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记》所谓“开犍为、朱崖七郡”,与上下文抵牾,不应该出自班固的文笔。“珠崖七郡”的构词方式,与《居延新简》“南海七郡”简文或许类似。以珠崖为代表称“珠崖七郡”,似考虑到了珠崖郡得名与珠宝的关系。“珠崖七郡”应该指汉武帝定南越置同样出产或输入犀、象、玳瑁的七个沿海郡,即:南海、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  相似文献   

2.
海南岛古称“儋耳国”,又作“离耳国”。郭璞云:“儋耳在珠崖海渚中”。从西汉王朝在海南岛置初郡开始,历届中央王朝任当地的行政建置,经历了由北向南、由环岛四周向中心山区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中央王朝统治势力延伸的表现,也是该地由封闭到开发的反映。1 汉武帝平定南越后,在海南岛置珠崖、儋耳二郡。应劭曰:“二郡在大海中崖岸之边。出真珠,故曰珠崖。儋耳者,种大耳。渠率自谓王者耳尤缓,下肩三寸”。珠崖、儋耳当由其地之物产及民俗而得名。珠崖郡,治瞫都县,在今海南岛琼山县  相似文献   

3.
海南岛历代人口资料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岛的户口记载最早见于《汉书·贾捐之传》:“儋耳、珠崖二郡合十六县,户二万三千余,”其县名,人口数均未详,我以为这仅是一个估计数。因为十六县中可考者仅八个县,其余八个县不可考。《后汉书·郡国志》载:合浦郡五县(珠崖、徐闻、高凉、临允、合浦)共23,221户,86,667人。这一数字包含了海南岛的珠崖县,但珠崖县户口多少,未详。《隋书·地理志》载隋代于海南岛置珠崖、儋耳、临振三郡,统县十,户一万九千五百,  相似文献   

4.
西瓯、骆越同源于古越人,是周秦及汉代主要活动于今广西地区的两个不同支系。根据有关文献图籍记载,西瓯的活动地域是五岭以甫,南越之西,骆越之东;大体包括汉代郁林郡和苍梧郡,相当于柳江以东、桂江流域和西江中游一带。骆越的活动地域则在西瓯之西,汉代(爿羊)(爿可)郡东部和东南部,印度支那半岛北部;大体相当于左右江流域、贵州省西南部及今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广东的茂名、海南岛和广西的陆川、博白、玉林、灵山、合浦一带则是西瓯、骆越的交错杂居地区。  相似文献   

5.
海南岛在汉代及其以前都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因而不存在西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始在海南设立儋耳、珠崖2郡,海南岛才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问题;生活在海南岛上的人根在祖国大陆;汉代在海南岛的设郡,只是海南从由地方诸侯国管辖变为由汉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相似文献   

6.
秦平岭南置郡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始皇平南越,是继秦统一六国之后,中国古代史上又一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事件.它开启了中央政府经营岭南的序幕,为中国后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版图奠定了基础.综合传世文献和出土材料,秦对岭南的经略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218年-前214年,发动对南越和西瓯的战争;前214年,在新平定的岭南地区推行郡县制,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的地望约当于今天广东、广西、贵州东南部和湖南一隅.  相似文献   

7.
自楚灭“于越”以后,在我国东南及岭南地区,曾出现了越人诸部。其分布如欧大任《百越先贤志·自序》所云:“今自南越北届姑胥,尽会稽之境,故夫越也:东越无诸,都东冶至漳泉,故闽越也;东海王摇,都于永嘉,故瓯越也;译吁宋旧壤,湘漓而南,故西越也;牂柯西(而)下邕容绥建,故骆越也”。说明从岭南到江浙的广大地区,尽是越人活动  相似文献   

