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向党政领导机关提供决定工资政策、编制工资计划和进一步改革工资制度所需的统计资料,今年下半年全将进行一次工资调查。这次工资调查的内容,大致有下面几个问题:第一,关于如何观察今年工资改革后的工资水平问题  相似文献   

2.
唐运舒 《统计研究》2007,24(5):41-47
 本文引入养老保险金记账利率和工资增长率,测算了在不同初始缴费工资和缴费年限条件下实施“做实做小”个人账户政策对参保人养老金水平的影响。通过分析得出:1.政策调整后,养老金给付结构较调整前更能体现缴费积累与养老金水平的内在经济联系; 2.政策调整后个人养老金水平普遍不如政策调整前的水平,政策调整后养老金水平高于政策调整前均出现在缴费年限较长以及初始缴费工资较高的情况下;3.政策调整对不同的参保人影响不同。政策调整加大了低初始缴费工资人群的生活压力;拉大了男、女职工退休养老金的差距,不利于当前社会男女平等和贫富分化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3.
宋长青 《统计研究》1989,6(4):25-27
一、工资统计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按劳分配,工资是将社会产品对职工进行按劳分配的主要形式,在城镇居民的全部生活费收入中,工资收入占四分之三多。在城镇,工资问题关系到每个从事社会劳动的人的切身利益,因而也就成为政府进行计划和决策的重要内容。工资统计因而也就成为政府、社会和人民群众所关注的焦点之一,工资统计数字常常被政府部门作为制定有关工资政策的依据,同时也是社会和群众议论的热门话题。 从微观上看,基层单位的各项改革,大都有工资制度改革方面的内容。企业内部的各项  相似文献   

4.
吴娅佳 《贵州统计》2001,(11):29-30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以胺劳分配为主,其它多种分配形式相结合的分配体系中,工资形式仍是各种分配形式的主体,并带有较强的计划控制特征和政策影响因素。因此观察和分析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发展变化以及当前社会分配中存在的差距,对于社会分配的宏观调控和制度定区域性、行业性工资政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俊琪 《山西统计》2003,(11):24-24
本文从应用的角度分析了现行企业所得税关于工资、薪金支出及附加费扣除政策中的漏洞,概括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原则,并提出了完善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工资是职工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民财富初次分配的主体,也是再分配的重要依据,在居民收入中居于主导地位。合理的工资构成与工资差距,对于扩内需、促发展、维稳定,体现效率与公平至关重要。本文对黑龙江省当前的职工工资状况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建立健全科学的职工收入分配政策和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工资分配公平性的统计评价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资是目前激励手段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式.对于工资分配员工最关注分配的公平性.由于公平性包括内部和外部公平两个层次,本文提出了以工资标准差研究工资分配内部公平性、以平均工资研究工资分配外部公平性的基本路径,并细化提出了具体的分析层次.研究的有关结论可以为企业分析工资分配的公平性、制定和修订工资政策、提高工资激励的效果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8.
分配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运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工资分配是企业管理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随着国有企业体制转换和结构调整进入关键时期,企业分配制度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充分暴露出来。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路径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必须突破传统工资 奖金 津贴的分配模式,积极探索新的分配形式和途径,以不断调动和激发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引入劳动力市场机制,企业工资市场化所谓工资市场化,就是工资以市场为基础而形成。这是与传统的计划工资相对应的一种工资制度。市场经济的发展决定了企业工资…  相似文献   

9.
工资是劳动者付出劳动后取得的劳动报酬。根据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规定,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的多少以及国家有关规定或工资集体合同、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本人的劳动报酬,一般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工资是劳动者基本生活的来源。《劳动法》还规定,我国的工资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的原则,实行同工同酬。随着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发展,以及企业激励机制的不断创新,一些新的分配原则出现并开始实施,用人单位有权决定企业内部的工资分配方式。正因为如此,在行业垄断下,谁有垄断权,谁掌握了垄断资源,谁的工资福利就高、待遇就好,这已成了当前工资分配秩序的一个“潜规则”。今年以来,有关垄断行业的高工资问题,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收入分配的巨大不公,已经成为当今敏感的社会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选取基础设施水平、交通通达程度和经济水平等指标构建了区域发展的物质积累基础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该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物质积累基础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物质积累基础评价模型对昆明市的物质积累基础水平以及其空间结构分异进行了分析,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提高物质积累基础水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丰富详实的统计数字,分析了宝鸡市职工工资的现状。指出其产生原因有三点:1.宏观调控方式不得力;2.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统一性和地区间差异性的矛盾,使改革后的工资制度走了样;3.各种经济法规不健全,工资实物化倾向严重。针对当前的现状,提出五方面建议:1.搞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加强工资基金宏观管理;2.逐步解决机关事业职工工资收入偏低的问题;3.增强企业在工资分配方面的自我约束机制;4.加强行政管理,严格执行工资调节税政策,充分发挥税收的分配调节作用;5.加快推进“福利工资化,工资货币化,发放规范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事业单位工资,自2006年底改革至今,在运行过程中所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现行工资制度基本构成 现行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  相似文献   

