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0 毫秒
1.
家乡民俗学,既是对以家乡生活文化传统的观察与研究为基础而形成的学术研究取向的一种事实概括,更是结合新的学术思潮,对这种取向所生发和呈现出的视角与方法的总结,换言之,家乡民俗学本身就是一种研究视角与方法。它包含着如下几个突出的特征:平等交流,相互尊重;同情理解,理性批判;朝向当下。同时,家乡民俗学又是一种立场或态度。这种态度,基于比较的视野,具有鲜明的"间性"特征。在这种"间性"比较视野下,家乡民俗学者可以结合过去的生活经验与当下的学术实践,发现并揭示历史与现实的复杂关联,进而反思民俗学以往那种"朝后看"的问题和局限,推动民俗学更多地"向前看"并朝向未来。家乡民俗学由于是在与异乡、与他者的对比当中产生的一种有关家乡、有关自我的特殊研究范畴,因此能够使研究者更好地立足于自身,在认识自己的前提之下,更清楚地认识"我"在同"他"交往过程中的位置,从而更恰当、更全面地理解"我与他"的关系,更有效地建设包含了更多"我""你""他"的、朝向未来的"我们",也即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家乡民俗学核心概念的"家乡"在涵盖范围上的伸缩性,尤其为这种目标的达成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
周生贤同志是宁夏土生土长的汉族干部,新中国的同龄人.他从34岁起,先后在回族人口占半数以上的同心、西吉任县委书记,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尤其是回族干部群众的称赞,威信很高.1986年,他调离同心时,有近千人为他送行.他在民族、宗教、贫困等矛盾交织、世界出名的穷地方——西吉县工作不到  相似文献   

3.
从一个“打赤脚”的深山老寨的小男孩到一名领导干部,周国利把所有的情感和青春活力深深根植于城步苗乡这块赤热的土地。 35岁的他被推到了自治县县长的岗位上。   12岁时,周国利走出桐源老寨,到山外求学,每天往返二十多里的山路,他常常是下山一根竹,上山一担肥,攒学费、挣工分,走上了自强自立道路,同时也铸就了他踏实、勤奋、求真、务实的性格。当时,桐源路不通、电不通,周国利从中学开始就立志要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在以后的求学路上,他始终把自己的学业与家乡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1981年,周国利中专毕业回到家乡。…  相似文献   

4.
今年春天,开完了全国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后,群培从北京回到了西藏昌都。从县城出来,沿着澜沧江边宽阔的公路,走不多远,就到他的家乡生格乡了。群培昂头阔步地走着,重重迭迭的宗依拉山、浪达山、热阿卡山、大马拉山,映在眼前。看到家乡熟识的山和  相似文献   

5.
王志甲,这位蒙古族知识分子的佼佼者,38年前离开他的家乡河南时,做梦也没有想到甘肃武威会是他的第二故乡。他立在这片深情的土地上奉献了33个春秋。去年,他被评为市劳模。  相似文献   

6.
卜凤刚是我弟弟,他的事迹发表以后,使我受到很大的震动和教育。弟弟参军离开家乡三十六年了,我们只知道他当过战斗英雄,对于自己的事迹,弟弟却没向我们透露半个字。弟弟参军后总共只回过五次家乡,每次都是只住三两天就匆匆忙忙往回走。记得最后一次是年三十走的。当时全家挽留他过  相似文献   

7.
在美丽的辽东半岛北部 ,闪现着一颗耀眼的明珠 ,这就是以盛产岫玉而闻名海内外的岫岩满族自治县。曾几何时 ,它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区穷县。有人临危受命 ,带领全县父老苦干3年 ,不断改变着家乡的面貌 ,改写了岫岩贫穷落后的历史。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滑菇生产第一县、辽宁省“双拥”模范县、辽宁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禹杯”先进县 ;鞍山市外经外贸工作先进县、鞍山市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县…… ,这些荣誉硬是把“贫困县”的帽子顶了个无影无踪。岫岩出名了 ,就连慕名而来的老外也都伸出大拇指高呼 :岫岩OK。岫岩50万各族人…  相似文献   

8.
著名作家沈从文(苗族)22岁离开家乡到北京谋求生存和发展,不管是穷途潦倒,倦屈于湘西会馆冰冷的楼梯间,还是后来功成名就,称誉文坛,都时时思念着自己的故乡。正如他所说的:“我的生命在这个环境中成长,因之和这一切都分不开。”“苦苦怀念我家乡那条沅水和水边的人们。”几十年来他对故土这种深深的眷恋,演绎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老友去我的家乡乡村游,他打来电话说,中午的鱼头吃得相当过瘾,还说连他九岁的丫头也说这是吃过的最好的午餐。他所说的鱼头不过是一只普通的胖头鱼头,所不同的是那条鱼产于我家乡的水库,库水碧绿如镜,鱼类皆出于天然。老友临行时我专门打电话给相熟的餐馆老板,  相似文献   

10.
关于清初达斡尔族的出名首领巴尔达齐,在一些历史传说和著述中,都有所谓他遭到了清廷的严厉惩处。日人池尻登的《达斡尔族》一书在谈到过去达斡尔族社会中产生奴隶的原因时,即说:在康熙时代,巴尔达齐“不顾皇帝给予的厚遇企图背叛,帝愤怒已极,乃杀戮其血缘三族,对他六族赐予‘世世代代为达斡尔人做奴隶’的身份”。在布特哈达斡尔族中  相似文献   

