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笔者以戏剧文本中的人物对话为主要语料,识别和区分了汉语交际中的话语角色类型,着重探讨话语角色转换的深层动因、语用效果及主要方式。研究结果表明,汉语言中的话语角色类型及转换的模式和动因与英语基本相符。因此,以英语语料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关于话语角色类型及角色转换的理论框架也基本适用于汉语语料的分析。与此同时,汉语中的话语角色及其转换也具有自己特有的文化特色。笔者认为,对于汉语中话语角色及其转换的深入研究,对于发展和完善语用学、话语分析理论和跨文化交际学是非常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2.
根据其和信息的关系,话语生产者可为作者、说话者、传递者、代言人和传声筒。话语生产者和信息的距离沿着说话者—传递者—代言人—传声筒的顺序依次递增,而话语生产者所承担的责任却相应地依次递减。话语生产者通常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图抉择一个适切的话语角色,并随着交流的推进决定是否进行角色转换,以找到最佳的感情认同和接受方式。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Thomas的话语角色类型理论,并以此理论为指导,分析了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不同人物的话语角色特征,解析了话语角色在言语交际中的转换类型,并从人物的话语角色及其转换的角度,深入剖析了小说中的人物个性和矛盾冲突,从而指出Thomas语用理论对汉语语料具有一定的阐释力。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Thomas的话语角色类型理论,并以此理论为指导,分析了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不同人物的话语角色特征,解析了话语角色在言语交际中的转换类型,并从人物的话语角色及其转换的角度,深入剖析了小说中的人物个性和矛盾冲突,从而指出Thomas语用理论对汉语语料具有一定的阐释力.  相似文献   

5.
话语角色认知的修辞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是社会心理修辞学研究的新成果,阐明言语交际主体及其社会心理在言语交际中的地位和作用。文中论述了话语角色与修辞的关系,话语角色认知及其在修辞中的作用,分别描述了自我角色认知、他人角色及角色关系认知、交际双方之间的话语角色关系认知、话语角色的社会心理认知。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对话语角色的认知,是恰当建构话语、提高话语修辞效果的重要条件。这种社会心理修辞学的研究,揭示了言语规律,为现代修辞学开辟了前景  相似文献   

6.
在Jane Austen的小说《爱玛》中,贝茨小姐是个话匣子,她在与他人对话中不停地从一个话题扯到另一个话题,并不断地把自己的话语角色从“说话者”转换成“传递者”“代言者”或“传声筒”,并经常把言语接受者的话语角色从“受话者”转换成“观众”或“旁听者”。贝茨小姐言语中的话语角色转换是贝茨小姐用来保护面子的礼貌策略,也是Austen用来塑造人物、叙述故事和营造喜剧气氛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7.
话语转述是刑事庭审互动中高频出现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庭审互动中庭审参与者运用转述话语的过程也是话语角色构建的过程。以劳荣枝案的庭审话语为语料,以言据性和话语角色理论为理论框架,对刑事庭审互动中公诉人转述他人话语的动因和公诉人如何通过转述他人话语构建不同的话语角色以实现自己的话语目的进行深入分析并发现:公诉人转述他人话语的原因在于提供公正、可靠和权威的证据来还原案件事实真相。公诉人在使用转述话语过程中构建了报道者、传声筒和发言人三个话语角色并实现了以下功能:以更权威的方式揭露被告人话语前后的矛盾;强调整个案件的重点;增加自己所述话语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社会心理修辞学的角度,通过对一些英语电影对白的分析,分别描述了自我角色认知、他人角色及角色关系认知、交际双方之间的话语角色关系认知。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对话语角色的认知,是恰当建构话语、提高话语修辞效果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结合RBAC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分级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将系统用户依据职能的不同分为不同的角色,同一类角色又划分不同的等级。定义了基本概念和等级-角色矩阵,进行了形式化的描述,并应用在实际系统中。每一个实际用户通过不同等级的角色,对应于不同访问权限的资源,并可动态地进行角色转换和等级变迁,从而使访问控制机制更为灵活。  相似文献   

