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日星 《学术研究》2007,(12):154-158
"粤剧"称谓的逐渐通行是在20世纪初期改戏棚官话为广州方言以后。长期以来,由于对粤剧缺乏明确的界定,粤剧等同于广东戏剧和本地班,致使粤剧形成的历史线索和发展阶段,至今众说纷纭:粤剧史,成了700年的广东戏剧史,或400年、或300年、或150年的本地班发展史。粤剧概念模糊,是导致粤剧史分段分歧的根本原因。粤剧史的研究,必须从剧种构成要素切入,以确立明确的概念为前提,才能在纷纭复杂的戏剧文化中把握粤剧来龙去脉的发展走向,做出符合历史的科学判断。  相似文献   

2.
目前学界对粤剧形成于何时持有不同看法,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如何才算粤剧没有统一的标准。本文主张声腔是衡量一个剧种形成的最重要因素,并从粤剧早期梆黄分开演唱、剧本标记牌调的习惯、乐队定弦的习惯、西秦戏与粤剧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考察,认为粤剧的形成,当始于清代乾隆年间本地班唱梆子,“广腔”并非粤剧的雏形。粤剧在道光之后才成为皮黄系统的一员。  相似文献   

3.
粤剧是以梆子(即西皮)、二簧为主要腔调的皮黄剧种,皮黄入粤是粤剧形成的标志.作为民间演剧的历史传承,"江湖十八本"对于探寻剧种的流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粤剧"江湖十八本"是皮黄入粤之初的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它保留了粤剧"外江戏"阶段的许多遗存,是研究粤剧源流的重要依据.经考证,粤剧的"江湖十八本"最初只有十大本,它来自陕西的汉调二簧,汉二簧实即历史上的秦腔,早在清康熙年间即已风靡大江南北,它是所有皮黄剧种的鼻祖,粤剧是秦腔在两广本土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王馗 《学术研究》2013,(1):142-150
排场是中国戏曲诸剧种在指示舞台调度时形成的具有表现力的舞台艺术套路。粤剧排场的内涵较之其他剧种要丰富得多,不但是行当角色的表现要素和程式组合,而且还是剧目文学创作的基础和前提。正缘于此,提纲戏成为粤剧数以万计的剧目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粤剧旺盛的舞台创造力。粤剧排场艺术和提纲戏的生成,代表了粤剧前辈艺人对于传承和创新的辩证思考,这为当前粤剧表演艺术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5.
1842—1912年粤剧在新加坡的传播是西方现代文明扩张传播与华夏传统文明传承发展的一次碰撞.西方现代工业文明传播具有空间偏向,粤剧的海外传播是近代西方文明扩张的间接产物.航海技术是西方现代文明发展的媒介体现,是具有空间偏向的传播媒介.粤剧作为航海运输工具的"内容",实现了空间传播.而作为媒介的粤剧本身具有口头传播偏向和时间偏向,消解了西方文明传播的空间偏向,实现华夏传统文明的异域传承.粤剧口头传播偏向限制了粤剧仪式的传播范围,将参与群体划定在有限的物理空间内,不利于华人社群的扩大.但与此同时,作为地方剧种,粤剧的口头传播偏向强化了华人社群内部的一致性,在有限的地理空间内强化华人社群的集体意识.粤剧是华夏传统文明的组成部分,具有华夏传统文明传播文明时间偏向特质,表现为对神缘和地缘关系的倚重.粤剧在以方言(地域)为单位的华人社群进行展演,延续了祖籍地的地方特色,传承了祖籍地的历史脉络.西方现代文明传播的空间偏向形成了粤剧的"传播通道",华夏传统文明传播的时间偏向孕育了粤剧的"传承脉络",二者相互交织,形成粤剧在新加坡的传播时空网络.  相似文献   

