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气"式结构的特点、"气"的性质,在现代汉语合成词的构成方式和语法单位(主要是语素和词)语法功能虚化的特点中具有重要意义.该结构是由支配式结构向支配式复合词过渡的形式,多数结构已经完成了这种转变而变成了一种支配式的复合词.  相似文献   

2.
《齐民要术》是中古时期口语性较强的一部农业科技著作,书中使用了较多复合词,有的复合词意义相近或相关,彼此聚合成群,形成了不同的同义词词场。这些同义词词场中的复合词在构词上都有相同的特点:即构成复合词的两个语素单用时意义相近或相关,这样的复合词应是当时的语言社团根据已有的并列式构词法创造的新词。在汉语词汇的历时发展中,《齐民要术》中使用的同义复合词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结果:由曾经常用的单音词作语素构成的复合词或易于通过隐喻机制形成新义的复合词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生命力相对较强,在竞争中也相对较容易发展成汉语中的常用复合词;使用频率低或难以产生隐喻引申义的复合词很容易退出语言交际领域,从而成为汉语词汇历史发展中某阶段的陈迹。  相似文献   

3.
同义复合词是古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指的是两个表示同一概念,指代同一事物,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语素所构成的词。本文以现有的秦简材料为语料,选取秦简中的一些同义复合词展开说明,包括《汉语大词典》失收、误释和例证偏晚三类。  相似文献   

4.
古代汉语中的同素异序词是联合式复合词的一种,构成复合词的两个语素顺序可以互调。从语素意义上看,构成同素异序词的两个语素意义相同或相近;从词性上看,构成同素异序词的两个语素为同一词性,可以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从异序后词义是否改变来看,一种是同素异序同义,另一种情况是同素异序异义;从发展变化看,同素异序同义的两个词,在长期的语言发展中有的消失了一个,只保留一个,有的则是长期并存,是两个同义词。  相似文献   

5.
从语义、语用角度,对同义并列复合词进行了考察分析。在语义方面,通过对组成同义并列复合词的两个单音词的研究,总结其为五种模式:A≈B≈AB;A〉(B≈AB);B〉(A≈AB);(AnB)≈AB;(AuB)≈AB。语用方面,认为同义并列复合词的单音词和双音词之间,有的可以互换使用,有的因搭配习惯或韵律、音节的限制,而各自有不同使用条件;论述了在附加色彩方面的分别;从语义、语用角度,分析了同义并列复合词存在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部分同时是俄语简单句中动词谓语与时间状语之间的一种时间关系。这种时间关系主要通过由静词性组合与动词构成的结构来体现。本文介绍了表示部分同时时间意义关系的结构"ЗА N5 V"、"ВОВРЕМЯ N2 V",对结构的组成要素从语义和语法上做了分析,并对两个结构处于同义时的情况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7.
方位词"里""内"是一对同义的方位词,它们的词义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差异也在演变过程中慢慢显现出来.并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最终的演变结果影响着这对同义方位词的使用,也决定了对它们对名词的选择.现阶段,在使用这对同义方位词时,到底是选择方位词"里"还是方位词"内",也应取决于其本身的词义和与之组合的名词的语义特点.  相似文献   

8.
词素"头"和"面"是现代汉语方位词类后缀,从语义场的角度讲二者是同义的。通过认知角度的定性分析和对大量封闭语料的定量统计发现:外形及位置特点造成的隐喻,决定了"头"可以有"端点"的语义内涵,而"面"可以有"范围"的语义内涵,"点"小而"面"大。这一特征充分地表现在由"头"和"面"构成的派生方位同义词的细微区别上。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气"式结构的特点、"气"的性质,在现代汉语合成词的构成方式和语法单位(主要是语素和词)语法功能虚化的特点中具有重要意义.该结构是由支配式结构向支配式复合词过渡的形式,多数结构已经完成了这种转变而变成了一种支配式的复合词.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并列式复合词羡余现象主要有两种语义结构,一种是同义、近义并列式复合词羡余现象,另一种是偏义复词羡余现象。这些羡余现象的表现形式不同,各自也有着不同的认知基础,同义、近义并列式复合词羡余现象形成的主要动因是认知上的距离象似性,而偏义复词羡余现象形成的主要动因则涉及基本等级范畴与认知域中的凸显原则。  相似文献   

