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论女性小说的"逃离"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逃离"是当代女性小说的主题之一.它不仅被写成觉悟了的女性在男权中心社会里的宿命,更是当代女性作家们对现实世界所采取的一种写作姿态,在"解构--建构"的过程中,她们寻觅和重建起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
女性在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是被排除在主流话语权之外的,虽然在中国古代婚恋戏曲中女性是绝对的主角,但其实她们是男性作家笔下的"他者"。从第一女性配角的角色功能设置来看,她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照男性的心理需求和思维方式来塑造的,是男性作家对女性带有男权色彩的一种隐性的塑造,是"男权中心"的思维承载。  相似文献   

3.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以其精湛的写作技巧和巧妙的心理分析塑造了许多广为人颂的女性形象。这些被称为"茨威格式"的女性形象,在内心激情的驱遣和时间催促下发生了蜕变,但又在作者所赋予的道德光环下得以升华,散发着理性的芳香。文章从这些女性形象自身,时间因素的作用,以及作者的创作心理等角度出发,对她们作出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贤妻良母"曾一度被看成是封建女性的代名词.冰心、陈衡哲等"五四"女作家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理智、谨慎地对民族、文化、历史进行审视和反省,扬弃了传统的女性角色.她们对女性标准人格和角色定位做出了准确把握,从思想基础、自身修养和社会尊重等三个方面赋予了贤妻良母新内涵,在文化观念方面为女性解放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5.
论新感觉派文本的"尤物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感觉派作家借助以物化修辞和妖魔化倾向为特征的"尤物叙事",拟想出一批具有现代品质的女性形象,通过这些女性形象构筑了充满悖论的两性关系,她们既是作者笔下被物化、魔化的对象,又对文本中的男性构成支配性力量。形成这种悖论关系的深层原因来自"尤物叙事"中"女性-城市"潜在的互为隐喻。其中不但体现了叙述人的性别身分,更体现出特定历史环境中作家对都市现代化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6.
在海外华文文学的所有地域性分支里面,美华文学是绽放异域的一朵奇葩.而於梨华与严歌苓,是两位具有文学发展标示性意义的美华女性作家,在美国主流文化面前,她们始终发出自己的声音并执着于文学追求."敌国"、"家园记忆"在她们新的自我身份的建构当中,既挥之不去,与她们的去国经验和文学书写发生着密切关联;也不断嬗变,体现着作家在文化心理、美学视角和文学书写等层面的诸多变化.在这层层嬗变的背后,既可以见出作家文化心理和创作心态嬗变的因素,亦可以考察海外华人现实生存处境的演化以及多元文化互相碰撞交流乃至融合的历史与现实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7.
生育是女性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现代女性作家从这一被人忽略的领域思考女性自我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她们或表现女性对婚姻的逃避,或写生育行为对个人自我完善的束缚,或表现生育的痛苦和无意义,或表现扭曲的母亲形象,通过文学创作勾勒出一个暗淡的生育前景,从多方面传达了对生育的审慎和畏惧,表现了母性被压抑的现实。  相似文献   

8.
简·奥斯汀和弗吉尼亚·伍尔芙是英国两位杰出的女性作家. 结合伍尔芙自己的小说批评思想以及她对夏洛蒂·勃朗特姐妹、乔治·艾略特的评论, 本文从分析伍尔芙在<普通读者>中对于简·奥斯汀的评论入手, 试图找出伍尔芙称奥斯汀为"最完美的女艺术家"的原因. 本文作者认为主要原因包括两方面:伍尔芙对于女性写小说的深刻见解和认同以及奥斯汀的作品很全面地体现了伍尔芙自己的小说批评思想.  相似文献   

9.
主持语:人类文明中"女性"与"花"之间存在某种天然的暖味关系,"花"是她们传递内心世界和情感的媒介。在"花"中她们注入了自己的情爱,进而"花"成为了生命延续、繁衍的象征之物。女性艺术家们从第一人称的视角出发映射出作为女性的职责、社会心理、以及生命的反思,并为之寻找源于生命体验的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0.
"泼妇"在中国古代文学里面是让人恐怖的形象,她们常常使丈夫处于难堪的地位。在男权中心社会,男性是女性存在的基础和归属。但是她们不认同男性给定的角色,自发地反抗不公平的地位,企图控制她们的丈夫。但是这样的举动又引起人们的误解和厌恶。男性作家则运用自己的话语权对其"妖魔化"。以《红楼梦》两个"泼妇"形象切入,对其进行一番新的解释,探讨"泼妇"深层的内在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11.
"庄骚"合称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现象.明以前,多着眼于艺术文章之同,而其后,始多言其思想感情之同.明清之际,陈子龙等士人把超脱此世的情怀与忠国之情、怨世之心相结合,赋予庄骚合称新的时代内涵,也体现了易代之际士人的特定情感心态.  相似文献   

