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音乐家、作曲家黎英海先生的钢琴作品《夕阳箫鼓》的和声语言进行了分析。主要从和弦结构,和声进行特点,和声功能与色彩的关系,偏音的处理,调性布局与转调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我国第一代作曲家"之一的黄自先生,以其具有较高艺术质量的创作,在我国现代音乐发展中,有着深远的影响。文章通过对黄自艺术歌曲创作中钢琴伴奏的和声运用手法及和弦选择进行剖析归纳,总结出黄自作品中调性功能和弦、变和弦的运用以及对民族化和声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叶长春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10):73-75,112
通过对巴洛克时期著名作曲家维瓦尔第的女高音咏叹调集的介绍以及对作品歌词、曲式、调式、乐句等的分析研究,从歌曲的歌词及音乐创作两方面对作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从而凸显了巴洛克时期声乐作品创作的特有风格。发现"巴洛克"时期歌剧咏叹调的歌词简洁明了,维瓦尔第将歌词与旋律结合在一起更加完美。同时歌集的旋律创作也充分展现了巴洛克时期声乐作品所特有的ABA曲式结构、转调、繁复的长乐句等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几种五声性和弦结构观点的比较分析 ,认为用五声纵合性理解五声性和弦的结构 ,更具有合理性与包容性 ,其它的几种结构分类 ,只是五声纵合结构的五声性和弦在具体作品与各种和声手法中的不同表现形式。根据五声性和弦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作用 ,尝试将其分为调式色彩和弦与特征音响和弦  相似文献   

5.
巴托克致力于深入民间收集和整理音乐资料,把民族音乐的素材融入到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中进行音乐创作实践,他用自己的音乐完成了民间精神与时代特征的完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巴托克式的音乐风格.在和声运用方面,为了突出匈牙利民族音乐特征,巴托克力图摆脱严谨的传统和声条框的束缚,探索新的和声表现手法,他将匈牙利民族调式和大小调体系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和弦构成的三度叠置原则、和弦外音的观念、调关系的理解、转调及扩展半音的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突破与创新.他对传统的和声理念注入新的活力,在和声表现力的运用上,极力体现匈牙利民族音乐的特点,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新的调式和声结构.巴托克的和声手法的运用以及和声风格的特色非常接近于我们民族的调式和声的特点,因此也非常适合于我们在音乐的民族化创作方面研究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第二钢琴奏鸣曲》是德国最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贝多芬·路德维希·范的早期作品之一。贝多芬的早期作品较集中地显示了贝多芬的古典传统。但也可以看到在曲式结构及和声的变化、八度和弦技术的旷泛运动、突然的转调手法、深奥而丰富的慢乐章——这一切都预示了贝多芬艺术观的转变,那就是在传统基础上的突破、创新、发展,进一步创造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分析这首《第二钢琴奏鸣曲》对研究贝多芬的早期作品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这首作品被明朗的音响世界所支配,贯穿着青春的快乐和爽朗之美,充满青年人的希望与直率的感情。这首作品…  相似文献   

7.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冰山理论"的完美典范。这部作品主要采用内心独白的叙述手法,表现主人公桑迪亚哥独特的思维风格。桑迪亚哥的渔夫身份和"硬汉"性格制约了他的内心独白在词汇、句法及修辞等语言层面上的选择。桑迪亚哥的内心独白经常使用动态动词、句法重复以及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这些语言层面上的特征体现了桑迪亚哥英勇无畏、百折不挠的思维风格,表达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调式思维作为和声手法的原动力之一,一直对其产生着潜在的影响。从调式混合的手法、主和弦的模糊法、大小调体系内的半音化、其他特种调式的渗入等四个方面对普罗科菲耶夫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组曲的调式思维与和声手法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进一步理解普氏的作品内涵。  相似文献   

