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选取农业总产值、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一产业增加值率、乡村固定资产投资、乡村人均耕地面积、单位播种面积农机总动力、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单位面积用电量、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重10个指标,构建河南农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原始样本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对河南农业竞争力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价,结合影响河南农业竞争力的相关因素,提出提升河南农业竞争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李雅淇 《国际公关》2022,(23):136-138
地区生产总值即地区GDP,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速度与质量的重要指标。现阶段我国正面临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转型期,研究影响地区生产总值的因素对于各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北京市2001—2020年二十年生产总值数据为样本,进行时间序列分析,用图形描述出生产总值在二十年间的变化趋势,并对未来五年的生产总值进行了预测;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北京市就业人口数、人均可支配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对于生产总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全省土地面积为12.14万平方千米,1998年耕地面积为117.82千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7%,粮食总产量为958.11万吨,人口为3300万人,人均粮食拥有量为290.3千克,根据有关预测资料,我省人口数量将在2044年左右达到高峰,估计为4200万人,而届时耕地面积估计为93.l万公顷,人均0.34亩,耕地面积的持续减少使得粮食的持续发展不容乐观。正确处理好人口与粮食关系问题是我省农业在ZI世纪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本文根据“狭义”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基本模型,通过对我省农业发展历程的分析,探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1…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农业发展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选取作为山西省委省政府重点扶持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治理的长治市作为研究对象,在农业发展相关理论指导下,主要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详细对影响长治农业生产总值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总值与农业耕地面积呈现正相关;农业生产总值与政府扶持力度及农业财政支出呈现正相关;从务农人数和农业生产总值的数据来看,二者呈现负相关;农业生产总值与科技投入(及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化肥施用量)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技术与制度创新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中国耕地资源的数量、质量、产量及产值效率现状。结果表明,我国人均耕地十分贫乏,并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中、低产耕地面积大,高产耕地面积小。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大的地区,耕地顷均产值都较低。产量排位靠前的地区,其产值并不一定高。为合理、高效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出了使用新的农业技术、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健全法制、提高耕地资源管理水平等技术创新战略,以及增加农业科技投入、进行体制改革、调整粮食种植结构、设立土地开发基金等制度创新战略。  相似文献   

6.
选取2000-2013年30个省、区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工具变量估计方法对农产品贸易开放、农业增长与中国农业环境的关系进行考察。研究发现,样本期内我国化肥等农业化学品使用强度逐年增加,畜禽排放粪便量呈波动变化。农产品出口依存度对农业化学品使用强度具有明显的负向影响;对畜禽排放的粪便量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人均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与我国农业环境之间的关系不满足“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此外,人力资本、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不利于降低农业化学品使用强度,但有利于缓解畜禽养殖污染。提出我国应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努力提高出口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及绿色化水平,以实现农产品贸易、农业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章根据焉耆盆地1992-2011年的统计数据对盆地耕地面积变动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经过计算得出结论,即经济发展、人口规模、农业生产等是焉耆盆地耕地规模变化主要的驱动因素。耕地面积与总人口、人均耕地面积、播种面积、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农业总产值之间,存在较大的正相关性。其中相关性比较大的是农业总产值和地区生产总值,该区域中经济水平的变化影响耕地数量的变化,同时耕地数量的变化也影响各项经济指标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我国人均土地只有世界人均的三分之一;耕地面积只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却养育着世界22%的人口,吃饭始终是一个突出的问题。1995年1月,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公开发表的《世界情况报告》中,对中国农业的前景作了悲观的估计  相似文献   

9.
土地作为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影响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最重要的因素。在我国农村现行土地使用制度下,能否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重新配置现有耕地资源,使土地相对集中,是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关键。 一、实行上地适度规模经营,首要解决的难题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我国是一个耕地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耕地不足1.5亩,仅为世界人均占有耕地的  相似文献   