13.
在工资差距分解问题中,研究者经常会遇到样本选择偏差问题,直接忽略会导致最终估计结果产生严重偏差,同时在众多工资差距分解方法中,相比于均值分解,分布分解方法更受研究者青睐。针对参数分位回归,本文首次提出可加形式与非可加形式的样本选择参数分位回归(SSPQR)模型,并基于这两类样本选择参数分位回归模型给出修正样本选择偏差后的参数分位回归工资差距分布分解方法。运用上述方法及已有的工资分布分解方法,借助CHNS2015年度城镇数据,本文研究了我国城镇男女工资差距及差距分解问题,得出以下结论:①男女工资差距主要来源是性别歧视问题;②经过样本选择偏差修正后,实际的工资差距更大,歧视问题更严重;③男女工资差距程度在不同分位点上结果不同,换句话说,我们不能简单地仅从平均水平来判断工资差距程度;④与其他已有方法计算结果比较发现,SSPQR计算的工资差距程度更大。  相似文献   

14.
文章将劳动力发展权引入劳动力产权结构,劳动力产权的价值实现过程是一个价值不断增值的动态过程,其价值实现形式职工工资结构归结为合同工资+发展工资,合同工资由市场决定,发展工资由企业内部决定;发展工资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向合同工资转化.无论外部劳动力市场还是内部劳动力市场.均可以建立职工工资长期增长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衡量工资与经济增长适度关系有两个标准,一是工资总额增长不能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二是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不能超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每一物质生产劳动者创造的国民收入)的增长.近年来,不少人对这两个标准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这里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统计口径范围问题.这既有“职工”与创造国民收入的劳动者之间的差异,又有“工资”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口径的差异.如农村中大部分劳动者的收入(含乡镇企业职工工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10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一部分人的生活巳达到小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工资粘性是比价格粘性更加重要的名义刚性,对于分析外生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行业工资粘性的异质性入手,建立多部门DSGE模型并推导出各行业的工资动态方程;通过对行业工资动态方程的结构化GMM估计,得到了我国19个行业的工资粘性,发现各行业的工资粘性存在显著的异质性。本文进一步研究了总体工资粘性的估计问题,发现采用单部门DSGE模型估计总体工资粘性会出现高估的问题,而以各行业工资为权重计算各行业工资粘性的加权中位数可以较好的估计加总工资粘性。  相似文献   

18.
消费结构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下,各种影响消费的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在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及其数量比例的总和。它不仅是消费领域的中心问题,也是社会再生产运行中一个极重要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特别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问题已显得越来越重要。研究黑龙江省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合理化对策,对于促进我省经济协调、快速发展,制定科学消费政策,对居民消费进行正确引导,倡导消费文明,从而建立符合我省省情的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  相似文献   

19.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后,贫困治理的目标由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社会救助制度作为向低收入群体提供物质保障和服务支持的制度安排,为化解生存危机、融入社会、提高发展能力,进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文章以1994—2021年93份低收入群体社会救助政策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政策工具、政策目标以及政策力度三维分析框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政策文本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政府在社会救助政策工具的选择上偏好使用环境型政策工具;在政策目标上,更倾向于为低收入群体提供现金和实物等物质保障,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在政策力度上,政策效力的变化主要依靠政策数量,且存在政策发布层级不高、社会救助法律缺位等问题。基于此,从政策目标、治理任务以及体系完善三个方面出发,梳理出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演进规律,进一步提出推进法制化建设、补充参与主体以及构建发展型救助体系的优化路径,为坚持“弱有所扶”和社会救助制度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支撑。  相似文献   

20.
今年工资工作重点限高保低□赵忻劳动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李其炎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劳动计划与工资工作会议上,要求各级劳动部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看待当前出现的分配不公问题,把缓解分配不公作为企业工资工作的一项突出任务抓紧抓好。他强调“限高保低”是今年计划工资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