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凌祺芳 《现代妇女》2014,(10):169-169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话也是由56种语言构成的,因而产生了中国语言文化都有特色,方言。在中国的南方地区,方言是种类繁多、复杂难懂,就是同一个市、甚至同一个县里就有好几种方言。因而对于方言复杂的高师来说,在国家对师范生在普通话方面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要确保高师学生在毕业前可以顺利的通过国家级普通话的考试,就必须做好普通话方面的训练、测试以及科研等工作。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通过对于我国七大汉语方言进行简单的介绍,然后对其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提高我们国人对于我国灿烂方言文化的了解,更重要是,方言作为民族内部交流的重要工具,应该加以重视方言的存在性,对其存在要有理性的认识,而不是一味力推普通话的今天,对其忽视。在经济高速发展、人与人交流更广的今天,我们应该重视普通话的推广,但是也应该加大对于方言的认知和保护,这样有利于我国民族文化的灿烂发展。  相似文献   

3.
李超 《现代妇女》2014,(5):178-179
一个国家强大与否不取决于国民对其他国家语言的掌握程度,而是取决于国民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程度。现在有很多国家都在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但是我们却对自己民族的灵魂视而不见。  相似文献   

4.
冯佳妮 《现代交际》2014,(3):81-81,80
每个地区都有专属于当地的方言,在现代社会,在全民推广普通话的大背景下,方言的存在环境越来越窄,而方言所包含的地域特有文化也变得岌岌可危。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形式,其传播效果和覆盖广度相当可观,而以方言电视节目为载体来传承本土的方言文化是当前媒体传播的又一形式。本文意义在阐述方言节目的兴起与发展的同时思考方言文化的传承,并对方言节目现状进行一个分析,探讨在普通话大环境下,方言节目如何继续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本人在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四川方言和普通话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四川方言既属于北方方言的一个次方言,又有着独特的地方文化特征,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各种风俗习惯、服饰的文化都在方言中体现了出来。本文以简单的语言,概括介绍了四川方言形成并定型的历史;并以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丰富的四川方言词汇,介绍了与四川人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各种称谓词语。本文主要分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四川方言为什么属于北方方言以及其形成并定型的历史。第二部分:介绍与四川人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基本又有地方特色的词汇,了解这些基本四川方言词汇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场合。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与四川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称谓词语,用对比的方式分析了这些社会称谓词语与普通话中社会称谓词语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旅游业是我国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旅游也成为带动其他产业链滚动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民族文化旅游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而对于国内旅游者而言,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性是吸引他们的根本原因。尤其在全球化背景的关照下,开展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是民族地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发展经济、扩大就业、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我国民族文化旅游现在处于一个较好的势头,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投入有了较快增长,它已经成为了民族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已经把旅游业确立为本地区、本民族的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7.
如今,文化丢失已经成为当今许多国家都面临的难题。相对于其他国家,我国国情较为不同。五十六个民族中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我们应当结合时代特点以及基本国情,找到最适合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方针。本研究项目拟探讨少数民族文化融入课堂的创新模式,旨在使少数民族文化在得以传承、保护与发展,提高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8.
就山东方言而言,莒南方言属于山东东区方言的东潍片,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本文通过对莒南方言的实地调查,在与普通话句法相比较的基础上,描写与普通话不同的莒南方言比较句,揭示莒南方言比较句的句法特色,丰富莒南方言比较句研究。  相似文献   

9.
谚语是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精华所在,它们反映了文化和语言的关系。作为一种特定文化背景的产品,谚语与一个国家的文化是密切相连的,并且具有伟大的文化价值。它们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历史,社会传统,宗教和文学。基于以上,文化差异对于谚语的翻译方法是有很大的影响的。本论文旨在通过分析文化差异和翻译方法之间的关系来研究文化差异对于谚语的翻译策略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黄欣 《现代交际》2012,(4):54-56
时下南昌是一个典型的双语社会,大多市民都具备南昌话和普通话双语能力。随着普通话和南昌话长期、广泛和深入的接触,引发了两种语言功能和结构的变化。普通话和南昌话的系统结构在接触中发生着"同构"和"互协"。本文通过对南昌人普通话中语气词"是"的使用调查来诠释普通话和方言的这一"互协"模式:方言在受到强势普通话影响趋于同构的同时,努力保全自己固有的语言格局,影响着并渗入到普通话中。  相似文献   