8.
南越王赵佗,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秦汉时期,汉族与岭南百越关系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他自中原深入越地,参与过秦统一岭南的军事行动,任南海郡龙川令,秦末行南海尉事,后建立南越王国,称王数十年,在百越地区终其一生。赵佗的主要事迹,《史记》、《汉书》都有《传》。但是,关于赵佗一生重要活动的年代,史籍多略而不载,或所记相互矛盾,后世史家因之众说不一。为了研究这位历史人物活动的实际过程,并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有必要对其入越和称王两个重要的年代加以考订。  相似文献   

9.
历代治黎政策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在海南岛设置了儋耳珠崖二郡,开始了对海南岛的统治。这个统治一开始就表现为沉重的压迫剥削和反压迫剥削的民族斗争。请看:汉武帝后元三年(公元前87年)“珠崖太守会稽孙幸调广幅布献之,蛮不堪役,遂攻郡杀幸。幸子豹合率善人还攻破之,自领郡事,讨击余党,连年乃平。豹遗使封还印绶,上书,言状,制诏即以豹为珠崖太守。”(《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这是有记载的第一次“蛮”(黎族的先人)的反抗斗争,说明西汉对海南岛的统治一开始便遇到了困难。据《汉书·贾捐之传》:从元封元年设郡开始至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二十余年间,黎人反抗斗争有六次之多。因此,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取消儋耳郡,以其地并入珠崖郡。但是,从二郡省为一郡,黎族先人的反抗斗争并未自此缓和。再请看:  相似文献   

10.
儋耳乃是耳挂重环,使耳下坠拉长而得名,因为国名。始于任姓,居于黄河以北,约于商初已南迁于岭南,以后再通过雷州半岛而进入海南岛,又逐步南迁到岛南端的儋县。后来骆越人、黎人迁入,儋耳人融入于越、黎人之中,到汉代时,儋耳已成为郡,逐渐消失其民族特色。到唐代时,已不见儋耳族人的名称了。一、儋耳的来源儋耳之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恃君》云:“雁门之北,鹰隼所鸷,须窥之国,饕餮、穷奇之地,叔逆之所,儋耳之居,多无君。”又《任数》云:“其以东至开梧,南抚多(?),西服寿靡,北怀儋耳。”高诱注:“北极之国”。即把儋耳列为北方之国。儋耳又被写作(?)耳,毕沅谓:“《大荒西经》作‘(?)耳’。”松皋园谓“儋耳在南海,宜以(?)耳为  相似文献   

11.
西瓯骆越族称辨析邱明西瓯和骆越是先秦至两汉时期居住在我国岭南地区的两个土著民族,他们同是百越族群中的两个支系,史书上常常以“瓯”、“骆”并称,《史记·南越列传》载:“且南方卑湿,蛮夷中间,其东闽越千人众号称王;其西匝、骆、裸国亦称王。”《史记》中所说...  相似文献   

12.
雷州先民的上古渊源在先秦輆沭国。此国中心在西汉合浦郡的郡治雷州,輆沭东汉别名乌浒,西汉别名西瓯。輆沭、乌浒、合浦音近,它们是不同时期的汉语记音。东汉乌浒起义和失败后的遣散安置,使乌浒到了今广西郁林和越南等地。乌浒的衰落使合浦在汉以后被析为高、雷、廉、琼四州,但秦汉时期輆沭和乌浒的历史活动及其迁徙奠定了岭南民族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3.
从黎语词汇看黎族社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族是海南岛上的最早居民,其先民是由大陆迁移到海南岛定居的。迁居之前,它与现在的壮、傣、侗、水等民族的先民都是古代百越(又称百粤)族群。百越族群历史上曾经活动在长江以南的辽阔地区。春秋战国以前,中原汉族与百越民族的来往,主要局限于靠近中原地区的部分百越支系。岭南地区的骆越、西瓯等,当时与汉族联系尚未密切,直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地区,并设置桂林、南海、象郡后,岭南一带才正式归入中国版图,骆越、西瓯才与中原发生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种种联系。历史文献,如《史记》,才有大量关于西瓯、骆越民族活动的记载。百越族群及其后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没有记录本  相似文献   

