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西学中源”说是“西学东渐”过程的产物。作为一种文化观 ,它对克服传播西学的阻力 ,捍卫中国本土文化的地位 ,客观上曾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既模糊了西学的本来面貌 ,也模糊了中学的本来面貌 ,使人既不能正确认识西学 ,也不能正确认识中学 ,消极影响也很明显  相似文献   

2.
西学东渐之时,清代学者对待西学的态度不一。戴震在许多问题上表现出典型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有为"思想和大一统观念,在对待西学问题上,更是有着"天朝大国"的优越感。他凭借自己扎实的考证功力,从实证和理论两方面促进了"西学中源"说的发展和成熟。戴震虽然坚持"西学中源"说,但对西学并不鄙视和排斥,他的"西学中源"观因此比前人更为具体和实在。戴震以中学为标准来检验西学源流,未能以理性思维来审视和评判文化传播的相互影响和交流,使人们难以真正认识西方文化的精华,从而导致中学的夜郎自大,其狭隘偏颇的保守态度是显而易见的。但这种文化本位观及其西学来源于中土的实证结果,当时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消除国人对西学的戒心与排斥,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清代考据学与西学的相遇,是近代学术饶有兴味的话题。王鸣盛作为乾嘉汉学的代表人物,与当时许多学者一样都受到了西学的熏染和刺激。通过梳理和分析其《蛾术编》等相关资料,发现这位考据学家虽然顺从当时主流的“西学中源”说,却能以中学审视西学,以西学反思中学,在考经证史中会通中西,折中有见,反映出当时考据学者对待西学的一般态度及其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西学中源”与“礼失求野”是明清之际兴起于中国学者之中的两种对待西学的态度,前者指出西学来源于中学,而后者不涉及两种文化的源流,只表明向西学学习的积极态度.梅文鼎是清初历算大家,对中学和西学都有很深刻的认识,他学术生涯的大部分时间在论及“礼失求野”的思想,只是在晚年受到康熙皇帝召见后,错将政治权威当做学术权威,才开始大力宣扬“西学中源”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试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近代史上,长达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影响其全程,并可作为其指导思想的东西是什么呢?近四十年来,许多论者都认为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口号所表述的思想。他们对这一思想进行了“投其所好”的解释,说什么“中学为体”是“作为洋务运动的目的”,即“死保封建体制”,而“西学为用”只是“有向西方学习先进生产技术的含义”,其全义并不就是向西方学习先进生产技术。而且,“洋务派妄图在死保封建体制的前提下来移植西方的科学技术,其结果必然是事与愿违”。这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变成了一个“反动的口号”。因此,洋务运动也随之变成了反动的运动。  相似文献   

6.
郑观应的体用观上承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下启维新派的体用合一 ,表现出极强的时代性。他的以“实用”为取舍标准的体用观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概念上 ,西体西用是“大用” ;两者关系上 ,体用合一 ;发展前景上 ,反省传统 ,融西学于中学 ,促生体用兼备的新“中学”。  相似文献   

7.
由于代际与经历的不同,现代汉语诗学话语主体呈现出复杂的知识结构,要么侧重“中学”,要么侧重“西学”,要么学贯中西,但在中学与西学的两极之外,还有关于日本的学问与经由日本传入中国的学问,我们称之为“东学”。中学、西学与东学的知识变奏,使得现代汉语诗学话语主体也在理性、自由、激进、保守等不同话语立场的辩驳与冲撞中,将现代汉语诗学话语演绎得淋漓尽致、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8.
语序在古今汉语中占有重要地位 ,也是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所要求掌握的。着力廓清中学文言文语序现象中的语法问题、修辞问题 ,对于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定语后置” ,提出异议。分类介绍“相”与“见”的称代作用。对于中学文言文语序教学乃至整个中学文言文语法教学体系的原则和方法 ,提出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9.
“孔子为教主”是康有为的基本观点,并由此推出了一个孔教时代。无论是康有为的“孔子为教主”还是由此推出的孔教时代均具有救亡与启蒙的双重意图,是为通过保教来保国、保种的救亡路线服务的,表达了对中国本土文化的整合。这使孔教成为中国近代以中学应对西学的第一个国学称谓,也是以西学为参照,对中国本土文化进行内容转换和现代化的最初尝试,因而具有不可忽视的多重维度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3.字形排列法中的文字学问题 3.1.以实现高效率检索为目的的对“字”的分类.其出发点与归宿,都应该是为了获得一个最大的“分类”值,或者说,获得一个能够有效地控制检索的准确性与检索的速度的“分类”值。“分类”值越大,则字头的同类现象越小,字头的同类现象越小,就能更有效地控制检索的准确性与速度,分类的结果也就越理想。换句话说,“类”必须分得细,排列的项目才会明显地现显其本身所具备的差别性,因而给寻检手续提供优异条  相似文献   

