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笛卡尔在"我思"中洞见到的自我存在或"我是"是其形而上学大厦的基石.笛卡尔的"我思"哲学把普遍理性的观点和自我的独立思考的原则统一起来,恰恰是这种统一而不是割裂深刻地代表了科学的现代精神.如果我们把笛卡儿关于自我存在的形而上学的认识论证明转换成形而上学的实践证明,那么笛卡尔提出的哲学问题以及他所提供的解决哲学问题的基本方案就是成功的,并且是富有启发性的.  相似文献   

2.
标志着柏格森哲学的时间观和绵延概念,与生命进化过程中的创造性结合在一起,使得近代哲学研究有了新的指向,焕发出新的生机.柏格森哲学中所揭示的表层自我与深层自我的对立关系,在生命面前更加公开化,自由成为了精神对物质的一种突破.我们的智力在面对生命的自由本质时,也显得无能为力.柏格森的这种生命进化观点是纯主观的,虽然带有明显非理性因素,但是给我们理解生命、考察自我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理性的灵魂学说竭力要证明关于"自我"的一系列知识。第一个目的就是要证明自我是实体。对此康德是这样阐释的:自我不在感性直观的范围内,它根本不是"实体"。因此,"自我"存在于知性的范围以外,我们凭借知性不能形成关于自我的任何知识。同时凭借知性企图认识"自我",只能依靠形式逻辑。但形式逻辑是有限的,它只适用于经验知识。因此,三段论推理服从的是知性同一律法则,它不能形成关于自我的真知识。由是知性在进行判断的时候,只能依靠"先天综合判断"。而关于自我的知识全部是"分析命题",因此先天综合判断不适用于自我。  相似文献   

4.
诠释学是一门关于"文本理解"、"自我理解"和"自我塑造"的学问。读者通过文本理解而达到自我理解,使自身获得了一种新的存在方式。在此意义上,自我理解就是诠释学的教化功能、亦即其实践性的体现。文本理解乃是自我塑造的起点,只有尽可能"正确"理解文本,自我塑造才得以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诠释学的探索本身是一项包含着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任务,这一点凸显了诠释学的实践品格。就理解方法论而言,西方诠释学已经提供了系统的方法论体系,但这还远远不够。今日的诠释学研究不仅是出于我们自己的传统以及对传统的反思,同时也包含了对各种异质文化思想资源的消化与接受,从中提炼出我们现代的"德"的共同理念;积极借鉴西方诠释学关于理解方法论的丰富思想资源来反思与梳理我们的诠释经验,以建构中国诠释学。  相似文献   

5.
通过剖析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自我意识理论,可知黑格尔对处于具体的、直接的存在状态和历史处境中的人的描述,是对哲学史上关于自我意识理论的发展,揭示了自我不是"我思"的逻辑断语,而是一个不断实现着主体与客体、个性与共性、自我与他人、人与上帝、人与世界、欲望与道德之对立统一的跋涉者.自我是绝对知识的承担者,绝对知识就是自我的经历过程.  相似文献   

6.
吉登新的自我认同理论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探索"自我认同"问题是"现代性"问题,"现代性"的核心就是确立一些与自我的反思性互动的结构性特征.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一方面向我们表明了,西方个体主义文化通过自我反思与自我批判能力的增强;另一方面也为我们致力于中西方"自我认同"理论与思想的对话,讨论如何建立世界人类共同的价值系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相似文献   

7.
意象派是20世纪初最早出现的现代诗歌流派,在意象派的历史传承中,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生命哲学思想对意象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休姆诗学借鉴了柏格森的"运动与静止"的哲学思想,而庞德则借鉴了柏格森的"心理时间"说,叶赛宁借鉴了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的观点,因此可以说,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生命哲学是意象派诗歌的理论基础与渊源。  相似文献   

8.
罗莎·卢森堡关于党内民主的"自我集中制"理论,认为"自我集中制"是"无产阶级在自己的党组织内部的大多数人的统治",同时强调党内民主并不是无原则的民主,而是与专政、与集中相统一的民主,对党员个人和下级党组织仍具有约束力.完全区别于资产阶级和无政府主义者鼓吹的"绝对自由",还要求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重视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因此该理论既体现了实行党内民主的前提和基础,又揭示了实现党内民主的保证和核心内容.罗莎·卢森堡的"自我集中制"思想发展了列宁的党内民主思想,对我国当前发展党内民主理论和发扬民主作风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韩靖 《兰州学刊》2007,(5):134-137
童年自我的自性不足,孱弱无助,使得周作人一方面对于世界和他者是隔膜和拒绝的,但同时又激发起他对世俗幸福的执着.因此,追求自我与他者、与世界的和解,也是自我与自我,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社会,现实与理想的和解,从而实现一个健康圆满的现世人生,是周作人的理想自我.但是,受童年自我局限性的影响,周作人在实现自我与他者、与世界的和解时又要求双方爱的相互性,而当这个相互性被破坏时,自我便又重新回到狭隘封闭的状态中去,从而使自我实现的理想破灭,这是周作的人自我观的内在局限.该文拟从童年个体生活经验和文化影响两个方面揭示周作人的"自我观"的成因并对其内涵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0.
以孔孟为主的传统儒家文化,对"自我定位"与"人我相和"一贯重视有加,它一直是传统社会安定的主要维系力量,同时也是映照大众心灵的明灯.如何做到人我相和则需要当事人依据原则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给予灵活处理.孔孟关于人的正名、自我定位与人我相和的鲜明主张,在现代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可成为现代社会人们定位自我与认识人我的指针.  相似文献   

