的领导下,腐败的清王朝在辛亥革命的炮火中崩溃了。然而,革命的果实却为帝国主义勾结封建顽固势力篡夺了。反动势力疯狂地扑灭革命,而有些革命党人也在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面前妥协退让,说孙中山“ 理想太高”,“不合中国之国情”。他们捧出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说教,抵制孙中山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孙中山则认为:“中国近代之积弱不振,奄奄待毙者,实为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一说误之也。”①因此,要革命,就必…  相似文献   

13.
彭曦 《日本学刊》2012,(3):130-142,160
作为战后日本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学者,广松涉和山之内靖解读马克思的视角十分独特。广松认为,立足于关系主义的"物象化论"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而山之内则主张,早期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确立的"受苦者"的视点先驱性地表明了生态学的思想。虽然在对早期马克思评价上,广松与山之内意见尖锐对立,但他们都对现代欧美文明持批判态度,而这种态度同时也是20世纪日本思想界的一贯主题之一。日本马克思主义从神道、佛教等日本传统文化中获得启示,具有鲜明的日本特色。  相似文献   

14.
五四运动既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新文化运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以下简称民主派)在这两方面均有所建树。本文对此作初步探讨,敬请海内外学界前辈和同行教正。 (一) 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前的民主派,虽然经历了从辛亥革命到护法战争的屡次失败,但仍然是中国资产阶级政治上最进步、组织上最巩固、在人民群众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政治派别。他们一直密切注视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妄图通过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等阴谋“入宰我国”的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了深刻揭露,对爱国学生反对中日军事协定斗争大力声援。因此,…  相似文献   

15.
从满州移民政策看日本的侵略本质徐业滨满洲移民政策是20世纪初期,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地区采取的一种殖民政策,是日本帝国主义制定并实施的一种企图永久性地霸占满洲、吞并中国,称霸亚洲乃至世界的一种侵略政策。这种政策从其产生、发展直至贯彻实施无不体现着日...  相似文献   

16.
序回顾战后日本的历史研究过程,就会发现从六十年代后半期已开始产生了一种变化。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恐怕就是重新研究欧洲近代史的倾向增强了。日本战败和紧接着实行的一系列民主政策被看成是“日本旧制度的崩溃”(高桥幸八郎),促进民主化被当成了当时的课题。因此,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也就成了历史学界关心的问题。六十年代以后,对“近代主义”的批判尖锐起来。这种批判认为,六十年代日本历史学家  相似文献   

17.
现代西方哲学尽管思潮更迭、派别众多、变化频繁,然而其分化和合流、演变和发展则主要地是在科学哲学中流行的实证主义(亦称唯科学主义)思潮和社会哲学中流行的人本主义思潮的两元对立、双峰对峙(当然,这种划分是相对的)。十九世纪中期是欧洲哲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传折点。正是在康德哲学大综合后,开始分化出三条路线:一条是沿着德国古典哲学的路线,从康德经过费希特和谢林到黑格尔、费尔巴哈,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改造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引起了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一条是与黑格尔同时代的叔本华创立了“唯意志论”哲学,连续演变出生命哲学、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哲学等,从而形或了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所谓“人本主义”思潮;一条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差不多同时的孔德实证主义哲学,连续演变出从马赫的经验批判主义到实证主义变种的语言分析派、结构主义、过程哲学等等,统称实证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18.
"新帝国主义"或"新帝国"论被视为一种应对冷战后新的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政治思潮,是全球化加快推进、世界格局剧烈变动的产物,是帝国主义演变的新形式和新阶段。它将当今世界各国划分为不同类型,并把"失败国家"看做最大的威胁;宣扬美国的强势地位,主张美国有责任发挥领导作用;认为传统的手段难以阻止新的威胁,主张采用"新帝国主义"手段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秩序;主张采取"双重标准",实施"先发制人"、"单边主义"战略。"霸权稳定论"和"民主和平论"是其两个理论基点。"新帝国主义"不仅适应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需要,而且为冷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继续控制和盘剥广大第三世界、攻击和颠覆社会主义提供了一套理论和政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日本中国驻屯军的由来、演变及罪行张宗平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史上,日本军队作为军国主义国家机器最主要的部分,始终积极地推行侵华政策,充当侵华急先锋。在日军中,派驻中国东北的关东军和华北地区的中国驻屯军,起过尤为恶劣的作用。关东军制造“九·一八”柳条湖事变...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五十周年,也是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的五十周年的日子,每一个中国人民,都在为之欢欣鼓舞。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国人眼中实际是从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入我国东北开始,而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结束,这场牵涉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十亿人民安危的战争,中国战场负担了最重要的任务。江泽民同志今年在莫斯科时说过,仅仅八年抗战中,我国的伤亡人数,就达三千五百多万,这等于现在三个上海市的市民总数,这不能不引起我们严重注意的。日本之侵略中国,筹划已久,很早以前就是他们的既定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