11.
对于母语是汉语的英语学习者来说,总会先入为主地将汉语中的“是”与英语中的“to be”等同起来。但是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翻译者会发现“是”字句的翻译并不总是和“to be”等同。本文将就“是”字句本身及其英译在公文文体,政论文体和文艺文体三种文体中的出现频率和特点作一初步对比研究,希望从中找出“是”字句和“to be”之间的联系和差别,从而为“是”的翻译找寻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学会生存·学会理解·学会领悟--对教育目的和现状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应当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终极目标,以个体全面、充分发展为具体目标,但是当前教育交响曲中有许多不和谐音,其中首要的原因是对教育目的理解的欠缺,甚至误解。我们希望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对此都引起重视,予以澄清,将学会生存、学会理解和学会领悟作为面向未来教育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3.
北京工业大学在学生中大力开展“成长、成才、成功”主题教育活动,时在新时期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在“成长、成才、成功”主题教育中强调和贯穿“肯定学生在学生管理中的主体性”、“青定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整合推进学生成长的各种教育资源,发挥教育合力效应”这样几个原则,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4.
认知问题是哲学无法回避的问题,而认知问题的核心问题是“真”的问题。人的认知成果最终由语言来呈现,语言的基本单元是词,每个词都蕴含一个“是”,由是什么(词所指代的对象域)与何以是(该对象域确定为一类的标准)两方面构成。那么这个“是”如何而来?所知学认为一切由“知”而来,一切都是所知。认为“知”对于认知活动必不可少,但并非唯一来源。“信”与“说”有其自身不能等同于“知”的特点,与“知”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认知过程中共同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钟形罩》是美国当代女作家西尔维娅.普拉斯的自传体小说。小说以女主人公埃斯特独特的眼光和身体洞察,感受"父权制"文化的虚伪、丑陋和专制,是知识女性充分利用"看"的权力,对不公平的社会文化的反抗和消解,是女性主体性的充分体现;而埃斯特被精神分析、监控的身心体验揭示了女性个体在"父权制"政治权力下的"被看"和被客体化的社会地位。文章从女性文化视角解读《钟形罩》文本中"钟形罩"意象的涵义,揭示普拉斯悲剧的社会文化本质。"钟形罩"意象阐释为笼罩女性的"父权制"社会文化的一切产物;"看"与"被看"象征了女性个人主体与社会文化权力和地位之间的关系。埃斯特在"钟形罩"里"看"与"被看"的权力较量彰显了女性主体性表达的强烈愿望和女性身体被政治文化客体化的尖锐矛盾。  相似文献   

16.
目前,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已经成为阻碍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一大因素,更直接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文章从加大政府投入、建立农民平价医院、城乡医疗资源共享三方面对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7.
"明月几时有"和"Tobeornottobe"都是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两首诗歌都生动再现了人类面对困境所产生的出世与入世、生与死的思想斗争,以及人类对未知世界的畏惧和对现实世界的无奈的艰难处境。不同的追问方式和对追问结果的不同反思折射出诗人不同的文化视角。  相似文献   

18.
赵树理在部分小说中塑造了以“三仙姑”为代表的“健忘者”形象,这些人物大都有着相似的经历,即“被食”受人欺,也有着“食人”欺压人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当年鲁迅先生所批判的“国民性”中的“健忘性”。作家所塑造的形象,虽然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但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在压迫或者被压迫的过程中,文化是根基,如果不彻底破除传统文化中的健忘性,农村和农民的解放就不能成为真正的解放,农村和农民必将成为民族进步的阻碍。  相似文献   

19.
"学会选择"的道德教育,是教会学生面对各种道德情境甚至道德冲突时,学会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道德选择,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牢固的、充满活力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并在道德实践中勇于承担与此选择相适应的道德责任."学会选择"的道德教育体现了学校德育主体性价值的确立,是学校德育面向新世纪的必然走向.学校和教师必须科学定位德育目标,尊重学生的道德选择,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实德育内容,更新德育方法,建立民主、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全面构建"学会选择"的道德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一林家骊先生的《〈诗·魏风·伐檀〉中“鹑”字当作“雕”解》一文(《文学遗产》2002.1),所考释《伐檀》的“县鹑”(含《鄘风·鹑之奔奔》)之“鹑”当作“雕”解,甚是。然而,窃以为再进一步考释一下“鹑”字的字形演变和有关资料与“县貆”之“貆”和“县特”之“特”的确切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