11.
现象学视阈中的“他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近代主体哲学强调"自我",表现出"唯我论"姿态,现代现象学兴起,改变了这一格局,他者受到重视,但现象学视闽中的他者又各有不同的言说.胡塞尔、海德格尔的他者仍然处于同一性中;他者与自我是一种对称关系;萨特只看到他者与自我的斗争;梅洛·庞蒂把他者肉身化,从意识哲学脱身而出;勒维纳斯奠定了真正的他者哲学,他者成为绝对他者.  相似文献   

12.
审视古希腊哲学中“立法之我”各种观点之利弊 ,有必要重新提出和研究“哲学之我”如何可能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对“哲学之我”观点的阐述留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不加反思地接受现代社会对自我的规定不能产生“哲学之我” ,真正的“哲学之我”总是一种立法。当然 ,这是一种“我”与“我”相互尊重的立法。  相似文献   

13.
何珵 《学术探索》2014,(10):112-117
希罗多德《历史》叙事中的“第二自我”(alter egos)从不同层面揭示出这位“历史之父”的多重身份,并不同程度地推进了《历史》的叙事与叙述主题的多角度展现.希罗多德通过建构文本中的“第二自我”试图树立自身的权威,并向雅典的受叙者(narratee)传递影响超越文本局限的“永恒真理”.伴随着叙事情节发展与希罗多德史学思想传递的需要,《历史》叙事中的“第二自我”产生转变,并表现出二元特征,叙事中的“第二自我”和受叙者与希罗多德和雅典听众间存在着多重的互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王嘉 《理论界》2013,(8):103-106
自我概念是胡塞尔现象学中的一个核心范畴。在向先验现象学的转向之前,现象学的自我等同于活生生的体验复合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逻辑研究》第一版中胡塞尔坚持的是非自我论。但在对体验复合的反思可能性的分析以及《逻辑研究》第二版的相关论述中,胡塞尔认识到,纯粹自我就是必然的关系中心,从而为先验现象学中关于自我的理论奠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个体的心理问题常因不合理的自我概念引起。"来访者中心疗法"倡导在特定的咨询关系中帮助来访者澄清自己、了解自己,从而接纳自己。在咨询实践中,青少年来访者往往存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冲突而自我导向能力不足的问题。从罗杰斯的"自我理论"出发,结合咨询实例,阐述在应用"来访者中心疗法"进行咨询实践的思考,表明帮助青少年构建恰当的理想自我是通向人格整合的可行之道,并就关于好的理想自我的标准提出尝试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理论是在存在论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 ,存在论的自我意识理论的确立从欲望出发 ,经过主奴关系的辩证发展最终在普遍独立的精神存在的实现中完成。在存在论的自我意识理论的确立过程中 ,黑格尔充分地阐明了欲望、死亡恐惧和劳动等非理性因素与自我意识及其发展的内在相关性。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理论是对非理性与理性的辩证综合 ,这一存在论的自我意识理论改变了近代哲学关于自我意识理论的狭隘视域  相似文献   

17.
《太阳照常升起》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成名作。长期以来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杰克·巴恩斯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如果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学来观照杰克的行为,可以发现战争是导致杰克自我压抑的根本原因,而战争引起的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性焦虑则是其自我压抑的心理根源。实际上,杰克自我压抑的目的就是为了摆脱战争阴霾所引起的种种焦虑。通过对杰克自我压抑的表现及原因的揭示,海明威表达了憎恨战争、抨击战争、反对战争的正义心声。  相似文献   

18.
人格是指能够导致情感和动机水平上一致的个体差异的相对稳定的内部因素,这里借用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从横向的宝玉和袭人的关系--本我层面、宝玉和宝钗的关系--自我层面、宝玉和黛玉的关系--超我层面,以及宝玉的人格的每一层面在与三人关系中的不同转化,从纵向的宝玉和晴雯的关系--由本我、自我到超我层面的逐步深化,即从这种纵横交错的动态的立体网状的人际关系中,可以看出贾宝玉的人格结构.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新实在主义者培里积极肯认了“自我中心困境”的客观存在,此点向我们昭示出了认识论研究中所必须遵循的一个核心论题,即自我中心是认识论的逻辑起点。此论题的合理性在于如下两点:(1)它具有极强的理论根基及科学史与哲学史上的强有力证明;(2)它保证了知识的客观性并因而区别于唯我论。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经济危机形势下,考查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危机、应对方式和职业决策困难现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文科生较理科生更多地体验到同一性危机,更多地感受到职业决策困难,更多地采用自责、退避、合理化等的应对方式;乡村生源地的学生较城市学生遇到更多的职业探索困难;自我同一性危机对职业决策困难有非常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对职业决策困难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对职业决策困难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同一性危机在应对方式和职业决定困难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