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遗体火化和骨灰安放是殡葬管理的重要内容。广东省年均遗体火化量约40万具,妥善解决遗体火化后的骨灰安放,关系到殡葬改革目的的实现。多年来,广东省坚持遗体火化和骨灰安放并重,巩固提高火化率,探索骨灰出路,推行文明、生态、节地、环保葬法,切实保护土地资源、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2.
赵海 《社会福利》2005,(1):31-32
殡葬改革倡导多样化处理骨灰,群众可以自由选择骨灰处理方式,只要不影响土地资源的再利用,不乱建坟墓,不使用棺木,就应该尊重群众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骨灰安葬方式具有民俗性、 传承性、差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 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漫长,受传统 习俗的影响,“入土为安”的丧葬 观念根深蒂固。辽宁是多个少数 民族聚居的省份之一,民族习俗 不同,骨灰安葬方式有显著的不 同。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社会收 入水平的差异,也决定了人们骨 灰安葬方式的不同。我国正处于  相似文献   

4.
2005年11月24日,全国农村生态墓地建设研讨会在浙江省宁海县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省四十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大家交流经验,研讨热点,并实地考察了宁海县农村生态墓地的建设情况。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张明亮司长做了总结发言,他从全局的高度明确了生态墓地建设的三大意义,根据各地实践总结了推动生态墓地建设的四点经验和启示,同时,深刻阐述了对于整个殡葬管理工作的五点探索和思考,为加强生态墓地建设、规范殡葬管理廓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作为殡葬改革的一个重要平台,农村公墓的建设对于改变村民旧有丧葬习俗,保护美化环境,节省土地资源,促进殡葬改革深入开展,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如何加强农村公墓的建设与管理,是各级政府特别是主管殡葬改革的民政部门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福建沙县的个案颇具解剖和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自1956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倡导实行火葬的倡议书上签名后,从此一个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破除千年丧葬封建迷信的殡葬改革在全国展开。由遗体土葬改变为实行火葬是人类丧葬习俗的一大  相似文献   

7.
骨灰的集中安葬,永久性石材的大量采用,大面积的青山在公墓建设中的“白化”,使得公墓成为殡葬改革中令人质疑的焦点问题。群众“入土为安、无碑不成墓”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如何跳出传统公墓的旧模式,更好地实践生态公墓、绿色殡葬的理念,如何逐步引导群众选择生态型的安葬方式,是公墓改造和建设面临的突出课题。青岛福宁园的探索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经验和更多启迪。  相似文献   

8.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广州市开始推行骨灰撒海和骨灰植树,成为全国率先实施骨灰撒海、植树(还林)生态葬法的城市.早在1988年由广州市民政局组织的首届骨灰撒海活动拉开了广州市葬法改革--由保留骨灰到不保留骨灰的二次葬法改革的序幕.  相似文献   

9.
《社会福利》2005,(12):8-9
墓碑是千百年来殡葬文化传承的标志,“无碑不成墓”的思想根深蒂固,青岛市在改造传统公墓的旧模式上下功夫,抓住全市公墓改造的机遇,打造了生态公墓的典范——福宁园公墓,该园的殡葬模式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形态各异的自然石体代替了格式化的墓碑,石头与绿树、鲜花、草坪融为一体。二是多种生态型安葬方式,包括树葬、花葬、草坪葬、盆景葬等三十余种形式。三是骨灰深埋,保证单体植物生长。在墓碑设计上把与环境的融合度、可识别度、心理感受度极艺术表现度结合起来,按照生态发展、节约用地的原则,把园林艺术融人生态殡葬,使广大群众乐于接受,真正“从大自然中来,又回到大自然中去”。  相似文献   

10.
上海公墓业发展的新目标——人文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生态:上海公墓业发展目标 公墓的人文生态建设首先要进行公墓功能的重新定位.按传统的观点,公墓是安葬遗体或遗骨的地方."死有所葬"是基本人权之一.建设公墓以确保公众死后有安葬的地方,这对确保"死有所葬"的人权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个层面上,中国已经完成了这一任务.  相似文献   

11.
殡葬改革是破千年旧俗、树一代新风的社会风俗革命,是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造福子孙后代的一件大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在总结多年公墓建设经验、借鉴国际同行先进做法的基础上,结合首都实际,北京市以"资源节约,环保生态,休闲观光,社会教育,人性服务"为城市公墓建设理念,提出了既节约土地又美化环境的城市生态墓地建设目标,先后筹建了以长青园骨灰林基地为首的一批生态型城市公墓.  相似文献   

13.
朱宏雁  丛晓峰 《创新》2013,(5):36-39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需要全民共同参与。从公众的生态意识逐渐增强和公众参与不足两个方面对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进行描述,进而从以政府为主导、以人为本、加大宣传力度、赋权予公众、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整合社区资源、加强组织建设与管理七个方面来探讨鼓励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过了生态文明建设起步探索时期、发展深化时期和走向成熟时期,并在发展中取得了重大成就与宝贵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基本成型、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并积极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解读。同时,我国通过“四个坚持”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思想、党建、经济与民生方面积累了必须坚持生态文明思想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必须坚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理念的经验,为高质量发展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指引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5,(10):9-12
习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谋改革发展大势、布国家建设大局的高度来统筹设计和规划,转变传统发展观念,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发展观;全面深化改革,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新策略;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新要求,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方式。习总书记的这些新思想、新观念包含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指导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6.
王学居 《社会福利》2006,(12):37-39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涵盖了民政职能的多个方面。“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如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对甘肃省农村殡葬改革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北京市生态涵养区辖区面积占全市的70%以上,是全市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也是保证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和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基础。"十五"以来,生态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力度得到显著加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尚未理顺。今后的发展中,应坚持整体、协调、共同发展的原则,既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关系,也要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关系,适应首都居民对环境、食品安全和休闲旅游需求的高速增长,政府应进一步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完善利益分配和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专访背景: 目前,广大殡葬工作者热切期盼修订的《殡葬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被列入国务院2005年立法工作计划。今年以来,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先后召开了专家论证会、各省厅主管殡葬工作处长意见会、殡葬服务机构负责入座谈会等,就《条例》修订的难点、热点问题,深入论证,广泛听取意见。在修订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之际,我们就殡葬管理工作的定位、殡葬改革方向、管理体制改革、行政许可、公墓管理等一些《条例》修订的关键问题,采访了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张明亮司长。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人与人的和谐一直是社会学所追寻的主要内容.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既是区域间关系和谐的文明,也是城乡间关系和谐的文明,同时还是社会阶层间关系和谐的文明.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政策机制,促进生态文明的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0.
裴悦 《社会福利》2005,(6):62-62
2005午3月底,湖北省宜城市跑马山公墓专门开发了一片树葬区,培育了多种苗木,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宣传殡葬改革,倡导骨灰树葬方式,推行“以树代墓,与树千古”这一符合环保理念的绿色殡葬,引导殡葬改革向纵深发展。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全市已经有了“树葬”宜城第一人。据悉,该市计划在今后两年内,以跑马山公墓树葬区建设为标准,在全市各乡镇建设一批以“树葬”为主要安葬方式的公益性公墓,从而有放解决决土葬和乱埋乱葬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