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明瑞是著名的左右江起义的领导人之一,担任过红七军红八军的总指挥等重要领导职务,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周恩来同志在《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一文中,曾经这样指出:“中国雇佣式军队的特点,军官在军队中是有很大作用的。‘六大’认为在官长中进行工作就是军事投机。后来的事实证明,敌军大部队的哗变和投降红军,都是由于我们在军官中进行了工作。如广西  相似文献   

2.
建国以来我国哲学界和经济学界对生产力问题一直十分关注,进行过多次讨论。第一次讨论从1949年底到1952年,主要讨论了生产力是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兼及生产力的定义、生产力是三要素还是两要素的问题。第二次,1956年到1957年,讨论了生产力的发展动力问题。第三次,1959年到1962年,讨论了生产力的性质问题。第四次,“文革”期间,“四人帮”批判“唯生产力论”,这不是讨论,而是“中国式”的批判,但它对生产力问题的研究影响颇大,不可忽略。第五次,1978年以来,对生产力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持续的讨  相似文献   

3.
若干年前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曾经喧动一时,至今其声响似已相当遥远。究其原因,这场讨论尽量触及到当代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文化”问题,然其讲座与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就“文化”而言文化,而忘记了文化须有其哲学的根基。换言之,其实文化问题的深入讨论,最后必着眼于对其哲学地基的清理。就这种意义上说,当年的“人文精神”讨论虽然热闹,却流产了。然而,这场讨论却刺激了一位思想者的深思,多年以后,他将对这场讨论的思考结果写成了一本大书—《—人文精神论》。《人文精神论》与其说是当年“人文精神”讨论的延续,不如说是对这场讨论的…  相似文献   

4.
《江汉学报》1962年第9期发表了曾启贤同志的文章,讨论到“社会必要劳动”问题。这个问题的讨论,对研究商品生产、价值规律、经济核算、经济效果等问题都有益处。所以我也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向曾启贤同志请教。曾启贤同志在他的文章中,根据经典著作,提出了对社会必要劳动的两种解释。为讨论的方便计,也为正名计,我觉得他所称的“前一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可以称作“单  相似文献   

5.
六月三日,广东哲学学会邀清部分同志,就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问题举行了讨论会。会上,大家批判了林彪和“四人帮”在这个问题上所作的歪曲,并着重就政治对经济的统帅作用问题展开了讨论。讨论中对一些问题有一些不同的意见。  相似文献   

6.
“道德的阶级性和继承性”讨论历时很久,从一九五七年起,断断续续就有关于这一问题的文章在报刊上展开争鸣。到了一九六三年,关于这一问题讨论的战幕就全面拉开,酿成了一场规模浩大、声势激烈的大论战。后来,由于文化大革命的掀起,才偃旗息鼓。对这场讨论应当怎样看?讨论中提出的“农民阶级有自己的道德论、道德体系”;“统治阶级道德与被统治阶级道德根本没有一致性”;“历史上统治阶级道德是不能继承的”等等观点,是否还有可以商榷的余地?近年来,这些仍是学术理论界经常关心的问题。一九七八年年底,北京地区伦理学座谈会,去年济南哲学规划会以及上海《学术月刊》社召开的“回顾与展望”座谈会上,都有人对这场讨论及讨论中涉及的观点提出重新评价的意见。可见,回顾和总结这场甚有影响的讨论是十分必要的。由于讨论涉及到伦理学的许多基本问题,为便于这一问题的继续讨论,这里,削枝强干、删繁就简,仅对当时较为集中的几个问题及不同观点作一综述,并简单地谈谈我的看法,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山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组于八、九月间先后举行了两次学术讨论会,热烈地讨论了关于“老子”思想的问题;并已写出四篇文章,作为伟大的十周年国庆的献礼。全国学术界关于“老子”思想问题的讨论,目前正在逐渐深入,但对老子的世  相似文献   

8.
在福柯生命晚期,他曾以“说真话”为主题探讨了古希腊哲学的主体与真理模式。本文通过回应三个问题来推进当前对该话题的讨论:第一,福柯是怎么讨论“说真话”的?第二,如何在福柯总体思想框架里理解“说真话”问题?第三,“说真话”问题反映了福柯怎样的主体伦理学?对此,本文的论点是:第一,福柯对直言的讨论侧重伦理维度,特别是以苏格拉底式直言和犬儒主义直言为典型的伦理直言,突出了对伦理区分原则的关注;第二,“说真话”问题是福柯思想脉络在晚期的一个延续性发展,是其思想焦点的一次调整而非断裂;第三,“说真话”问题是福柯一以贯之发展的“不安伦理学”的一个体现,反映了他批判的、拒绝的、反抗的、违犯的主体观念。  相似文献   

