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北京钢铁学院是新中国初期成立的单科性工业学院的典型代表。文章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校园文化五个方面总结了北京钢铁学院(1952-1966年)的教育现象、人才现象和文化现象。这些现象主要包括学科建设的“物理化学现象”,人才培养的“钢铁冶金现象”、“市长现象”、“中西部现象”、“体育代表队现象”,科学研究的“国家科技进步奖现象”、“1958现象”,师资队伍的“年级倒挂现象”、“学科倒挂现象”,校园文化的“舞会现象”、“赛诗现象”、“电影现象”等十二个现象,并对此产生原因作了相应分析。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之后,高等教育“以苏为师”,1952年前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院系调整的重点之一就是集中原有大学的相关系科,建立以北京钢铁学院为代表的一大批单科性工业学院。回顾北京钢铁学院在1952-1966年学科建设的历史沿革和重要成果,总结这一时期学科建设的阶段特征、动力机制和经验教训,对于了解同期中国同类高校的学科建设情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于新时期高校的学科建设具有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前身是北京钢铁(工业)学院金相热处理系,是建国后最早从事专业金属材料科学教学和研究的机构之一,在金属材料及热处理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文章对该系的创建者及重要领导人章守华教授进行了访谈,回溯了该系早期的创建和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4.
培养精英人才是高水平大学的历史担当和社会责任。文章以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时期的北京钢铁学院(1952-1966年)为例,从精英人才的四个基本内涵、培养精英人才的三个关键环节、精英人才培养系统的三个关键因素、培养方案的三个主要模块、课程与活动组织的三个重要原则共五个方面,结合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精英人才的培养理念,系统总结了学校培养精英人才的主要做法,剖析了学校培养精英人才的基本经验,为新时期高水平大学培养精英人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北京钢铁学院是新中国早期成立的单科性工业学院的典型代表。自1952年到1966年,北京钢铁学院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并形成鲜明特色。文章从地理与规划、建筑与树木、图书与设备、教材与刊物四个方面总结了这一时期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成果。这一时期的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在建筑风格上呈现出鲜明的苏式风格,在校园绿化上呈现出鲜明的中国传统,在图书设备上呈现出鲜明的学科特色。   相似文献   

6.
北京钢铁学院是新中国早期成立的单科性工业学院的典型代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钢铁学院形成了以“爱国、奉献、崇实、求是、争先、创优”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观,形成了以“理想主义的家国情怀,崇实求是的学术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品格”为主要特征的大学精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大学文化。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时期的北京钢铁学院为例,廓清了学校大学文化形成的“遗传因素”,阐述了北洋大学、唐山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等基因母体对学校早期文化形成的影响路径和机理,指出了院系调整过程中的文化融合与碰撞,为理解这一时期新建院校大学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参考样本。   相似文献   

8.
文章简要阐述了学科文化的内涵,以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时期的北京钢铁学院(1952-1966年)为例,从雕塑与建筑、文艺与诗词、观念与校风三个方面分析了学科文化对大学文化形成的影响,比较了学科之间的文化差异与冲突,为理解这一时期新建院校大学文化形成中的学科因素提供了参考样本。   相似文献   

9.
北京钢铁学院是新中国早期成立的单科性工业学院的典型代表。北京钢铁学院(1952-1966年)形成了“一中心三注重三结合”的办学理念,即“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注重实践、注重科研、注重体育,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体现了这一时期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历史逻辑、教育逻辑、政治逻辑和现实逻辑的辨证统一。在这一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北京钢铁学院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和学术成果,成为当时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学府。   相似文献   

10.
文章简述了社会环境对大学文化的影响,以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时期的北京钢铁学院(1952-1966年)为例,阐述了政治经济环境、教育方针政策、政治运动事件对学校早期文化形成的影响路径和机理,为理解这一时期新建院校大学文化形成中的社会环境影响提供了参考样本。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活动类型的角度简要分析了大学主要群体的特征,以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时期的北京钢铁学院(1952-1966年)为例,阐述了校长群体、管理群体、学术群体和学生群体对大学文化形成的影响路径和机理,比较了学术群体与管理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与冲突,为理解这一时期新建院校大学文化形成中的群体因素提供了参考样本。   相似文献   

12.
文章简要回顾了近代以来中国大学的外来影响,以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时期的北京钢铁学院(1952—1966年)为例,阐述了“以苏为师”对学校早期文化形成的影响路径和机理,比较了“以苏为师”对学校不同系科的影响差异,为理解这一时期新建院校大学文化形成中的外来影响提供了参考样本。   相似文献   

13.
1949年建国后,国家开始有计划地建立和发展军事工业材料方面的科研基地、生产基地和教育基地。根据冶金部的指示,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前身)成为进行军工材料建设的教育基地之一,并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行政组织——“特种冶金系”。这是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反映出在“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下,政治对教育巨大的影响。文章通过对特种冶金系早期创建人之一——王润教授的访谈,回溯了该系的创建和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4.
北京钢铁学院成立于1953年,作为全国冶金学科配备最为完善的高校之一,苏联专家在其学科建设过程中,如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修订、实习安排、教师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了一批年青的教师和研究生,充实和奠定了北京钢铁学院乃至全国冶金学科的教师结构,在当时的国内冶金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北京钢铁学院(原名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现名北京科技大学)成为全国X射线学研究和教学的中心之一。文章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参与者和学术带头人——方正知教授的访谈,梳理出北京钢铁学院X射线学创建与发展的相关情况:在筹建金属物理专业之初,北京钢铁学院便将X射线学纳入科研和教学体系之中,具体科研、教学工作由方正知教授负责领导;1950年至1963年期间,北京钢铁学院金属物理专业X射线科研教学小组先后开展了变形合金的X射线线形分析、X射线小角散射等新技术研究,全国10余所高校派教师和学生前来进修X射线学和做毕业论文,为新中国X射线学的教育和科研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是实现把旅游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关键。文章通过对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校企合作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高度融合的"企业制学院"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上个世纪80年代朱、90年代初,中国出现了各高校纷纷更名现象,北京科技大学也在其列。王润教授作为北京钢铁学院的最后一任院长和北京科技大学的第一任校长,亲历了这次校名更改的全过程。文章就校名更改的原因、经过、社会背最、更名意义等问题与之进行了访谈。通过这一案例,也可窥见社会转型时期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斑。  相似文献   

18.
软件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软件学院的人才培养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通过分析现阶段软件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着重阐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9.
从1913—1928年,端纳在北京生活了15年,历经袁世凯沉浮、军阀混战以及北方政府倒台、蒋介石崛起整个过程。在北京的岁月中,端纳在各种政治势力中纵横捭阖,建立了广阔的人脉关系,政治资本更加雄厚,更深入地卷进了中国政治生活,最终完成了从职业记者到政客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产业学院作为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举措,对培养适应于行业岗位要求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依托智能汽车产业学院,立足智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探索智能产业高速发展背景下的新工科人才培养,针对如何有效融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发挥现代产业学院重要教育主体作用,提出校企深度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百度智能汽车产业学院建设为例,围绕行业发展、教育发展、人才培养及建设模式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打造融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培养出产教高度契合的满足现代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