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信息断裂"与弱势群体的边缘化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揭示出在我国以大众传播为核心的社会性信息传播活动中,弱势群体由于得不到应有的信息传播资源和条件,丧失了在社会发展中的基本话语权,因而同社会主流阶层之间形成了明显的"信息断裂".分析认为,弱势群体因此遭遇不同形式的社会排斥,在社会发展的大小问题上缺乏甚至完全没有他们的声音,因而他们被不断地边缘化,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信息断裂"与弱势群体的边缘化是社会发展难以回避的问题,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社会排斥与弱势群体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社会排斥”是关于弱势群体研究的一个新取向。在我国 ,社会群体弱势化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社会中的种种社会排斥。我国社会的弱势群体主要受到经济的、制度的、社会关系的等多方面的社会排斥 ,这些社会排斥加剧了弱势群体的边缘化状态。因此 ,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针对弱势群体的反社会排斥最重要的是正确有效的社会政策选择 ,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补偿性社会政策和发展性社会政策使弱势群体真正摆脱社会排斥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西方社会排斥理论主要是针对上个世纪70年代西欧由于经济结构调整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产生发展起来的,它主要围绕解决弱势群体的贫困、失业、社会权利的剥夺等窘迫境遇而展开。当前正值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同样也面临着由于社会转型带来的弱势群体问题。通过对西方社会排斥理论的梳理和捡视,并努力使其去西方化,实现本土化,可以为审视当下我国的弱势群体问题提供一个新的分析视角,同时也为我们探寻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提供了许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提高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不但是构建我国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个方面,而且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分析、揭示当前弱势群体政治参与的有关问题,提出从维护社会公平、消除社会排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拓展沟通渠道等四个方面解决弱势群体政治参与问题。  相似文献   

5.
社会学学者们特别关注社会阶层关系的不和谐,提出了社会排斥、社会剥夺和社会断裂等概念来说明这一问题。和谐社会决不是一个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相反,和谐社会是一个有能力解决和化解利益冲突,并由此实现利益大体均衡的社会。我们要全力消除社会排斥,尽力弥补社会断裂,从而整合社会关系,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关注社会公平,重心在于注重弱势群体的社会公平,维护和发展弱势群体的各种正当利益,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平。本文从社会转型、和谐社会、农民工状况等多维视角,考察了我国当前社会突出存在的弱势群体社会公平问题,并建设性地提出了解决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社会数字化转型实现了经济效益和治理效能的显著提升,也引发了社会公平失衡的困境。“数字弱势群体”是个体数字参与不能、社会服务数字排斥及数字科技非均衡作用三者相互作用下的产物。我国目前的制度建设存在着立法缺失和内容失衡的不足,无法充分响应权利保障的诉求。实现对“数字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可通过确立倾斜赋权的保障理念、协调多方主体的法律责任、丰富权益保障的救济路径搭建权益保障的框架。  相似文献   

8.
作为智慧社会中的特殊主体,"数字弱势群体"因个人能力差异、社会结构变革及政策法律滞后而产生,并依据不同外延分为绝对(显性)"数字弱势群体"和相对(隐形)"数字弱势群体"两种类型."数字弱势群体"之"弱势"集中表现为其信息权益侵害,该信息权益包括信息平等、信息自由、信息安全和特殊保护四方面,且伴随智能技术广泛运用呈现出不同权益失衡样态."数字弱势群体"信息权益失衡除智能技术本身原因外,还和新科技带来的"技术索权"和"技术赋权"冲突、智慧社会引发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变革直接相关.解决此难题,必须从法律层面予以规范化回应,而不应仅局限于完善信息设施、提升信息服务和加强信息监管.具体到法律保障机制建构上,理念方面,我们要结合智慧社会技术治理的特点与要求,完善法律治理实践;操作方面,我们要基于设权保护模式,从一般性规范和专门性规范入手完善权益保障的权利义务体系.  相似文献   