6.
陈创 《南方论刊》2003,(11):50-51
建设广东文化大省的号角吹响,群情振奋.然而,面对广东最大剧种--粤剧现状,却不能不令人头痛. 自八十年代起,无情的客观事实,逼得业内人士发出"粤剧危机"、"粤剧消亡"的惊叹.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前后,在广东发生了一场规模不小,影响颇大的粤剧改良活动。这场改良活动,发端于一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志士们宣传群众的需要;又恰逢粤剧摆脱外江班的影响,转向地方化、逐渐形成独特的剧种风格的关键时刻。因之,它借了革命潮流的威力,给予粤剧的这个关键性的转变以巨大推动和影响。这场改良活动,无疑是粤剧史上一个重大事件。在今天的粤剧改革当中,回顾一下本世纪初的这段历史,对于了解粤剧中一些存在问题的根源,尤其是总结和吸取那场改良活动的经验教训,作为一种借鉴,应该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广东最大的剧种———粤剧的历史与未来改革思路进行讨论,指出:一、最迟明成化年间已存在的本地酬神土戏,先后受到弋阳腔、昆腔、梆黄等比较完美的戏剧形态与唱腔的影响,采用“戏棚官话”演唱梆黄腔调,清中叶以后逐渐加入广州方言和本地音乐成分,成为现在以粤语演唱的粤剧。二、粤剧的改革应考虑克服方言障碍,在保留粤剧的本质特征———粤曲的前提下,在对白中加入类似京、昆剧种的韵白,以利于非粤语方言区的广大观众的接受和认同。“戏棚官话”的历史为这一改革提供了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敷衍妙善修行而成为观音菩萨的《观音得道》,是粤剧史上不断编排演出的重要剧目.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改编,该剧逐渐发展为以妙善、韦陀爱情发展为线索的叙事模式,而且故事内容也愈加世俗化.这些特点,既体现了早期粤剧的编排体制,符合粤剧总体的发展进程,更与岭南文化所具有的世俗化、通达性相一致.而如此世俗化的观音本生故事戏的演出,也很好地寄予了人们虔诚的观音信仰.  相似文献   

10.
敷衍妙善修行而成为观音菩萨的<观音得道>,是粤剧史上不断编排演出的重要剧目.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改编,该剧逐渐发展为以妙善、韦陀爱情发展为线索的叙事模式,而且故事内容也愈加世俗化.这些特点,既体现了早期粤剧的编排体制,符合粤剧总体的发展进程,更与岭南文化所具有的世俗化、通达性相一致.而如此世俗化的观音本生故事戏的演出,也很好地寄予了人们虔诚的观音信仰.  相似文献   

11.
温卫东 《南方论刊》2011,(6):100-101
粤剧行业,一样要有时代特色和时代精神,要与时代息息相关,与人民命运紧密相连。在创作粤曲的时候,要紧扣时代精神,积极反映群众心声。本文列举的关于免农业税、关于汶川地震抗灾以及歌颂清廉法官和庆祝建党九十周年等活动,充分说明,粤剧表演艺术家同样可以跟时代潮流在结合一起,很好地为社会主义,为人民大众服务。  相似文献   

12.
李婉薇 《学术研究》2007,(12):148-153
1905年夏,流亡日本的梁启超为横滨一所广东子弟学校——大同学校创作了新编粤剧《班定远平西域》,署名曼殊室主人,发表于同年8月至10月的《新小说》。该剧旨在"提倡尚武精神",反映了当时知识界急欲改变国民性的思潮,无疑是启蒙者梁启超的一篇重要作品。其中运用大量粤语和广东民间歌谣,实开粤剧之先河。而剧中插入英语和日语对白,又表现出文学家梁启超大胆的创造精神。如作者自言,此剧"在俗剧中开一新天地"。  相似文献   

13.
粤剧艺术家任剑辉以其“女文武生”的戏台形象,成为中国戏曲跨性别表演的经典之一。同时,她作为20世纪粤剧传媒语境中戏影双栖的明星,具有独特的性别话语内涵和传播意义。本文试图以社会性别研究及表演学理论,阐释任剑辉“女扮男装”的脚色表演:如何运用身体的二重性完成对“女文武生”的性别想象与虚构,并实现一种融合了女性受众期待和戏曲假定性的“新男性气质”。文章通过考察任剑辉在戏场和银幕中不同的性别形象和表演话语,论述任剑辉的易性表演与现实性别、戏迷接受之间的跨传媒文化关联。  相似文献   