12.
作为知识渊博、思维缜密的学者型文人,初唐史官在<晋书>等史书中经常运用"文儒"称谓历史上的一些受到帝王重视的文人,其中隐含了他们对"文儒"的特殊认识.在这些认识中,既包含了文人人格的新趋向,同时兼具变革梁陈绮靡柔弱文风的意义.这说明在处于南北文化逐步交融的初唐,史官通过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以"文儒"这一全新的文人形态预示了未来时代的文化走向.  相似文献   

13.
清代女性词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女性意识是女性文学区别于男性文学创作的根本标志.清词号为中兴,它不仅由于拥有众多的男性词家以及不同词派的出现而形繁盛,也因为有众多女性的参与,出现了像徐灿、吴藻、顾春、沈善宝、秋瑾那样的杰出女词人,为词坛做出了无愧的终结.这一时期是女性意识的觉醒时期,女性要求摆脱几千年来遭受父权统治的命运,要求精神上的完全独立和人性的完整.  相似文献   

14.
宋代文学选本形态在继承前代选本形态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变化与拓新。在分门别类、以类相从方面,宋代文学选本对作品的分类依据更为多样,类目更为细密;在层级结构方面,宋代文学选本的层级结构方式更为灵活,既有对前代二元层级结构的翻转,又更多地采用一元层级结构;在区分等次方面,宋代文学选本对作品的区分既有等级分明、壁垒森严者,又有纯为逞才竞技而排列名次者。宋代文学选本这种既相对稳定,又创意出新、灵活多变的文本形态,对后世文学选本的编纂多有启发、示范之功。  相似文献   

15.
“唐人尚牡丹”的说法有失周密。原因有三:其一,牡丹玩赏的高潮仅在贞元、元和间;其二,仅限于“京城贵游”;其三,有唐一代,文人在牡丹中所寄寓的社会文化心理变化很大。中唐时,他们对牡丹热是质疑甚至批判的,晚唐则既有对盛世繁华的追忆和反省,也暗含日暮途穷的伤怀。  相似文献   

16.
魏夫人是北宋政治家曾布的夫人 ,为当时文学成就和社会地位最高的女性作家。其作品极具代表性地反映了北宋时期上流社会妇女生活状况和命运 ,突显了她们精神和肉体上承受的痛苦 ,以及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发自内心的抗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历史上,自佛、道二教盛行,士大夫出入道、释,"周流三教"即成为潮流.唐代文人的观念与行为中,儒、释、道三者更进一步被"统合",给当时文人的思想、生活和创作产生巨大影响.唐王朝崇佛重道,把它们纳入到统治体制之中,使之成为辅助皇权进行"教化"的力量;佛、道二教伦理上更向儒家传统靠拢,从而使以儒术立身的士大夫阶层可以融通无疑地加以接受.这对于开阔唐代文人的思想认识境界,丰富其创作的内容和艺术表现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宋元之际词人交游唱和之风十分盛行,如前所述,从宋遗民词人交游唱和之风盛行的成因中,可以看出宋元易代之际的某些时代风气、文人心理、生活观念、地域特点、社会审美习俗、文学创作倾向等,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沈德潜《清诗别裁集》是一部收录清代前中期诗歌的选本,自问世以来引发了历代诗歌评论家的争论,或褒或贬,莫衷一是。客观地讲,《清诗别载集》保存了许多清代前中期诗人的生平资料和诗歌作品以及诗学评论,因而具有巨大的文献价值和诗学价值。另外,沈氏此集对后世总集编纂和清诗研究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元朝和高丽的关系在历史上比较特殊,不但是因为元朝始终维持武力高压政策,并派达鲁花赤进行行政管理,而且高丽太子还入元为人质,并娶蒙古王室的公主而结成联姻关系.这些在元朝生活过的太子回到高丽都继承了王位.太子入元和回国继位,使大批的官员、学者、医生以及各种人才来往于元丽之间,并直接促进了高丽儒学的发展,也对高丽的风俗文化,如婚俗、服装、发式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