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当前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基本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麾 《求是学刊》2002,29(3):14-18
文章勾勒了当前我国马克思哲学研究基本走向的粗略线索 ,提示性地引介了对深化马克思哲学研究有重要创见的一些学术成果 ,从中可以看出 ,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 ,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不同学派正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2.
关于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学术评价功能的错位与缺失是学术不端和腐败行为频发的重要诱因。在新时期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的内涵和功能,从评价理念、评价体系、评价时效和评价环境等方面有所创新和发展,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公正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这是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克服学术不端行为、抑制学术腐败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3.
主张民主、推崇科学、追求自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神.从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来看,"五四"运动前后实际上是中国哲学初步成形的时期.在其基本精神的鼓舞下,中国哲学工作者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成功地创造和转化了传统哲学与外来哲学,创建了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学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五四"精神的缺位来寻找原因.中国的哲学工作者能够焚膏继晷,为中国哲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及其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应充分发挥社科学刊学科建设的引领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科学刊不仅具有学术成果的展示功能、学术信息的辐射功能,还具有学科建设的引领功能.这种引领功能是通过开辟特色栏目由名家主持来实现的.其意义在于:在追踪学术前沿的同时,进行宏观调控,强化学科建设的薄弱环节;独辟蹊径,引导学术新人在本学科领域走向有所建树的广阔天地;有助于规避同质化竞争,形成期刊的特色与品牌.学刊发挥这种引领作用的机理在于:责任意识、选题策划、学术论证、栏目主持和适时研讨.由此,对学刊编辑的学术素养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哲学分析和解决的“总问题”,是资本占有劳动与无产阶级的解放。马克思哲学在探索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大众形态、学术形态和政治形态三种有机统一的基本形态。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马克思以后的发展史中,却呈现出不同的演变和命运。马克思哲学的三种基本形态在当代中国的命运可概括为:大众形态得以倡导,但尚未完全实现;学术形态强劲,但疏离政治和大众的倾向较为明显;政治形态突出,但需进一步得到学理支持和大众认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廓清马克思哲学的完整结构,而且要营造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以推动其大众形态、学术形态与政治形态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6.
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虽然在理论上存在文化产品和文化商品属性,但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必须着重深化对其知识属性和学术属性的认识。并且,市场经济越是发达,越要求有更高学术品位的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与之相适应,以进一步地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和学术属性是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安身立命之本,这不仅是社会分工使然,更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从规范到创新:学术自觉的新动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规范与创新:30年学术自觉的逻辑进程 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让我们逐渐意识到:古老中国的和平崛起,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一个最具标志性的事件,成为世界发展格局中不可逆转的基本趋势,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学术研究的方位、方向和方式.从学术的视角上观察.大国的崛起,既促成了学术自觉,又以学术自觉为条件.  相似文献   

8.
论比较哲学:从现代中国学术的经验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中国现代学术发展的背景讨论比较哲学的问题。第一部分以严复、梁启超、王国维及胡适的相关经验为线索 ,揭示比较哲学研究对“中国哲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的意义 ;第二部分以中国思想传统同外来文化 (印度与西方 )的两次遭遇为例 ,探讨比较哲学在文化会通 ,包括展示本土文化的价值信念与学习外来文化的长处中所起的作用 ;第三部分以跨文化研究中概念关系图式的复杂性 ,以及隐喻问题为题 ,讨论比较哲学常见的方法论难点。作者认为 ,虽然我们难以给比较哲学一个形式上完满的说法 ,但是揭示问题的重要性与复杂性 ,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建院30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方向和科研方向,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着力理论创新,推出了一系列具有真知灼见的科研成果,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在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中,要高度重视人文科学的繁荣发展。这是因为,在当代社会,人文科学有着日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人文科学(the H um anities)是研究与人类和人类文化密切相关的各个方面的科学。这一宽泛的定义,既表明了它的研究领域始终不会脱离人类文明、文化传统和文化建设,同时也说明了它的涵盖面极广,凡与人类文明和文化建设有关的问题,可能都是它关注的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代社会中的许多问题,比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恐怖主义与反恐问题、地区冲突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全球化问题等,虽然本身并不完全属于人文学科范围的…  相似文献   