9.
自今年四月份以来,广州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部门即组织有关曹操评价的讨论,目前,讨论已逐渐深入,由对曹操的评价进一步接触到东汉社会性质和黄巾起义的作用等问题。四月间华南师范学院史政系师生举行了两次座谈会,就曹操的屯田与锄豪强的历史作用、曹操在建安文学高潮中的作用等等广泛开展了讨论,并在系刊“东风”上出版“曹操问题讨论专辑”。中山大学历史系于五月间举行了两次关于曹操评价问题的讨论会,该系教授戴裔煊应  相似文献   

10.
“懂”是中国现代文学欣赏的基本方式。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于文学的“反懂”或“非懂”问题的讨论由李金发诗歌引发,进一步延及到小说,因而废名小说的“晦涩”成为讨论的焦点。1937年,《独立评论》关于“看不懂”的一组通信,主要是从理论上讨论“懂”与“反懂”或“非懂”的问题。而朱光潜、朱自清、沈从文等人关于“看不懂”的讨论对“懂”及其深层的理性主义文学观念构成了冲击,但并未从根本上怀疑和否定理性主义。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现了文学活动中广泛存在的“反懂”和“非懂”现象,并对其类型、原因等进行了各种角度的探讨与研究,但缺乏更深层的文学理念的追问。  相似文献   

11.
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孔子问题的讨论,读了许多文章,受了很大教益;但还少见古汉语学者关于这方面的意见。是不是古汉语学对孔子问题的讨论插不进手或者说无能为力呢?不是的。举例来说,《论语》中“人”和“民”,的区  相似文献   

12.
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民族理论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最近两年,一部分民族研究工作者,对民族的产生和形成以及对“部族”一词的翻译问题,又一次展开了讨论。在讨论中我曾经发表过一些看法,但尚不够全面,不够具体。因此,这篇文章作为对以前文章的补充,再和同志们交换意见。 关于民族的形成问题,或者具体地讲,民族的形成是否产生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是否经过“部族”这个发展阶段的问题,在我国民族研究学界和历史学界曾经开展了三次比较大的讨论。第一次是在五十年代关于汉民族形成问题的讨论。第二次是在六十年代关于“部族”  相似文献   

13.
哲学界对于真理有无阶级性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争论的焦点在于社会科学(不包括语言学、逻辑学)有无阶级性。通过讨论冲破了“四人帮”设下的禁区,促进了学术的发展和繁荣,也加深了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文学的边界就是文艺学的边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 2004 年以来文艺学界讨论最热烈的话题之一。这固然是由于现实生活的推动所致,但讨论所牵出的一系列问题———文艺学学科的建设问题、文艺审美的特性与本质问题、大众文化的评价问题,以及文学艺术面对现实生活的态度与社会责任问题,等等———都显示了当代文艺理论工作者贴近现实社会对文学艺术的本质规律的执着求索。本组笔谈三篇文章对这些问题以及这场讨论本身的意义与价值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值得关注这场讨论的人们一读。  相似文献   

15.
“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一个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 2004 年以来文艺学界讨论最热烈的话题之一。这固然是由于现实生活的推动所致,但讨论所牵出的一系列问题———文艺学学科的建设问题、文艺审美的特性与本质问题、大众文化的评价问题,以及文学艺术面对现实生活的态度与社会责任问题,等等———都显示了当代文艺理论工作者贴近现实社会对文学艺术的本质规律的执着求索。本组笔谈三篇文章对这些问题以及这场讨论本身的意义与价值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值得关注这场讨论的人们一读。  相似文献   

16.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 2004 年以来文艺学界讨论最热烈的话题之一。这固然是由于现实生活的推动所致,但讨论所牵出的一系列问题———文艺学学科的建设问题、文艺审美的特性与本质问题、大众文化的评价问题,以及文学艺术面对现实生活的态度与社会责任问题,等等———都显示了当代文艺理论工作者贴近现实社会对文学艺术的本质规律的执着求索。本组笔谈三篇文章对这些问题以及这场讨论本身的意义与价值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值得关注这场讨论的人们一读。  相似文献   

17.
顾金池书记在开展大讨论动员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各级党政领导同志,不仅要领导好讨论,而且要带头参加讨论”。“要解决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改革发展问题,首先要解决领导的思想观念问题。”我看这是抓住了大讨论的纲,“纲举目张”。各级领导同志除了要树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在不久前举行“90年代世界经济展望”讨论会,对1991年是否会发生世界经济危机以及海湾战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现将讨论  相似文献   

19.
<正> 山东大学《文史哲》杂志1988年第1期发表王学典文章评述“历史创造者”问题的讨论,主要回顾了解放以来讨论这个问题的历史,认为“我国建国后,几乎所有重大史学争论,基本上都环绕着这个问题展开。关于‘历史主义’和‘历史发展动力’问题的讨论——主要就是为回答历史创造者问题而发生的。前者,首次提出要‘历史地’看待历史创造者问题:后者,则企图重新认识封建社会历史创造者问题。近年来,黎澍对这个问题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今年五月,在苏州《时代精神与哲学》研讨会上,讨论了当今的时代和时代精神问题。与会者对什么是时代和时代精神、当今的时代精神是什么、如何理解“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会议讨论和论文中所涉及的主要观点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