9.
论弱势群体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构建和谐社会的突破口是高度关注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做好弱势群体工作,因为当今弱势群体问题凸显,已表征着社会的不和谐,从而影响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和谐社会”包含着深刻的价值意蕴,关注和解决弱势群体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必须以关注和解决弱势群体问题为先导引领和谐社会构建;目前应着力整合社会各阶层的关系,消除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10.
从2008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可以看出,弱势群体权利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其利益被不断边缘化的倾向,是食品安全等事故得以发生并长时间蔓延的主要根源之一。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尊重民权,畅通民众诉求渠道,强化法律和舆论监督,平等发展,是化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弱势群体与社会排斥有着紧密的相关性。作为弱势群体,我国城市贫困家庭在医疗保障方面遭受到了制度性的社会排斥,无法享受到医疗保障制度的有效保障与支持,这使他们面临着沉重的医疗费用负担,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弱势地位。必须积极弥补医疗保障制度的缺漏,建构医疗救助制度,以便有效地消除制度性社会排斥,解决贫困家庭的医疗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的枸建从价值意义上来说,就是要追求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诚信友爱、融洽和睦的良好人际关系,追求一种公平正义、和谐双赢的社会秩序。政府作为社会政策实施的主体应该着力雏护弱势群体的基本人权,以公正理念为核心价值追求,及时选择、制定和实施关乎弱势群体基本利益的各方面社会政策,缩减社会发展的代价,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3.
受高度的显性控制、公共控制向私域渗透以及受刚性控制下的结构壁垒的影响,当代中国形成了无逃离、无补偿的刚性社会分层结构。这一分层结构的非弹性化特征,使个体在参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逃离缓冲机制。选择性边缘化具有可逃离可补偿的特性,因此,当个体在不适应、不满足和不融入分层结构时,就会主动寻求选择性边缘化的定位,以逃离社会结构的控制,谋求利益补偿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城市交通中弱势群体的社会排斥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弱势群体分为生理性和社会性两大类。目前我国城市中的交通政策、交通基础设施与交通工具设计等未能充分考虑交通弱势人群的实际需求,从而造成了其社会排斥问题。生理性弱势群体参与城市交通的社会排斥主要包括基本出行、教育和就业、消费娱乐、社会心理几个方面,社会性弱势群体参与城市交通的社会排斥则主要表现在空间、时间、经济、社会关系网络几个方面。解决我国城市交通中弱势群体的社会排斥问题,可在构建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城市交通发展策略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公交优先发展模式,实施交通需求管理策略,降低弱势群体出行的交通成本,建立城市交通中社会排斥的评价与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对于古典自由主义与人道学派和无产阶级理论家贫困观(即弱势群体思想)论述进行了分析,认为马克思的弱势群体思想为我们解决弱势群体、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迪:即问题的关键与核心在于制度的设计与安排,只有制度设计与安排是公正的、合理的,我们才能最终解决弱势群体问题。  相似文献   

16.
论风险社会视域下的失业弱势群体及其风险管理机制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失业弱势群体是一个高风险的社会群体,其风险包括生存风险、心理危机,以及所引发的社会冲突事件。失业弱势群体的生存风险具有循环性,心理危机具有群体性,而其所引起的社会冲突则具有“风险升级”特点,因此,失业弱势群体的风险管理必须建构层级化的风险管理机制,包括建构冲突“安全阀”机制、预警机制和干预机制,实施积极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17.
城乡弱势群体应主要包括以下群体:城镇失业或下岗工人、城乡低收入者、孤寡老人和孩子、病弱无助者、残疾人、精神失常者等。无论是在物质生活上,还是在文化教育和社会政治地位上,他们都处于社会弱势境地。城乡弱势群体问题的长期存在不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增长,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不利于国家长期稳定。因此,应从拓宽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与地位的高度,关注和帮助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18.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弱势群体结构发生了变化,从对弱势群体进行社会支持的理论基础——社会网络理论及社会资本论人手,构建社会支持的工作模式——社会工作助人系统,在实践中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街道、社区为纽带,以血缘、地缘等初级关系为依托,以非营利和非政府组织为补充的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系统模式,来改变弱势群体的地位,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9.
在新媒体环境下,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正受到内外部错综复杂因素的合力冲击,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展提供新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新媒体聚焦的各种社会问题和现实问题消减着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无疑使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为此,要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就必须加强新媒体阵地建设,培养既懂新媒体知识又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复合型宣传人才,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新型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20.
出生性别比升高与妇女社会边缘化的关联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出生性别比升高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女性在公共生活领域乃至日常生活领域被某些特异的社会因素推向边缘化的一种自身地位下降或自我和群体价值缺失的显著标志。因此,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问题,其关键是要真正地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政府决策主流,大力形成男女平等的社会氛围和道德规范,逐步扭转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以保证实行有利于女性健康发展的社会政策,改善女性的生存环境及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