14.
随着汉武帝在海南建立珠崖、儋耳两郡,马匹开始从大陆输入海南,海南马匹随着历代中央政府对海南开发和管理的力度而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并在中国马匹使用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海南尚马文化是中原文化的移植和再现。  相似文献   

15.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当时分布在东南沿海一带的民族,是称为百越的族群;分布在浙江的称为于越,公元前333年为楚所并,秦灭楚后,成为秦帝国的一部。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的越族为顾越(东巨)和闽越(东越),秦灭六国后,在此设置了会稽群和闽中郡。分布在两广和湖南南部的是南越,广西南部的是骆越,秦始皇统一南越和骆越,设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接着又把中原几十万人迁徙到南方去“成五岭,与越杂处”,这是秦帝国对东南方的经营。对于西南,则把分布在云南、贵州、四J;;等地古称西南夷的各族,统一起来设置郡县并派…  相似文献   

16.
自秦汉统一西呕骆越及南越以来,经过六朝的民族迁徙和繁衍,岭南已是“土人与蛮僚杂居”(《旧唐书·卢钧传);)的区域。历朝中央政府虽一如秦汉,在岭南设置郡县,实则推行松弛的羁縻政策。到唐朝时,随着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对这个民族杂居的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治理。古代的岭南,指五岭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秦开其地置南海、桂林、象郡。汉立九郡,后汉立七郡。六朝以来,岭南地区的各大姓酋帅,在政治上  相似文献   

17.
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表明,岭南地区是我国古越人的发源地之一。早在商周时期,这里的越人部落(先是瓯邓、桂国,后是西瓯、骆越),就已与中原王朝发生联系和进行经济文化交流。自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岭南地区的越族和中原的汉族之间往来日益频繁,逐步形成了越汉民族相互杂居的局面,因而进入了越汉民族的大联合和大融合的新时期。由是岭南越族的大部分接受了中原汉族先进经济和文化的影响,跨入了封建社会的门槛。同时,越族本身  相似文献   

18.
秦末汉初,一批越人将领曾随刘邦进入三秦,以战功封于冀鲁。其后,武帝刘彻又把东南地区之东瓯、闽越人徙于江淮之间,把岭南瓯骆人徙于沔北南阳之地。北徒越人之苗裔,经过长期生息繁衍,到东汉魏晋时,形成江淮、沔北“蛮”族之主体。东晋以后,他们或同南下的中原民族和北方少数民族杂居、交往和融合,或被东晋南朝统治者强徙和同化。一战国中期,由越人建立的“于越”为楚所灭。其后,秦又灭楚而据有越地。秦始皇东巡  相似文献   

19.
学术辞典     
百越 百越在史书上又称百粤或越、粤 ,百越之名始见于《吕氏春秋·恃君览》 :“扬汉之南 ,百越之间”。这说明中国古代在秦汉之前 ,长江中下游以南和东南沿海的广大地区 ,主要分布居住着越人。唐代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时也引臣曰 :“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 ,百粤杂处 ,各有种姓。”以今天的地域来看 ,著录有载的百越大致上有 :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的扬越、句吴、于越、瓯越、东越、闽越 ,岭南地区的南越、骆越、西瓯 ,云贵高原和湖南等地的隽越、夷越 ,湖北归至四川奉节一带的夔越 ,以及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等省山区的…  相似文献   

20.
今香港、深圳二地原属一县之治,即为广东省新安县也.溯史知秦始皇挥军入定岭南诸地,统一中国之后,置南海郡,新安一地自兹纳入中国版图,汉代时为博罗县地.晋代咸和六年(331)置东官郡治宝安县.今此地名犹见于深圳市宝安区.隋废郡属南海.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改名为东莞.至明代万历元年,析东莞,置新安县.取"革故鼎新、转危为安"之意.清代仍沿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