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钟虎 《社区》2009,(36):45-47
来自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脂肪肝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已接近第一大慢性肝病。有关部门对北京的一项调查中,年龄最小的患者已经低至12岁。"以前,包括不少医生,对脂肪肝都不太重视。实际上,脂肪肝不仅是病,更由于其隐蔽性,  相似文献   

2.
正肝病是我国临床上的多发病、常见病。据统计,我国有乙肝病毒携带者近1亿人,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2000多万人。心理因素对肝病患者影响明显,大部分肝病患者都有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情绪波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肝病患者的治疗效果。而随着解放军302医院国内首家肝病心理门诊的开诊,对我国肝病患者进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生活调节相结合,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现已成为全球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但二者关联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论述了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参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及调节肠道菌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以期为研究二者更深层次的关系打下基础,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4.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酒的消费量日渐增多.如果嗜酒成瘾,酒精中毒,特别是酒精中毒性肝病就会伴随而来.有关统计资料表明,酒精中毒性肝病现已成为仅次于肝炎病毒之后第二大肝病病因.笔者多年来致力于酒精性肝病的研究,现不揣冒昧,将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可乐》2007,(11)
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肝病病毒(HBV)感染的人大约20亿。这些患者中25%病情严重,可最终死于肝硬化和肝癌。亚洲是肝病地方性高流行区。在中国肝病病毒感染人群占人口的10%之上,每年还有50—100万的新发病例。全  相似文献   

6.
腺苷脱氨酶的检测及在肝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腺苷脱氨酶 (ADA)在肝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用化学比色法测定肝病、胆道疾病及正常人血清中腺苷脱氨酶、谷丙转氨酶的含量 ,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5 5例肝病病人中除 38例慢性迁延性肝炎病人外 ,其它肝病病人血清ADA显著高于胆道疾病及正常健康人 ,38例慢性迁延性肝炎病人的血清ADA高于胆道疾病及正常健康人 ,但没有统计学差异 ,通过临床治疗后 ,ADA较ALT下降得慢。结论 :ADA是肝损害的一个良好指标 ,并有助于慢性活动性肝炎与慢性迁延性肝炎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Fibroscan对肝纤维诊断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肝病患者共121例,均予以Fibroscan(FS)检查,同时行肝脏B超及肝功能检测。结果 B超诊断肝硬化16例,慢性肝病3例,余正常范围。FS检测S0 34例,S1 26例,S2 27例,S3 20例及S4 14例。肝功能ALT检测各期均值仅S3期较其他组有异常,余未见明显差异,与肝病分期无相关性。结论 Fibroscan在诊断慢性肝病尤其是对肝纤维的判断较肝脏B超及ALT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8.
在汉语词汇史上,"掘"、"凿"、"穿"、"抇"、"搰"、"挑"、"撅"、"挖"均表达过"挖掘"义,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其消长变化特点。先秦"掘"字鼎盛,"凿"、"穿"、"抇"初兴;两汉至唐宋"掘"、"凿"、"穿"并驾齐驱,元末明初"穿"、"凿"淡出此义,"掘"字独占鳌头。明清之际,"挖"字兴起,并迅速一统天下,成为表"挖掘"义的专用动词。  相似文献   

9.
刘晓 《社区》2011,(4):37
据媒体报道,每次长假一过,肝病门诊的就诊量就会激增,患者所患主要为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很多人因在假日期间大吃大喝加上作息不规律,肝脏代谢负担猛增,出现恶心、乏力和肝区隐痛等不适,其中有些人还有血脂、转氨酶、尿酸等指标升高。通常所说的脂  相似文献   

10.
荀子、庄子皆为战国末期的思想家。在"道"范畴的建构中,荀子倡"有待"以成"教化"之"道",庄子倡"无待"以成"逍遥"之"道"。本文以释道、体道、存道、明道为观照层面,以"天为"与"人为"、"类"与"游"、"群分"与"自适"、"言教"与"不言"为比较论域,对荀子、庄子的文艺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与文化阐释。  相似文献   

11.
“灯塔理论”对我国“公共产品”经营方式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导致了"公共产品"的经营困境。发达国家为了解决困境,对待"公共产品"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态度经历了由"国家完全掌控"到"放松管制"的转变。其中"灯塔理论"最有代表性,即"专利权"转租和"俱乐部收费"的思路。本文以经济学理论中的"灯塔理论"为基点,从"公共产品"的资本演进入手,对我国"公共产品"领域的经营现状进行剖析,从而提出我国"公共产品"经营模式、收费建议及"两只手"的协作是我国对待"公共产品"生产经营应当采取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在后现代解构主义文化语境下,本文从小说结尾的"结构"与"解构"、"现象"与"本质"、"作者"与"读者"三个维度,对小说结尾"结构"的"二律背反"、"现象"世界的"本质还原"、作者与读者的"主体间性"的三重对话关系予以阐释,旨在还原小说结尾的人为"建构性"与"解构性"。  相似文献   