11.
并立式复合词是指现代汉语中形式并立,语义并重的一类格式。交替是其主要语义内容之一。由交替范畴出发,进而重点讨论表达交替的并立式复合词的构成与分类、交替内容和语用特点等,可深入研究汉语并立式复合词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今言"思想",作为动词,乃主观的一种思维活动过程,作为名词,乃主观的一种思维结果。无论动词、名词,都强调个体人的独立的认知与判断,如思索、思考、思绪、思路、思辨或想法、想念、联想、想象等等。思想家指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有独到见解并能自成体系的人。若从汉语构词法讲,"思想"属同义复合词。而在古代汉语中,"思’"想"则又是两个近义词。再往上推,"思"、"想"仅是两个意义不同又相互关联  相似文献   

13.
从本质上看,修辞格是一种能产的固定化了的同义手段模式。辞格的同义手段问题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辞格的语义结构模式本身就是同义手段的产物;二是相同辞格中的小类可构成同义手段;三是不同辞格可构成同义手段;四是辞格和非辞格可构成同义手段。研究辞格的同义手段是研究同义手段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修辞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蔼沬”一词,道教文献中注解有两处,让人莫衷一是。原因在于文献中“沬”与“沫”写法上的混同,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我们认为“蔼沬”释为“昏暗貌”更为恰当。“乙密”一词,许多学者做过讨论。结合道教文献用例,可以确定“乙密”是“乙”与“密”构成的同义复合词,表“精微,隐密”之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英汉词汇不同的构词方式和搭配特点的描述,阐明英汉词汇语义容量具有一定的差异.汉语的主要构词特点是合词法,而且词语搭配中的"同义反复"现象十分普遍,这就限制了大量词汇的语义容量.而英语构词主要的特点为旧词转义法,并且,词汇搭配灵活,一般排斥"同义反复"现象,所以其词汇的语义容量大于对应的汉语词汇.因此,笔者提出了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可采取引中、融合、增补等手段,来弥合英汉词义语义容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讨厌"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论述了"讨厌"的成词过程、语义演变.明清时期,它由短语融合成复合词,演变途径为:动宾短语/兼语短语>复合词."讨厌"最初表达"令人厌恶",清末发展出"厌恶"义、民国时期发展出"嗔怪"义.认知凸显和高频使用是其词汇化和语义演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中华"探源     
通过纳西族象形文字"中"字与原始陶器上的刻划符号、甲骨文的"中"字对比研究,可以认为"中"字最早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是以"木矛"一类的东西投中物体之义;"华"为"粟花",与黄河中下游流域的远古居民主要以粟作农业为主有关;"粟花"为华,有大而美、光明之褒义。春秋时诸夏取"华"之美意,形容享有礼乐文明的诸夏人,"华"遂成为族称,与夏同义。"中华"称谓源于中国诸华,与中国同义,最早出现于西晋武帝初期。  相似文献   

18.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以及台湾海峡的地理区隔,海峡两岸现代汉语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差异,其中词汇的"同义异序"与"同义异构"现象尤其值得注意。"同义异序词"分属于海峡两岸两个不同的语言社会,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并不会影响两个不同语言社会的人们对它们的理解。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同义异序词"都是由两个语义相同或相类的语素构成,两个语素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与并列的关系,因此构词的两个语素顺序如何并不影响语义表达。"同义异构词"的情况亦如此,两个词只在构词语素上有差异,并不影响理解。  相似文献   

19.
“凌/陵迟”成词于先秦,表示“衰落、平缓延伸”等,核心义素是“缓慢、渐渐”,是同义并列式复合词。其常用义不断变化,至辽宋时期成为刑律术语,表示“零割犯人致死”,其他义项逐渐消失。其意义变化的过程也是其不断联绵词化的过程,至元明时代成为联绵词。同时,构成成分“陵、迟”的常用义、字形、构词能产性也几经变化,都对“凌/陵迟”联绵词化有重要影响。联绵词研究应重视发展过程,克服唯古论和唯今论两种倾向。  相似文献   

20.
在英语构词法当中 ,复合法具有重要作用。由其构成的复合词丰富了现代英语的词汇量 ,新词中通过复合法生成的占最多。本文讨论了英语复合词的定义和构词规律及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