14.
粤剧,又称为广东大戏和广府戏,它继承了古代歌舞、百戏、元明南戏、明清传奇等优秀传统艺术,经数百年兼收并蓄,已成为流传五大洲的一大剧种,被誉为“南国红豆”。粤剧的起源与佛山琼花会馆有密切的关系。佛山是明清时期四大镇之一,手工业行会和商业会馆以及神庙众多,酬神的神功戏早在元明就已存在发展。进入清代,随着佛山神庙、宗族祠堂、商人会馆的大量兴建和外来侨寓商人的通入,需要大量的神功戏酬神。而数量庞大、行业繁多的手工业者队伍也常常要庆贺师傅诞,学徒满师亦要请戏。土著宗族的祭祀需要、侨寓商民的文化生活需要和手工业者的行…  相似文献   

15.
林文华 《南方论刊》2011,(8):92+94-92,94
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例,很好地说明了在粤剧表演艺术中,"虎度门"对表演的重要。在虎度门以回,你可以是你自己,跨出了虎度门一步,你就不能是自己了。演员不论遇到何种情况,只要站到舞台上,便要忘记自己,全情投入到角色表演中去,这样,才能很好地塑造好人物形象,感染观众,获得观众的认同。  相似文献   

16.
粤剧行中,行行出状元.无论你是文生、须生、小武、大花脸,还是闺门旦、青衣、刀马旦,又或者是大拉扯、小拉扯,大头(老旦)、开口梅香闭口梅香.跑龙套的手下仔、打级翻(筋斗)的马童.你都不仅仅是代表你自己.因为一台戏反映人物的离合悲欢,人性中的邪恶与正义、善良与凶险的斗争,都是反映社会生活,都是演绎生活中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地方戏曲,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在地方小戏的基础上吸收外来剧种的某些艺术因素而发展成为富有鲜明特色的地方剧种;另一是外来剧种流传到某地,同当地的民间艺术相结合,从而形成既有原来剧种特征,又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型戏曲剧种。粤剧属于后一类型的地方戏曲,它是由梆子二黄系统的戏曲同广东粤语地区民间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任荣 《天府新论》2013,(5):150-158
清末民初,地方戏改良呈现出革命家主导和士伶合作两种模式。以粤剧和滇剧为代表的革命家主导模式以宣传革命为己任,以推翻满清王朝为目标。秦腔和川剧为代表的士伶合作模式以教育民众为己任,以移风易俗、开启民智为目标。革命家主导模式在辛亥革命后便逐渐消失,而士伶合作模式则在辛亥革命后对地方戏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两种模式相比较而言,士伶合作模式对今天戏曲发展的借鉴意义更为重大。  相似文献   

19.
清末在广州出版的《时事画报》及《赏奇画报》,发表了为数众多的戏剧演出图画。由于这些作品大体采用写实手法,且图说互用,故可从中看出清末广府戏剧演出的大概状况:一是祭祀演出占有很高比例,二是演戏肇祸现象屡屡出现,三是戏剧改良如火如荼,此外还可以从中得知粤剧演出的其他风俗、戏班情况及当时城市剧院、农村戏棚的形制情况等。画报作者站在维新立场,客观上提供了难得的、形象的戏剧史料,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我在粤剧舞台三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主演过数十个风格不同的长短剧目。塑造许多性格迥异的古今人物角色。从小武须生、武生和大花脸等不同的人物表演。力求发挥艺术潜质,宽阔戏路。一个演员要在舞台上扮演好一个剧中人物是不容易的,特别是同时扮演几个同类型的人物就更难。如《歌女情缘》中的员外和《伦文叙传奇》中的胡员外,这两个衣着外观上同是须生行当打扮的员外,但根据剧情内容的不同、人物性格的不同,所表演艺术形色上就有所区分了。《伦文叙传奇》剧目,这个故事在广东民间流传很广。伦文叙家景清贫,早读书晚卖菜来维持生计。由于他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