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论主客体关系及其价值实现元志贤,王连法在讨论主客体关系时,有人撰文提出“主客体一体化”、“主客体之间在总体上合二为一,成为一个无法剥离的互为内在的有机整体”的看法,把主客体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视为“主体──客体的一体化结构”模式,并以此为根据去表述今天...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魏晋时的哲学家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说:“夫天地合德,万物资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章为五色,发为五音。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其善与不善,虽遭浊乱,其体自若而无变也——岂以爱憎易操,哀乐改度哉?”嵇康论述的是音声有无好与不好之分的问题,他的论述也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然而,他以哲学家的眼光来俯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审美世界,却把人们对审美关系的思维带进了一个思辨的领域,从而扩大了中国古典美学中审美主客体关系的范畴。  相似文献   

3.
将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这对美学范畴予以具体的逻辑辨析,即将其纳入更宽泛的主客体的矛盾关系中,将主体———人在逻辑上具体分析为审美主体和非审美主体,将客体———对象在逻辑上具体分析为审美对象和非审美对象,是具体理解和把握审美主客体关系的前提。这样,我们可以得到四对矛盾:一是审美主体———审美对象;二是审美主体———非审美对象;三是非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四是非审美主体———非审美对象。审美主客体的辩证法就在这四对矛盾之间展开。这种审美主客体的辩证法意义深远,它启示我们:现实中的主体多以非审美主体即一般主体的形式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主体尚未诞生,或者说,严格意义上的审美主体尚处于潜在状态。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不少研究者提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实践关系,一是认识关系,一是价值关系。这是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观察主客体关系所做的论断,具有可贵的研究价值。但是,人们提出了问题,却没有沿着问题本身所指示的方向深入地开拓视野。本文不揣浅陋,循此方向,探讨主客体的这三利关系之间的区别、联系和相互作用。一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是主客体间的三种具体关系,或者说,是主客体关  相似文献   

5.
80年代初以来,我国价值哲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在理论上作了多方面研究,也存在不少问题,有不少争议。近几年,我国价值哲学研究的争论,首先是关于价值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主要是主客体关系论与人道价值论之争。80年代初以来,我国研究价值哲学的学者,大多采...  相似文献   

6.
商品作为劳动产品,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因此,从经济学和美学相结合的角度看,商品不但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且还有审美价值。 一、商品是使用价值、审美价值和价值的三位一体 人的劳动是有意识和有目的的活动,它不但创造可供人类自身生存的使用价值,而且创造能够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审美价值。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结合在人类的劳动产品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劳动产品是劳动者直观自身的客体,它不但以其自然属性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而且其规则的形式、悦目的色彩以及优美的造型还作为审美价值满足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学说之间的对话和融合中,建构了塑造论哲学。当代中国之所以凸现出一个这样新的哲学模式,是因为:第一,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哲学主体性意识的觉醒。近代以来,由于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西方文化的全面颠覆,中国哲学的言说语式发生了断裂,丧失了文化自我的现代中国哲学基本上处于“学舌”状态,脱离了西方哲学的语汇就无法言谈哲学。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急速增长和社会结构的重大改变,民族复兴悄然来临,民族主体意识的觉醒呼唤着对自己文化的重新评估和对自我文化身份的重新认定。而我们要建立一种…  相似文献   

8.
在信息化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虚拟技术对原有的审美认识构成了巨大的冲击。人类的审美认知是在主客二分的前提下,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彰显的基础上而进行的。但是现代信息技术所缔造出来的虚拟现实却有打破这些的征兆,虚拟现实的一个后果就是人沉浸于其中,甚至忘掉了自我,完全融入虚拟现实中去,这对于人之为人的主体性无疑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因此,虚拟中的审美是一种人类从未遭遇过的审美新形态,它无疑会成为未来人类需要面对的一个全新课题,对人类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虚拟和审美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主体和客体,分别形成一种自足系统。当没有产生遇合或碰撞时,它们是自在的。尽管主体意识是物化晶体即审美品的最直接来源,但是,主体意识的形成或形成后的突然萌发,又需要有一个和客体碰撞而产生的燃化过程。主体的意识转化为实际的具体的审美行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甚或非常微妙的行为机制。但它有一个跟客体碰撞的中介方式却是共同的。主体意识是一种现实能量或潜在能量。对于审美的主体者来说,潜能转化为现实能,现实能再转化为实际审美行为,往往是在和客体的碰撞中被点燃起来。这样,主客体之间就形成了双向同化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的方法论特点及其缺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或称价值关系的主客体模式,是目前国内价值论研究所遵循的主要方法论模式,——虽然哲学界对“价值”概念有不同的定义,对价值的本质有不同的理解,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人们通常都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特定价值关系中,去考察对象的价值,去理解各种价值现象。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能否说明所有的价值现象?换句话说,是否所有的价值现象都可纳入价值关系的主客体模式之中?这个问题恐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陈伯海 《社会科学》2003,(7):101-107
在审美活动中 ,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共同植根于人的生命体验 ,并生成于生命体验的自我超越 ,前者作为超越性生命体验的主体化建构和后者作为超越性生命体验的对象化显现 ,虽有分化 ,而仍属“一体两用”。正是这种生命对生命的关系 ,决定了它们在审美过程中的相互感通与往复交流 ,且最终在审美感悟的境界里达成复归一体的生命汇流。这也是审美主客体关系区别于一般的主客二分 ,更宜于用“天人合一”作归结的缘由。  相似文献   