11.
阅读王村     
彭世贵 《民族论坛》2007,(11):37-38
<正>湘西古镇,王村是一个有些名气的地方。人怕出名,猪怕壮。地方不然。地方的名头响亮、荣耀,却无麻烦。王村的出名,历史久远,但为外人所津津乐道,还是近来的事,这大约是沾了那部电影《芙蓉镇》的光。一个地方的出名与否,本应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  相似文献   

12.
今年77岁的台胞李荩臣老先生,于解放前背井离乡,寓居台湾.40多年来他孤独地生活着,无时不在挂念着家乡的亲人.最近,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他的大女儿前去台湾省台南县永良乡荣民医院看望并领回了  相似文献   

13.
正人们熟知徐悲鸿的画家及教育家身份,却鲜少关注到他的另一重身份——收藏家。徐悲鸿最早开始收藏任伯年的画作,目前可以追溯到1926年3月。徐悲鸿早年在上海极为困顿之时曾受到吴兴的一名商人黄震之的赏识与帮助,黄震之平生喜爱书画,1926年,徐悲鸿在他的介绍下认识了任伯年的长女任雨华的后人吴仲熊。吴仲熊知晓徐悲鸿酷爱任伯年的绘画,遂将多幅所藏任伯年父女的画作赠予徐悲鸿。  相似文献   

14.
刘慧 《中国民族》2010,(4):66-68
在中国当代文坛,侗族作家、人类学家潘年英的创作独具一格,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跨文体写作,这与他学者和作家的双重身份是分不开的。早年潘年英阅读了大量的人类学书籍,并经常对家乡黔东南进行田野调查,深深地为家乡的贫困和传统价值观的不断崩溃而痛心伤怀。不过,他的田野调查报告不是以专业民族志的模式写成的,而是运用缓慢的抒写笔调、细致的“深描”手法和情感的恰当流露向读者描绘了一幅幅曾经秀美无比的田园诗画,讲述了一个个关丽而忧伤的民间故事。人类学家对传统文明渐渐消逝的忧思愁怀就这样通过文学形式表现了出来。潘年英本人也正是凭借他的人类学的文学写作而引起了中国文学人类学界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透过机翼下的朵朵白云,他看到了那块牵肠挂肚的黑土地."乌云达赖回来了!"老远就认出那高大粗壮的个头,还是那样憨厚黝黑的脸,带着在国际讲台上讲演成功的微笑,向着盼望他的乡亲们走来……他放弃了留居日本的机会,又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呼伦贝尔大草原.1962年,他从北京医学院毕业执意要求回到当年缺医少药、交通闭塞、三大地方病(克山病、大骨节、甲状腺)流行的家乡——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旗.这里,民族的情意在牵着他;乡亲的病在等着他.这个达斡尔族农民儿子,知道自己的"根"就在  相似文献   

16.
应西北民族研究所与省民委邀请,苏联著名东干族学者,现苏联古尔吉斯科学院东干族研究所所长、通讯院干苏三洛·穆哈莫德·牙斯孜教授及夫人于11月15日至18日来我所进行了为时4天的学术访问。 苏三洛先生系甘肃省平凉回民后裔,是苏联东干族著名学者之一,他长期从事本民族研究,几十年来,颇有建树。苏先生对家乡和家乡人民一直怀有较深感情,从50年代以来,曾多次来兰及家乡  相似文献   

17.
民族书林     
《土耳其国父凯穆尔最后的岁月》中文和维吾尔文译本,近日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土耳其共和国开国元勋凯穆尔,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少年时即上军校,长期的军旅生涯,使他逐渐树立了“驱逐外患、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理想。该书着重描写了凯穆尔总统病重期间,“为土耳其的真正独立和完全的国家主权”奋斗的难忘岁月。他致力于国家改革,重视国民教育,推行新字母,提高妇女地位,弘扬民族服饰文化,有意识地提倡培育新的民族精神,强调民族自尊,使“土耳其以充满自信、追求进步、酷爱独立自由的形象屹立在国际舞台上”。土耳其共和国地跨欧亚两洲,…  相似文献   

18.
增林 《中国民族》2008,(4):36-37
1969年,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广播电台要招聘朝鲜语播音员。当时,朴青竹正在家乡和龙县务农。一向喜欢唱歌和朗读的他听到招考的消息,毫不犹豫地跑到州府延吉市应聘。由于他没有任何播音经验,也没有接受过别人的指导,在应试中不仅发音位置错误,而且带有明显浓重的鼻音。所以,很自然地落榜了。走出考场,朴青竹发誓来年再考。从此,他开始了练习、学习、再练习的拼搏。  相似文献   

19.
他平易、坦率、真诚。从一个奴隶娃子到党的领导干部,49年带着这种本色。他9岁殁了父亲、11岁殁了母亲。小凉山沿习奴隶制传统为他准备好了象他父母一样永世受苦的陷阱。共产党来了,他得救了。他说,我开始只图有口饭吃,有件衣穿,慢慢才懂了马列主义,并且加入了共产党。说起自己的成长,就是这么平实。他的热情,他的干劲儿,他那不曾衰减的才智和聪明却伴着忠诚的心血和滴滴汗水不知道为家乡做了多少无私的奉  相似文献   

20.
龙文玉,1939年12月10日出生在湘黔边境一户苗族书香世家,祖父曾在清代取得过科举功名。龙文玉从小受到苗族传统文化和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表现出了异常聪慧的天资。196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民族学院中文系,毕业后从事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工作,其后历任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学校长、州教育委员会第一副主任、主任、党委副书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副州长。龙文玉一生酷爱民族文化,在他长期从事民族教育研究的实践中,曾提出“要念好民族教育‘经’,必须争做民族文化‘通’”的口号。为此,他终其一生不懈地致力于广泛搜集、翻译、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