10.
话语角色是言语交际中话语主体的身份角色 ,合适得体的话语角色能够建构合适得体的话语信息 ,合适得体的话语信息能有效地协调人际关系 ,促进社会合作。选择合适得体的话语角色 ,既要考虑自身角色定位的准确性 ,又要考虑交际双方角色关系的合适性。话语角色的选择要尊重社会角色的复杂性 ,语言变体的多样性 ,民族文化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诗词由于体裁的限制,人物对话往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跳跃性,读者在阅读汉语古诗词时必须弄清作品涉及到的话语角色,识别并补充沉默话轮,这对还原文学作品中人物会话的整个结构,充分理解言简意丰的汉语古诗词致关重要。汉语(尤其是古汉语)的表达偏重意合,这种表达方式导致汉语古诗词中的不少会话角色关系呈隐性,读者需通过上下文逻辑推断,才能理清话语角色、会话相邻对、话轮沉默等。在把汉语古诗词翻译成偏重形合的英语时,一般要酌情增加表明会话角色关系、会话相邻对的词语,甚至补充沉默的话轮,并采用直接引语形式,使译文话轮结构清晰,会话关系呈显性。  相似文献   

12.
关联理论对话题相关的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衔接与主位推进都对语篇的连贯起着重要作用,但其作用的发挥必须以话题相关为前提。话题相关是实现语篇连贯的必要条件。而如何实现和理解话题相关是一个复杂的难题,关联理论对此已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3.
听力理解与语篇分析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听力理解方法进行研究和训练时 ,必须充分考虑语篇分析的作用。听力理解的方法主要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 ,二者必须加以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4.
话语权和话语:两性角色的“在场”姿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两性角色的话语权再分配,中国女性在父权社会秩序中重新定位。男性话语赋予女性双重能指的修辞化命名,“女人”作为能指,在亦“玉”亦“瓦”的喻象系统中漂移。在男性霸权中崛起的“女强人”,是对男性话语权的不成功的抗争。  相似文献   

15.
《解放日报》作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在建构纪念十月革命话语上有其鲜明的特色,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解放日报》建构纪念十月革命话语有两个中心,即以苏联为中心建构纪念十月革命话语和以延安为中心建构纪念十月革命话语;另一方面,《解放日报》建构纪念十月革命话语有三大作用,即呼吁团结、学习苏联和动员群众。与此同时,《解放日报》建构纪念十月革命话语有三重价值,具体表现在:一是在建构纪念十月革命话语中体现党性;二是在建构纪念十月革命话语中体现民声;三是在建构纪念十月革命话语中体现真理。  相似文献   

16.
采用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理论,对《南方都市报》气象新闻语篇的基调和角色转换进行分析,发现报纸气象新闻语篇的“编、作者一读者”之间在身份、接触和情感三个方面表现出不平等的关系,存在人际关系协商.这种现象出于多种因素考虑,符合新闻报道和信息披露的特点和要求.用语言学理论探讨气象新闻中的角色转换和人际关系协商,为研究报纸新闻语篇提供了语言学视角.  相似文献   

17.
基于真实法庭调解话语语料,以卡佩珀等提出的不礼貌应对模型为理论框架,重点探讨法庭调解过程中参与者的不礼貌话语策略的运用,将打断、沉默、停顿等元调解话语和不礼貌称谓语、转换话题、重复话语、变换角色话语等调解话语实施不礼貌调解策略,旨在揭示法庭调解中有悖于和谐构建的调解话语策略运用,以期规范调解话语策略礼性表达,推动法庭调解朝着促进社会和谐目标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有一个梦想》是一篇举世闻名的演说。隐喻的运用是其成功的重要要素之一。作为一种语篇策略,隐喻在语篇建构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通过类比转移机制,始源域和目标域间的互动使隐喻在语篇层面延伸。本文旨在从语篇功能角度入手探讨隐喻对这篇演讲的语篇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分析发现,隐喻延伸在语篇中形成了系统的词汇衔接网络,既增强了语篇的连贯性,又丰富了语言表达,从而使演讲语言华丽优美,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9.
文学教师在文学教育中扮演两种角色:文学评论者和文学话语传递者.文学评论者通常被视为高级文学阅读者,他们将成熟的思维逻辑、理论素养和研究培训杂糅进阅读赏析中.而文学话语传递者重视对学生个体性的塑造,阅读和写作过程实际就是话语的描述性因子,文学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对文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消化,并逐渐培养其个体批判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