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江轶 《船山学刊》2007,(2):168-170
巴黎和会期间,《申报》不仅对山东问题由来作了详细的介绍,而且细致报道并分析了政府人士、和谈代表及政界名流对解决山东问题的主张,从而反映出当时中国政府内部对解决山东问题的不一致性和对外表现的不定性,对我们研究那段历史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期间,王正廷在未事先征得广州军政府的同意下,擅自接受北京政府委任其为中国出席巴黎和会全权代表资格。由此造成一部分广州非常国会议员对王正廷行为的不满,他们攻击王正廷的行为是背叛南方政府的“失节”行为。这一舆论背景使王正廷在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中的身份资格陷入危机之中。北京政府代表认为王正廷“代表南方”,而广州军政府代表陈友仁、郭泰祺等则否认王正廷“代表南方”。此种孤立无援的政治处境,让王正廷的政治身份陷入危机之中。为了摆脱此种危机,王正廷高举“反日旗帜”,先后攻击有亲日嫌疑的梁启超为“卖国贼”,进而散播“顾曹联姻”的谣言,藉以标榜他才是真正的爱国者。  相似文献   

3.
陈志雄 《学术研究》2006,(4):107-111
晚年入天主教本笃会隐修的陆征祥在祖国生死存亡关头挺身而出,通过著书立说及创办报刊等多种方式,在海外为国效劳,挞伐日本之不义,激励国人奋起抵抗,争取国际同情与物质援助,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4.
尹新华 《兰州学刊》2006,(12):133-135
陆征祥退出政坛后,以精神重塑为核心,构建了一套铲除社会弊端,进而拯救中国的方案。他不仅呼吁通过树立基督信仰去除私欲,也要求以基督宗教文化来完善儒家文化,同时更希望把儒家文化推向世界以消除隔阂。尽管陆征祥所提出的救国理念有着诸多缺陷,但在20世纪前半期众说纷纭的救国论中,仍不失为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5.
黄尊严 《北方论丛》2005,19(2):107-110
在华盛顿会议上,中日关于"山东问题"交涉所采用的"边缘谈判"方式,是当时中国唯一可行的选择,也是中国代表团努力争取的结果,"边缘谈判"同"会外谈判"或"直接谈判"有着本质区别;胶济铁路解决方案也是在英美调停下,中日双方相互妥协的产物,是当时形势下唯一能够达成协议的解决办法,因而是旧中国外交史上一次"得多失少"的胜利,中国代表团在华会上的艰辛努力和出色表现应予肯定,山东问题的解决与美英两国的调停及对中国的支持也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6.
王笛 《社会科学战线》2022,(5):92-109+282
文章主要讨论巴黎和会期间美国与中国的互动及美国对中国收回山东主权诉求的态度。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这也不是美国所期望的结果,而是当时协约国中各强国的权力博弈所决定的。美国是当时支持中国的唯一大国,但并不能主宰巴黎和会的一切决定,还必须依靠英、法两国,而对于山东问题,英、法站在日本一边。文章指出,无论美国最终是坚持还是放弃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的诉求,中国直接收回山东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长期以来,五四时期的中国人及后来的研究者都认为巴黎和会是以中国的失败告终。但是,回顾这段历史,根据对已有历史资料的分析,美国对日本施加了非常大的压力,让其保证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将山东主权归还中国。因此,不能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是完全失败的。在巴黎和会和五四运动百年以后,历史的结论是,中国只能自己救自己,哪怕有强国愿意助中国一臂之力,也没有办法超越当时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既定格局,以及中国无力解决自身问题的严酷现实。  相似文献   

7.
中国代表团对巴黎和会外交的内在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遭到了惨痛的失败,其失败的原因不仅在于中国政府的弱势外交,还在于中国代表团外交谈判中,对于巴黎和会实质认识不足,议案过分理想化,缺乏可行性;对于"联美制日"方针的过分依赖和应用失误:代表团内部分歧,影响了所有成员齐心协力,一致对外.  相似文献   

8.
关于中国在巴黎和会拒签对德和约的原因,以往研究主要从民众拒约、统治阶级内部分裂、列强的逼迫几个方面加以分析,这些分析无疑是正确的,但忽略了中国代表团的意向和作用,本文认为,拒签是通过代表团成员的具体行动实现的,拒签的最后决定是代表团在各种因素的促使下自己做出的,而代表团中掌握签字决定权的后期实际负责人顾维钧态度最为坚决,贡献最大。顾维钧始终从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立场出发,充分论证了山东主权应直接归还中国,并围绕山东问题和帝国主义列强展开了层层交涉,由于列强的无理专横,多次回绝中国直至最低限度的要求,最后在关键时刻,顾维钧顺应民意,断然拒签,用外交手段维护了国家利益。对其在拒签过程中所起的直接的、具体的作用,应给予充分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中国对巴黎和会提案的形成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从参加和会时的初衷,到中日代表发生冲突前的议和条件调整,再到和会结束前的四个正式提案的产生。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媒介源源不断地把列强尤其是美日两国对华的态度和言论传播进来,使国人了解到美日对华的争夺以及一战后世界形势的变化是中国争取独立的绝好机会,于是,中国对巴黎和会的希望从争回一点利权发展到争取国家独立。  相似文献   

10.
1919年,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的外交失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这已为众所周知。由于这次外交失败,以后人们在记述中国代表团出席“和会”的活动时,多持否定观点;对代表团中某些成员为争取山东主权所作的努力,对代表团拒签和约的壮举,亦缺乏客观的评价。此外,中国在巴黎和会的席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或有误解。本文根据有关史料,作了一些考证,提出如下浅见,求教于同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