11.
1 "思想淡出,学术突显"是李泽厚先生就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状况的一个著名"诊断".无疑,"学术突显"是一种学术自觉的结果.我们且不论学术与思想本来就有着如何难解难分的复杂关系,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单就中国学界"学术突显"的状况来看,其是否尽合人意?我想,人们在承认学界30年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仍存在许多问题.这必然把我们引向对于究竟什么是学术自觉,如何才能达到真正的学术自觉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熟悉国外"左派"学界最新动态的学者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在他们的解读思路中,基于经济线索的批判理论与基于文化或政治线索的批判理论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他们正在建构一种综合性的批判理论.这对我们从整体上准确地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线索是否有启发呢?本文试图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双重线索及其相互关系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30年的历史,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与形态:(1)教材体系改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与实质的"正本清源"(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2)从哲学的现代化诉求到现代性的哲学透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意义与价值的重估与反思(世纪之交与新世纪之初);(3)"价值重估"之后哲学研究问题的重构--新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制造"的出路与探索(目前的焦点,本文称之为"再中国化"问题).  相似文献   

14.
After over two decades' exploration and accumulation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studies of Marxist philosophy in contemporary China have now focused on two basic aspects:a higher level of scholarship and more concern with social reality.The trend has largely manifested  相似文献   

15.
郭良鋆 《南亚研究》2001,(1):74-77,88
去年 7月 9日 (星期日 ) ,北京大学王邦维突然给我来电话 ,告知金先生病危住院 ,正在抢救。我大吃一惊。我正准备下星期去看望他 ,因为黄宝生写了一篇金先生新出的文集《梵竺庐集》的书评 ,将在《外国文学评论》上发表。这是对他八十八岁米寿的贺礼。没想到他突然住院了。第二天 ,我、黄宝生和蒋忠新赶紧一起去医院 ,只见金先生坐卧在床上 ,正打吊针 ,轻闭着双眼 ,看上去十分疲乏 ,已没有往日见到我们谈笑风生的神彩。他的两个女儿金木婴和金木秀都在 ,向我们讲述了住院前后的经过 :开始只是以为感冒咳嗽 ,但一直未见好 ,反而感到呼吸越来越…  相似文献   

16.
我以研究西方哲学为职业,长期以来在研究所做这方面的工作,渐渐也有了兴趣,不仅仅是“谋生手段”了。 我在哪里做这个研究工作?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然而,有一个很长阶段,我们做西方哲学的,不大愿意接触中国自己的哲学传统,觉得它不够哲学味。这样的态度,也使我们自己的研究工作悬空起来,成为一门“死学问”,用以“谋生”而已。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以相关学科总结、评述本学科30年来在我国的发展、成就和作用为主题连续举办18场学术报告会。学术报告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体现了时代精神、实现了全面推进、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特征,同时也实现了研究主题和思维方式的重大转换,并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实践哲学、人的哲学、发展哲学和文化哲学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也面临一些严峻的挑战和突出的问题需要正视和解决.  相似文献   

19.
《唐都学刊》2013,(1):131-F0002
林乐昌,男,山东威海人,1949年生。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哲学系。1987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研究生班,获哲学硕士学位。1998-1999年,应邀赴香港浸会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任"中国访问学人"。2008年,赴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进行短期学术访问。曾十数次应邀赴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台湾、香港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兼任中华孔子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实学研究会理事、陕西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西安周易研  相似文献   

20.
哲学的使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哲学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能放弃对自身统一界说的追寻.对哲学的界说应参照科学进行,而探索科学尚未研究或不能研究的问题,就是哲学的使命.这一具有高度包容性的哲学界说,不仅有历史的依据和理论的证明,也能对"哲学无定性"、"哲学问题无定论"、"哲学无用"等一系列元哲学问题做出更有效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