10.
非均衡制度变迁形成了中国农业劳动力“离土不离乡”与“非永久性乡城迁移”的特殊转移路径.城乡二元财政体制导致单位农业产值和每一农业劳动者所获得的财政支持仍然远小于非农业部门,而二元金融体制、土地征用制度及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性制度又导致了农业资源的大量流出:一方面,劳动力转移的特殊路径影响了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另一方面,农业资源又在制度与市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不断流入城市非农产业.受城乡资源配置失衡的影响,我国二元经济转型过程中就业结构转换滞后于产值结构转换,从而导致农业与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仍有较大差距,二元经济强度不仅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与其发展程度大致相同的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11.
鄱阳湖区农业面源污染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农业面源污染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经营规模、劳动力转移之间有着内在联系为基本理论假设,以江西省鄱阳湖区25个县区的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建立相关的计量经济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农业面源污染呈正相关;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比重、人均耕地面积、非农就业比重和单位面积耕地农业劳动力数量与农业面源污染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传统农区农民土地制度选择偏好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对土地制度的选择偏好,将直接影响农民在土地制度形成和变迁中的“谈判”行为。该文作者通过在陕西眉县传统农业地区进行农民心态调查,获得原始数据,利用正交选优方法,得到年龄、性别、人均土地、人均收入和区位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民土地制度选择偏好的影响程度。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人均收入、年龄和人均土地数对土地制度选择偏好影响特别显著;教育程度有一定影响;区位和性别无影响。最后,作者对调查与分析结果做出了经济学解释。  相似文献   

13.
运用陕西省1993~2007年的面板数据,在已有文献对影响农户农业生产投资研究的基础上,选取农户纯收入、农户生活消费支出、农产品销售收入、农业贷款、土地规模、农村公共投资为影响因素,用Eview5.0计算分析这些因素对农户农业生产投资的影响程度,找出可以激励农户农业生产投资的有效措施,提出加大农产品价格支持和直接补贴力度,加强农村道路和农田水利建设,增加农村小额信贷和放松农村金融管制,建立健全农业生产的社会服务体系等建议,推动农户农业生产投资。  相似文献   

14.
农地流转效益、农业可持续性及区域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农地对农业生产的基础性作用,采用多元统计方法以及面板数据对我国农业可持续性进行了测度,分析了农地流转对农业可持续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中、东、西部地区的农业可持续性大小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粮食非主产地区的农业可持续性大于粮食主产区;而农地流转对农业可持续性的影响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或粮食非主产区表现出显著性,在经济欠发达的中部或粮食主产区则表现不明显。因此,建议大力推进耕地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地区农地的有序、高效流转,如中、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地区,挖掘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潜力,促进与保持农业可持续性,实现区域间平衡和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农业补贴政策效果评价与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减免农业税并对农业进行补贴是中国农业政策的重要转折点,其实施效果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以农民收入、粮食总产量、人均耕地面积代表农业补贴政策主要目标,农业补贴政策作为虚拟变量,通过灰色关联度定量评价了2004—2008年间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结果表明:在所有因素中,农业补贴政策与农民收入、粮食总产量、人均耕地面积关联度处于最弱地位,说明农业补贴政策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提出了调整农业补贴称谓与标准,注重农业保险补贴及调整农业补贴结构等农业补贴政策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从农业生产的历史发展趋势、定性和实证等 3个方面分析 ,认为人均耕地资源是影响农业集约经营的重要因素 ,人均耕地资源的减少在一定条件下将促进农业集约经营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对农地利用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武汉城市圈为案例区,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从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等方面定量分析了城镇化对农地利用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对农地利用强度均具有显著的影响;人均GDP对农地利用强度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城镇化进程中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对农地利用强度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减少量对农地利用强度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人口城镇化对农地利用强度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公路密度对农地利用强度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业机械总动力在当前阶段对农地利用强度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区划为3个不同的区域,筛选出人均耕地、森林覆盖率、秸秆综合利用率、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比重、单位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种植业产值比、林果业产值比、畜牧业产值比、渔业产值比、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油料播种面积比重和蔬菜播种面积比重12项指标构成高效生态农业区划指标体系。整理得到3个区域高效生态农业区划指标平均值,以此所反映的各区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情况为依据,结合各区生态农业自然资源特点和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对3个区域的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发展方向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以两省三县384户不同退耕还林规模农户为例,运用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农户退耕还林成果巩固意愿的因素。结果发现:愿意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农户所占比例为81.77%;户主年龄、户主文化程度、村庄人均耕地面积、退耕还林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现有退耕还林补贴标准、退耕后耕地面积以及外出务工月收入等因素对农户退耕还林成果巩固意愿有着正向的显著影响,而子女人数、种植业收入在家庭收入中所占比重和耕地单位面积农资的投入量等因素对农户退耕还林成果巩固意愿有着负向的显著影响。提出了加强退耕还林地区农村中老年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促进县域非农产业的发展、适当提高大规模退耕农户的退耕补贴标准和着力推进黄土高原水利灌溉设施的建设等政策建议,以不断完善退耕还林成果巩固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