12.
论审美教育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所讲的"美的规律"恰是"自由"的规律,它能使人类实现和谐自由统一的境界.因此,审美教育在建构人的意识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政教功利论的重压下,汉赋却注重“侈丽”,自觉追求文学的审美价值,使文学的功利任务得到一定程度的审美解决。汉赋虽不注重对客体的细部作明晰描绘,但它却通过铺陈、主客问答等程式性描绘手法,表现出客体的整体气概,体现了汉人重视朴拙之美的审美风尚。汉赋追求奇幻诡谲的内容,它与王教风化等内容相交融,便形成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精神。汉赋虽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具有不可否认的审美价值,但由于它所表现的儒家伦理与真正的“美”尚有大的距离,加之表现方法多用枯燥的说教,因此,在审美王国里,汉赋未能成为无瑕的完璧。  相似文献   

14.
科学美的问题越来越被科学家和文艺家所关注。文艺家着重于关心科学美对文艺诸多学科所带来的新的思想理论、观点和方法;而科学家则着重于关心科学美对科学发现和创造中所起到的作用。这就自然提出了两个方面的审美价值的课题:把科学认识作为一种客体来看时,它对文艺家这类认识主体能产生什么功能和效用?它对科学家这类认识主体又能产生什么功能和效用?探讨这类理论课题,无论是对哲学还是对文学艺术或者是对自然科学来说,都有不可忽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是价值哲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的课题。本文仅讨论后一个方面的问题,即科学认识对科学家所产生的审美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价值分析:劳动整体中的主客体作用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价值分析:劳动整体中的主客体作用关系钱津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在现时代,人类的视野已经延展到地球之外的宇宙空间,高新技术的发展远非20世纪前“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  相似文献   

16.
人与世界之间必然形成现实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人在现实世界中充当主体,现实世界在人面前作为客体,二者构成实实在在的主体和客体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这注定了:人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必然具有一系列现实的具体内容。然而,学术理论界在探讨主客体关系时,往往脱离人与世界之间现实地存在的主客体关系活动的实际,抽象地谈论人的主体性和世界的客体性,进而忽视了这种主体和客体关系的现实的具体内容。本文拟就人与世界之间主体和客体关系的现实的具体内容作一简析,以对其现实性作一展示。一、主体和客体的对立任何统一…  相似文献   

17.
<正> 主客体关系问题,是一个有着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的问题。耀邦同志讲:“我们政治思想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提高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我是这样理解,也就是改造我们的主体,改造我们的主观世界,来更好地认识我们的国情,认识我们国家在整个世界当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整个世界的形势,把我们国家能够更有效地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所以主客体问题,也是我们政治思想工作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这里想讲三个问题:第一个是主客体规定和相互关系问题,第二个是哲学基本问题和主客体的关系问题;第三个问题是这个问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即人同他的活动对象的关系。人们的活动是一个承先启后的历史过程,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也具有社会历史的特征。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客体依次表现出对象性、对象化、对象世界三种规定性。这三种规定性既是客体在人的活动中发展变化的三个环节,也是人的主体性确立和发展的三个阶段。本文就主客体关系运动变化的三个环节谈点不成熟的意见。 一  相似文献   

19.
冯芸 《齐鲁学刊》2013,(1):85-90
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人类实践活动,而在这一过程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同时也是我们对道德教育进行研究之逻辑起点的是道德教育主客体间的关系问题。面对当前道德教育实践中主客体间现实存在的种种不和谐现象,从哲学视角对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主体性、客体与客体性及道德教育过程的阶段性进行深入分析,应是对两者关系进行科学定位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以和谐性、平等性和双向性为原则的道德教育主客体关系,必将极大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从而促进现代道德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主客体关系的对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光远 《学术界》2001,(6):22-33
有一个年轻朋友 ,给我打电话 ,说他在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时有一些问题想同我讨论。我知道他很爱动脑筋 ,也很会动脑筋。他的脾气我也知道一些 ,说话直来直去 ,不讲客套。我很喜欢这样的青年 ,就约定一个时间让他来了。下面是他和我的对话 :他 :这些日子我在想一个问题 :认识是一种现象 ,也是一个过程 ,这样说当然不会有什么问题。这样的话 ,虽然很抽象 ,然而可以从这儿出发去想问题。我想提的问题是认识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现象 ?是一个怎么的过程 ?同认识现象可以比较的 ,还有什么现象 ,还有怎样的过程 ?我听你说过教育是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