13.
责任问题是伦理学的重要关怀,借鉴后现代存在论对天命的言说路径,通过中西思想的比较研究,感悟孔子天命观由"知"而"畏"的"天命"路径、由"知天命"-"畏天命"二重整体道说的"天命"所在,以此洞见孔子由"畏"而"知"的"天命"伦理关怀,承担"天命"的永恒责任。  相似文献   

14.
以"泥土之香"为核心,在"柔软"与"坚硬"两种对大地的想象中,可探讨余光中诗歌的梦想意识。"泥土"是一个极具趣味性的意象,既可以表现出"泥"的粘着性,又具备"土"的硬质性。从"盆地-乳香"到"厨房-饭香",展现出永恒童年的深度主题;"瓜果"、"香炉"与"壶"的形象,则蕴藏着内密性特质。晚近余诗涌现出更多"香火"味?"炉香"?"茶香"?"药香"等,这反映了关于大地的另一种想象模式,即坚硬世界的梦想。在"迷宫"的心理现象与坚硬"坯子"的启示下,可以看到某种"抵抗"意志,这种抵抗意志是向"低孤独"的宣战,是试图在"高孤独"情境中追忆永恒"童年"、感悟"宇宙性梦想"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象数"是易学中的两大构成要素之一。笔者考证了"象数"涵义的源流演变过程,归纳指出"象数"主要有两层涵义:"符号象数"和"事物象数"。分析了"象"与"数"之间的关系,考辨了两宋易学基于对哲学本体论意义的探讨,致使"象数"分化成"象本论"与"数本论"的内涵,认为"象""数"本为一体,显微无间。  相似文献   

16.
由于"狙"和"阻"的意义差别,凡是对某种信息、现象、疫情等进行阻绝的举措,都应该用"阻击",不应用"狙击",且"狙击"除本义外,并无引申用法;又由于"狙击"与"阻击"组词功能不同,汉语中只有"狙击手、狙击高手、狙击神枪手"和"阻击战"等说法,没有"阻击手"和"狙击战"等说法,凡"阻击手、狙击战"当为"狙击手、阻击战"之误。  相似文献   

17.
由于"狙"和"阻"的意义差别,凡是对某种信息、现象、疫情等进行阻绝的举措,都应该用"阻击",不应用"狙击",且"狙击"除本义外,并无引申用法;又由于"狙击"与"阻击"组词功能不同,汉语中只有"狙击手、狙击高手、狙击神枪手"和"阻击战"等说法,没有"阻击手"和"狙击战"等说法,凡"阻击手、狙击战"当为"狙击手、阻击战"之...  相似文献   

18.
"任"有"权,权力"义,有"力;效力"义。"任"和"权"构成同义复词"权任","权任"应释为"权,权力";"任"和"力"构成同义复词"力任","力任"应释为"力,力量";而"一剑之任"则应释为"一把剑的效力"。文章揭示《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等辞书均缺漏,历代注家皆忽略的"任"的上述两组词义,并补正《汉语大词典》...  相似文献   

19.
"君道"和"师道"是陈亮"治道"思想两个向度,"君道"施的是"礼乐刑政","师道"行的是"仁义孝悌",君主"经世致用"之道在于能够"交修而并用""君道"与"师道"。从"王霸义利之辨"的批判来看,"君道"与"师道"统一的"治道"思想之所以能解构朱熹"三代"历史的必性命题,在于陈亮清晰分析"君道"与"师道"存在的内在命理,即"号令"与"教化"之间的内在逻辑,可归纳为三对共存范畴:政治权威与道德权威、实体规范与道德约制、外在行为与内在修养,这三对辩证统一的范畴有力地佐证君主治理国家过程"君道"与"师道"的施行统一。  相似文献   

20.
理性要素代表主体探索"确定性"的诉求,既包含体现客观性的科学知识,也指对待知识的态度和求知的方法等。"科学格致化"和"科学艺术化"是淆乱科学本体的两种现象,其实质是以"善"和"美"的职能、标准来要求"真"和改写"真",它源于中国文化特有的理性观,即以"价值理性"排斥"工具理性",形成扬"情理"抑"物理"的"实用理性",使执着于"知识"和"真理"本身的知识分子常常遭遇"实用"质疑,王小波在其杂文和小说中批驳了与之有关的"之用"逆退、"实用"诘难以及用价值判断取代真伪判断的习惯做法,这种以"善"辖制"真"、取消"真"的文化习性正是"科学"引入中国时被变异为"科学观"的主因,最终归结为思维方式注重"合"、忽略"分"甚至反对"分"的特性,这一特性塑造了与之协调的中国人的"自我意识",在探索客观世界时缺乏以"程式"确定下来的"抽象的升华",这恰是理性之殇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