11.
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在其文化传承的过程之中必须重视的一方面,因为只有一个民族和国家对于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才能够使得这个国家的文化实力继续保持。法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有其值得借鉴的一面。法国的传统文化教育的特点、价值取向以及其具体实践,都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反思的价值。一个国家只有能够把其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入到这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来,才能够使得这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具有某种继承性。这是保持一个国家文化创新力的根本源泉,也是我们认识这个国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维度。从法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实践来看,提供给我们的反思的意义仍然很大,我们必须借助法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来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通过读《宋史·卓行》,可从中窥出若干问题与结论,其起源、背景、原因都有一定的浅析。《宋史·卓行》展现的是一种对于道义上的极力维护,道义属于精神文化范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精神文化上的正确轨道是对整个社会有着极大的帮助,亦是上至政府下至百姓均不敢轻视的法宝。  相似文献   

13.
语言心态和语言行为反映了一定社会历史文化地理背景下人们的价值取向。文中试图从语言心态和语言运用的角度分析并揭示江西语言生活发展的某些共性,据此预测普通话与方言消长的基本趋势:普通话与方言长期共存,普通话将取代方言成为语言生活的主流。  相似文献   

14.
张舒 《现代交际》2014,(12):56-56
推广普通话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这是根据国家、社会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而确定的。有些适应社会发展等需要的方言会不断增强其功能与活力,成为强势方言,而有的不适应社会需要的方言会成为弱势方言,但很难消亡。  相似文献   

15.
像关注生命一样关注城市——冯骥才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城市的形象是它个性的外化,是一个城市精神气质可视的表现,是一个地域共性的审美,是一种文化,决不只是一种景观。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地域多样,每个城市都有着独特和鲜明的城市形象。可惜,现在我们的660个风情各异的城市形象基本上都消失了,即使有也是支离破碎、残缺不全的,很难再呈现出一个整体的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16.
芦韩娇 《现代妇女》2014,(3):130-130
对非方言区的读者来说,许多明清小说对他们的阅读多多少少会造成一些障碍。一些方言词汇对他们来说是无法理解的。因此需要我们给出清楚详细的释义。宁波方言里保留了许多古音、古词和古义。而在古代文献特别是明清小说中能找到宁波方言的许多词汇。宁波方言里有些词与普通话同音同形,但是意思却完全不同,这些词不能望文生义。下面将从《三言二拍》中撷取一个较为典型的宁波方言词语"昼"对其进行释例。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和不同文明之间重新建构关于自己的文化和他人的文化的认识,只有当不同的民族、国家以及各种不同的文化,达到了某些新的共识,世界才可能出现一个相对安定祥和的局面。对于音乐而言,不仅要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的文化;做到不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批判异民族文化的“优劣”,那么,地球上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就达到了一种和谐。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这么一个大国来说,我们是否真正站立起来,取决于我们能否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我们这个伟大古老的民族应该有这样一种抱负,而为了实现这样一个抱负,我们必须参与全球的集体学习,在这一学习过程当中我们不仅要向西方学习、向其他民族学习,也要发掘、发扬和创造我们自身的具有全人类意义的民族文化成果。  相似文献   

19.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在国际上广受关注。目前,我国大力培养对外汉语教师,广设孔子学院,使得汉语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十分有必要。在我们国家,方言在汉语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方言是否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存在影响?本文将从方言与文化的关系,在教学中的影响,对民族的影响等方面,研究方言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文化的力量     
对一个民族而言,文化是灵魂,深刻影响着本民族的心理、性格和精神世界;对一个国家而言,文化是软实力,是感奋民众、凝聚人心的一种无形而巨大的力量。同样,对一个地方而言,文化是发展的精神内核,舍此,所蕴藏的经济潜力便难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缺乏活力和后劲。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文化是经济之本,也是经济的重要生命素、生长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