9.
邬浩 《宿州学院学报》2007,22(2):76-78,90
本文从调性布局、转调手法和复合功能这几个角度着重分析了肖邦《夜曲集》的和声技法,并通过肖邦对传统功能和声技法突破方式的分析,来揭示肖邦新的和声手法与《夜曲集》音乐表现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赛之歌》)是小提琴独奏曲中不朽的名篇,后被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刘月宁改编为扬琴独奏曲。本文对钢琴伴奏谱例的调式调性、和声运用、和声色彩、伴奏织体、副属和弦、终止式的运用及近关系转调和远关系转调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11.
德彪西的管弦乐作品《夜曲》包括《云》、《节日》和《塞壬》,是其印象主义风格的代表作之·文章主要分析了《夜曲》之《塞壬》的主题思想与材料布局的艺术手段.作品采用了高度简朴的音高材料形成了有机统一的整体,其特征影响了和声进行、伴奏音型等非主题声部的写作,在音乐的进行中作曲家采用了剪裁、模进、转调、节奏变形等丰富的材料发展变形手法,统一中强调了材料的音色对比、调性对比、音区对比、符奏对比,特别是音色对比.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音乐艺术获得了长足发展,中国钢琴音乐呈现出了新的发展态势。作曲家们在调试特性的基础上,进行民族和声的革新与试验;还有一些作曲家立足于对新风格的大胆探索,追求新的音响效果;更有一些作曲家自己独创技法体系,创作了极具个性化的音乐语言。这些作品在创作手法上所体现出的独创性、刻意追求的音乐环境和音响效果,以及借鉴西方技法来表现民族精神风采所做的一切努力,为推动中国钢琴事业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理查施特劳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是德奥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艺术歌曲是他创作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本文通过对歌曲和声进行中各种根音关系和弦的艺术处理及线条化和声的艺术处理两个方面的论述,揭示了作曲家在和声进行的处理方面个性化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和声中,那不勒斯六和弦是下属和声组中常用的和弦之一。由于该和弦内部结构的特殊性,所以它具有调式交替性和弦与变和弦两种特性。通过对该和弦的起源概述、和弦内部结构的分析以及它在早期那不勒斯乐派作曲家A.斯卡拉蒂、J.S.巴赫、海顿、贝多芬的作品中的应用分析,可以看出,那不勒斯六和弦具有的这种双重性,使该和弦在应用中带来的既有由大六和弦在小调中产生的那种明朗的效应,也有与大调中应用所带来的色彩变换。了解该和弦的这种双重性,希望能有助于我们深刻地认识那不勒斯六和弦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玉米》是当代优秀作家毕飞宇的典范作品,这部作品本色天然、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暗合了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的狂欢化的叙事诗学。具体而言,《玉米》以它多声部的叙述、反讽的手法、粗俗的取象体现了巴赫金所说的"狂欢化文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王建中中国钢琴改编曲的民族特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其中钢琴改编曲尤其值得关注。这些作品运用了易于被大众所接受和理解的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结合多声音乐创作手法和民族化的和声,使钢琴这件外来西洋乐器具有别样的"中国民族特色"魅力,同时也丰富了钢琴的演奏技巧。文章以王建中的中国曲调钢琴改编曲为切入点,通过取材、对民族乐器特性音色的模仿、结构安排以及五声性和声等几个方面,深入分析其改编曲中的民族特色,探索王建中在中国曲调钢琴改编曲中的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7.
沃尔夫是19世纪中后期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在其一生的音乐创作中,艺术歌曲创作所取得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的艺术歌曲多采用著名诗人的诗歌进行音乐创作,《谁置自身如此孤寂》便是选自德国著名诗人歌德的诗歌.在作品中,沃尔夫采用了富有特色的和声手法来构建全曲.通过对这首歌曲的分析与研究,阐述他作为晚期浪漫派作曲家所具有的个性化和声处理手法与个人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8.
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素有"百科全书"和"文体学大全"之美誉。用陌生化理论来分析这部作品有助于加深对小说的语言特色及主题的理解。从全知叙述、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三种叙事视角的转换和词汇、语音、语法和语域的语言变异两个主要方面对该作品进行陌生化的解读,以期待更深刻地领略到这部经典之作的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9.
和声听觉训练在视唱练耳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训练学生的听觉注意、听觉识辨、记忆声音、理解声音等,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解力和辨别判断力十分必要。在和声训练中,对于和弦音响的积累亦非常重要。键盘和声的应用无疑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的思路更是最要遵循的原则。教师可自编一些基本的和声连接练习,让学生在不同调性上弹奏,从理论上加深学生对和声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和声听觉体系。可通过比较、借鉴,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声音、和弦、和声的辨别能力。训练必须不断重复,加深大脑中的记忆痕迹,只有听觉刺激到一定深度,大脑才有可能形成长期记忆而终生不忘。同时也有助于下一步对音乐作品中和声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对不同和弦、不同曲式、不同终止式的听觉对比,分析和弦细微的听觉变化。通过实际音乐作品训练和声听觉是最为重要和有效的。任何训练只有将它付诸实践才有应用价值,这也符合视唱练耳的教学宗旨—通过视唱练耳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并积极服务于学生专业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分析《阿列科》艺术特色和创作手法,对人们深入了解拉赫玛尼诺夫的早期作品有重要意义。拉赫玛尼诺夫以管弦乐队作为基础,使用严谨的和声方法和色彩变换对人物的内心进行描绘。在《阿列科》中我们能感受到古典主义的风格、缜密的和声逻辑和极富浪漫特色的忧郁抒情特色,而这恰是作者整个创作风格初步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